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惠敏

双月刊

1009-2463

ahndskxb@ahau.edu.cn

0551-65786465

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林学、茶学、蚕学、园艺、土壤与农化、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学术报告、研究论文。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该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品供给与乡村干群关系

    罗明忠陈萍林玉婵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乡村干群关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改善乡村干群关系,公共品供给增加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干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其中,生产型公共品供给和生活型公共品供给增加均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干群关系中发挥重要机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乡村干群关系的改善效应在宗族文化强的村庄和村主任有管理经验的村庄更强.因此,改善乡村干群关系,应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兼顾高效与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以多元路径提供多样化的乡村公共品,以重塑村落共同体并增强村庄凝聚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干群关系生产型公共品供给生活型公共品供给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CiteSpace和NVivo的可视化分析

    朱红根周柏樊
    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8-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6 401篇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动向与领域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选取逐年最高被引的27篇文献利用NVivo软件,进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导向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呈现出"分布广,集聚弱"的特性.从研究热点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具有多维度特征,逐渐从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宅基地问题转为股份合作制与村民自治研究.从研究前沿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更关注环境生态、社会资本等农业现代化话题.从政策支持导向看,宅基地与土地政策仍为重要研究主题,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研究有待关注.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文献计量CiteSpace可视化NVivo可视化质性研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模式比较与优化路径——基于湖南省的实践

    刘辉徐进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研究发现:农文旅融合模式增收显著,但资金投入量大、区位条件要求高;"品牌+产业"模式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但风险大、成本高;跨村联营模式分散了单一村庄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强了相邻村庄的合作意愿与协作能力,但利益分配机制复杂、组织协调难度大;屋场经济模式成本低、风险可控、收益稳定,但产业链短、规模效应有限.增强农户参与意愿、引培集体经济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村集体治理机制、推进产权交易规范化建设,是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路径.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模式比较共同富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

    翁贞林谌洁阮华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在于,以其公有制性质提供根本保障、通过包容性发展打牢坚实基础、借助新质生产力注入驱动力量.实践表明,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颁布并即将实施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江西案例提供了三条路径参考:一是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三产"融合等为主线的产业发展型路径;二是以资源开发、物业经营、宅改赋能等为主线的资源盘活型路径;三是以资本运营、基金运作、"飞地"抱团等为主线的资金运作型路径.为进一步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共富作用,必须坚持"一个内核"与"三条底线",继续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支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实践逻辑制度保障实践路径

    怎样认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孔祥智李愿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为乡村振兴引入高质量劳动力、先进劳动资料及多维的劳动对象,促进乡村振兴.以山东省为代表,全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并产生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要继续从合理分配集体收益、显化党支部成员投入及收益、采取多样化经营模式和平衡公益性与经营性四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新供给、新需求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经济

    农民合作社的益贫性与现实检视

    邓衡山乔旺廖小静孔丽萍...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作社的益贫性是其获得政策优惠的根本理由之一.然而,理论分析表明,合作社为了追求效率,倾向于排斥小农,因而并不必然益贫,要实现益贫性,必须实行"门户开放".基于中国合作社实践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的合作社大多只惠及核心社员,大户之间更容易联合,政策扶持落到了理事长更加富裕、政治性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少数合作社的头上,也即中国的合作社大多没有实现益贫性.进一步考察发现,中国的合作社之所以未能实现益贫性,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中绝大多数"合作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这使得合作社实现益贫性的前提不复存在,而现有的物资支持政策则未能引导合作社发挥益贫作用.合作社要实现益贫性,支持政策必须由物资支持转向制度建构.

    合作社益贫小农

    社员公平出资实践探索:美国合作社"基准资本计划"介评

    张德峰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准资本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考虑合作社资本需求以及社员惠顾情况的权益资本动态调整机制,可以使各社员的出资额同其惠顾合作社的情况成比例,因而也是一种可以实现社员公平出资的出资管理模式."基准资本计划"的实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基准期、测量单位和当前投资水平.根据实施时合作社下一年度的资本需求状况,"基准资本计划"可以分为资本总额不变型和资本总额增减型两类.合作社根据社员惠顾情况确定每一社员的应然出资额之后,就可以对社员的出资进行调整——要求"投资不足"者补充出资,向"投资超额"者返还出资.这种社员出资管理模式与合作制要求一致、技术上可行且可以满足合作社不断变化的资本需求.

    合作社公平出资"基准资本计划""循环基金计划"

    基于演化博弈的农村合作型普惠金融风险治理研究

    王丽程郑棣周宇晗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演化博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合作型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借贷个体在与合作型普惠金融组织的博弈过程中并不总是选择"履约"策略,在人口快速流动和市场化加快发展的现代乡土社会,借贷个体选择"违约"的概率增大.而在合作型普惠金融组织与监管主体之间的演化博弈过程中,积极监管、规范运营的演化稳定策略也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合作型普惠金融组织违规运营和监管方消极监管构成合作型普惠金融的重要风险来源.据此,应加快建立"借贷个体—合作型普惠金融组织—监管主体""三位一体"的合作型普惠金融风险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借贷个体稳定"履约"的长效机制、强化合作型普惠金融组织规范运营的内在认同、优化创新"积极监管"合作型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式共同推动农村合作型普惠金融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合作型普惠金融风险治理演化博弈监管主体

    乡村数字治理技术采纳对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以政治效能感为中介变量

    徐旭初徐菁吴彬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数字技术逐步渗透乡村治理领域,可为解决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助推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区浙江省为例,采用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村民对乡村数字治理产品的技术采纳问题,重点研究村民的技术采纳对其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村民对于乡村数字治理产品的技术采纳与其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村民使用乡村数字治理产品实现信息获取与分享、意见反馈与沟通、服务获得与利用,有助于其政治效能感的增强,进而促进其对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同时,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有助于乡村公共能量场的构建、村民自治内生动力的增强以及村民政治信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应警惕数字形式主义和数字鸿沟.

    乡村数字治理技术采纳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复合型乡村动员的逻辑解析

    原贺贺陈欣怡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村动员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复杂政策的执行场域中,复合型乡村动员的工作方法是从乡村治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的.基于此,呈现其实践情景,分析其运行机制,解析其内部结构,对于密切干群关系、实现政策公共价值等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压力型体制下完成任务的需要、工具理性导向下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治理有效理念下平衡行政和自治的追求、资源"逆约束"下村干部担当作为的要求共同形塑了复合型乡村动员范式的形态.在复合型乡村动员的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补,加强村庄内外资源的整合,加强党的领导与村民参与的有机结合,提升乡村动员成效,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复合型乡村动员政策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