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本收入制度的兴起与共同富裕型民生的建设

    高和荣王宇峰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本收入是工业社会以来部分发达国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支付现金的一项体现社会公正发展的措施或政策安排。基本收入制度强调民众普遍享有,实施基本收入制度有利于筑牢民生底线,缩减资格识别过程中的行政投入和成本,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缩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基数。因而,其与共同富裕型民生制度有着很强的涵容性。为了促进基本收入制度与共同富裕型民生颉颃发展,需要明确基本收入制度的功能定位,发掘基本收入制度的合理内核,积极支持各地基本收入制度的试点探索,强化基本收入制度实施的监管,持续优化民生项目,完善托底型民生和基本型民生,扎实保障民众基本生活,使基本收入制度为共同富裕型民生的实现贡献力量。

    基本收入基本收入制度共同富裕型民生

    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来自地方的实践与创新

    席恒凯迪日耶·阿不都热合曼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百年目标的确立,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创新动力。社会保障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给地方政府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场域。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政策基础,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人群和区域的收入差距,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不同群体和区域的共同富裕能力,把社会保障政策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是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地方实践创新的关键所在。

    社会保障共同富裕收入差距技术赋能政策融合

    论作为可行能力的道德人格

    晏辉
    11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将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中的可行能力理论应用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工作。正如康德所认为的,只要有出于对先天法则的敬重而产生的善良意志就一定有道德行动那样,只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人格就一定有健全的道德人格继而具有道德实践似乎是靠不住的承诺,因为这是只认其可能而不认其必然的事情。只有当道德人格成为可以反复运用的实际能力的时候,康德所企盼的由意愿到行动的情形才会出现,这就是道德人格成为可行能力的问题。作为可行能力的道德人格的复杂性,表现为人格性、人格体与人格之间的复杂关系,更表现在与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历史场域之中。从内部构成上看,道德人格由信、知、情、意四个要素组成,一个健全的道德人格绝不是某个要素的单独养成和运用,而是一个由意愿—判断—激发—行动等诸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进阶。基于不同的历史场域,从道德哲学和伦理学两个维度厘清道德人格作为可行能力是如何和怎样可能的,构成了关于道德人格研究的根本方面。

    人格性人格信念判断情感行动场域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张立文胡兆东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和合诠释学经典诠释道体主体性

    严遵如何"以老释老"?——从《老子指归》的文辞、思维与意旨切入

    李芙馥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诠释《老子》的早期注本,严遵《老子指归》的目标并不在于析解字面文义,而是通达《老子》一书的核心意旨,并以此为门户对天地、阴阳、夫妇、父子、君臣和万物的关系等作出理论阐释。相较于其他《老子》注本,《老子指归》在诠释具体细节和保持哲学视野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这得益于严遵在铺陈文辞的同时保持了"以老释老"的诠释方式。具体而言,在文本层面上,《老子指归》在行文用语、句式、修辞等方面承袭了《老子》的文辞表达;在思维方式上,《老子指归》沿袭了《老子》类比和对反的理路;在义理层面上,《老子指归》对"道""德""自然""无为"等核心概念与重要观念的阐释运用都力求契合《老子》要旨。通过"以老释老",严遵既完成了对《老子》的注解诠释,又展现了其对天地万物和社会运行法则的哲学思考。

    道家严遵哲学诠释自然无为

    抗战时期党以《共产党人》加强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历史经验

    王峰杨昊杰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通过对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以及政治纪律等进行宣传动员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凝聚起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抗战时期,党创办《共产党人》杂志,通过刊发党内重要文件决议、中央领导人署名文章、根据地建设实践经验、党员干部违规违纪处理决定等学习教育材料,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警示案例,提高了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以《共产党人》杂志加强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党以媒体加强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共产党人》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

    清末北京戏剧改良与义务戏

    郭常英宋谦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新、舞台元素多样化和女性群体加入。另一方面,义务戏受到近代启蒙思想影响,热心助赈的新艺人成为义演主体,成为启蒙与宣教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义务戏也促进社会风俗改良,艺人社会形象得以重塑,其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清末北京义务戏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清末北京地区戏剧改良义务戏

    "杜公遗响"与"义山轻薄":桐城派李商隐诗歌批评的两面性

    潘务正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城派对李商隐诗歌的评价,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评的一面。桐城派诗人称李诗为杜诗"嗣响",指其句法、章法效法杜诗,神韵亦能与之媲美。李诗诸体中,桐城派诗人最推崇其中的七律。因为李商隐在杜甫、王维之后另开一派,融合杜之阳刚与王之阴柔,达到刚柔相济的美学境界。桐城派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诗文追求朴实无华的本色之美,而李诗用藻饰之词写男女艳情,故而批评者较多,唯曾国藩追求"怡悦"之审美效果而欣赏李诗。李诗涉及男女之情,因此托旨遥深,桐城派不满其迂晦深隐、浓艳轻利、浮泛支离。桐城派对李商隐诗歌的评价,折射出挽救其时诗坛之弊的用心。

    桐城派李商隐杜甫藻饰僻晦

    现代历史小说叙事策略研究

    古世仓张倩
    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历史小说以现代艺术模式呈现历史文本,使其具有现代独特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规范。对非理性思维领域的延伸是现代历史小说自由文学表现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在历史小说领域建构现代价值体系的探索。现代历史小说家对史实进行艺术化处理,发掘出历史小说在现代独特的艺术美感。自由的文学表现力说明文学性回归历史话语领域,增强了现代历史小说文学地位的独立性,也对中国新文学呼唤"人"的全面解放做了有力的回应。

    现代历史小说现代艺术模式非理性艺术虚构

    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

    徐兆寿何田田
    168-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为现代化包裹的中国人建构起一条寻唤民族记忆、回归中华传统的有效路径。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现状发现,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介联手构成了多元共存的传播路径,尤其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内容的分类梳理找到了当下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模式。但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中也存在诸如强教化、弱共鸣,质量良莠不齐,缺少创新和缺乏引导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应本着兼容并包、守正创新的原则积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优质传播体系。

    短视频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