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代际鸿沟到普惠可及:数字乡村公共服务适老化的融合与创新

    陈桂生杨春香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数字乡村公共服务适老化是数字伦理、数字增效、数字反哺的重要内容,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机会公平、弥合代际数字鸿沟,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支撑。然而,囿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天然属性,数字乡村公共服务适老化融合仍然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与"市场缺位"并存、资源要素配置"结构失衡"与"区域补偿"并存、产业发展基础"低端短链"与"转化不足"并存等现实困境,不利于老年群体的"数字接入""数字融入""数字共情"。鉴于此,未来推动乡村数字公共服务适老化融合要以"普惠、可及、包容"为目标,以"低龄老人提升数字素养、高龄老人享受数字生活"为重点,强化以需求、资源与技能为导向,以界面、行为与情感为场域,以个体、社会与政府协同为支撑,加快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旨在消弭农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释放农村新的人口红利。

    数字鸿沟数字乡村公共服务适老化人口老龄化

    论《孟子》逻辑学的范畴与原理

    孙中原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在诸子百家争鸣辩论中,传承发展墨子逻辑思想,把具有发端意义的中国逻辑学推向前进,是中国逻辑学走向系统总结时期重要的中间环节。孟子阐发逻辑范畴与原理,精义有四:第一,孟子阐明了"辩"范畴与"类"范畴的规定与运用;第二,孟子论述了"故""理""法"范畴与理论思维的原理;第三,孟子总结了类比推论的原理并应用于论辩实践;第四,孟子"知言"的两个原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可视为中国逻辑语义学的发端。孟子完全不同意墨子"兼爱"等政治伦理观点,但为捍卫孔学儒术,争取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激辩中制胜论敌,他并不排斥从墨学宝库中撷取墨子的逻辑利器和辩论技艺,创造性地发挥墨子总结的争鸣辩论形式、规律与方法,这也充分证明了逻辑知识的学派超越性与普遍工具性。从本质上说,逻辑学乃是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共同运用的认知工具和思维利器,与世界性基础学科的普遍工具性殊无二致。

    孟子逻辑范畴原理

    从心论、圣凡论到治国模式的确立——孟荀政治哲学建构理路之比较

    李友广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处周秦之变的时代潮流,诸子多以思考救世良方为要务。就儒家中的孟荀而言,心论是各自建构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而对心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圣凡论与治国模式建构上的不同理路及特征。孟子认为,人人皆具道德本心,强调心的普遍性意义,主要关注凡圣同源、凡圣无别。荀子主张心是待解蔽、可解蔽之心,以是否成就大清明之心作为考量圣凡异心、圣凡之分的重要依据与标准。在此理路的映射下,孟荀分别形成了仁政教化治国与礼法并用治世的治国模式与政治哲学理论。孟荀为应对时代困境所做出的理论探索及所彰显的人文情怀,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与意义。

    心论圣凡论仁政教化礼法并用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张再林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身体美学中国武术充内形外阳禀阴受下学上达

    中原文化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刘庆柱景蔚云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地处黄河流域中游,中华文明早中期形成、发展于此,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4200年活动历史在此,其原因是中原文化的"中"与"中和"的核心理念之下形成的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通过阐释其"突出特性",再现了中原文化之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全面抗战时期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述论

    王娟何益忠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教育,使工农干部实现"知识分子化"。在这过程中,党既要克服工农干部的学习态度问题,又要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现实难题,还面临着文化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孰先孰后的艰难选择。全面抗战时期工农干部的文化教育提高了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纠正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内逐渐形成的对知识、知识分子的错误认知,并为党开展干部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全面抗战时期工农干部"知识分子化"文化教育

    民国通俗期刊中机械论身体观的流行

    章梅芳杨曦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的通俗期刊刊登了大量新的身体知识文章与身体图像,其内容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将身体的内部结构及相关知识客观地呈现和介绍给公众;二是将身体看成是由各种微量元素组成的物质实体;三是将身体描述为一架精巧的机器或一座规律化运作的工厂。这表明一种新的迥异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并流行,身体是可视化的、物质化的、还原论的、可测量的、机器化的身体。它的出现和流行一方面与近代西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进一步传入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势必进一步促进国人对西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的接纳。

    机械论身体观通俗期刊可视化可量化机械化

    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交谊与诗名评骘:以杜审言诗名升降为核心

    王伟倪超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审言名列"文章四友"是初盛唐之际诗名并列传播文化现象的代表之一,但这一诗名组合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对此并未言及,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的身份地位也不相匹配。《新唐书》载杜审言的交往时间更是有误。相较而言,张说关于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学评论更能体现当时诗坛的实际情况;而"文章四友"中缺少薛稷、宋之问,与当时诗名评骘的真实史貌不符。因此,《新唐书》是基于推崇杜甫的文化需求而塑造了"文章四友",杜审言诗名由此逐渐升高,至明代更被胡应麟推为律诗之宗。"文章四友"和张说诗评的排序,反映出杜审言、张说与李、崔、苏、薛、宋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友谊。

    杜审言文章四友张说杜甫宋之问

    由刺到雅:宋代笔记中苏轼戏谑书写变迁

    司聃
    157-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笔记中,苏轼戏谑书写早在北宋元祐年间便已成熟,又在不同时局中得到再解读,戏谑内涵在流传中不断重构。早期宋人笔记中,苏轼的戏谑之语讥刺意味过甚,以至俚俗,后来逐渐雅化,戏谑书写由直露讥刺向文字游戏转变,向思想政治性叙事转变,凸显其刚正之德。这种书写风格的转变既是宋学背景下叙事的严肃发展的结果,又受到南渡以来政治再评价的影响。苏轼戏谑书写经过宋人的反复阐释,其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已超越戏谑语言本身,更加契合受众心理。

    苏轼戏谑雅化

    中美健康传播学的起源、跨文化流动与体系建构

    曹培鑫宋军彦柳帆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史"常识"一般将健康传播认定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于21世纪初由美国引入我国。这种对于健康传播学起源的误解不仅低估了中美两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贡献,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学术视野、方法取径和评价体系。通过知识考古,重访以罗杰斯及其"创新扩散"理论为主要动力的美国健康传播学的创立过程,重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研究者们的本土健康传播学构想,可以发现,健康传播学学科建设与研究应植根于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历史发展现实,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健康教育实践,并在促进健康传播与公共卫生的对话与合作中重建健康传播的问题意识与知识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健康传播公共卫生教育学术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