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吴惠敏

双月刊

1009-2463

ahndskxb@ahau.edu.cn

0551-65786465

230036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季刊,主要刊登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林学、茶学、蚕学、园艺、土壤与农化、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学术报告、研究论文。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反映该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姜长云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是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现实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不是可以自动实现的,要高度重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就当前而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仍然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要注意廓清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质扩面,推进城乡产业梯度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县城为枢纽打造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支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和问题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李国兵张作群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着促进农民精神富有、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人心、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等任务.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思想认识不足、基层治理不充分、宣传教育不深入、日常监管执行力度不够等短板.因此,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明确原则遵循:思想引领、党建带动;人民至上、服务大局;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守正创新、因地制宜;齐抓共管、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宣传教育、优化约束管控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文明实践、培育专业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创新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引领文明新风尚等措施,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

    李德山许秋生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分析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为基础,构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文旅融合显著提高了乡村振兴水平,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禀赋优的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文旅融合通过促进对乡村的投资和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空间溢出分析发现,文旅融合不仅促进本地区乡村发展,还带动周边地区乡村发展.研究不仅厘清了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也为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乡村投资基本公共服务

    农机作业服务提高了粮食单产吗?——来自139个县农机购置补贴十年的历史证据

    钟真周佐源李欣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否能促进农业生产率,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以粮食生产中的农机作业服务为例,利用全国139个县域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十年间的面板数据,对农机作业服务水平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投入要素之后,农机作业服务水平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该作用在粮食主产区更为凸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使农机作业服务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出现阶段性差异,即在政策实施初期"购机"有效促进了"用机",农机作业服务的粮食增产效应较为明显,而后期着力于"购机"的政策无法保障持续发挥农机作业服务的粮食增产作用.因此,需通过设立农机作业补贴等形式持续有效地发挥农机作业服务的粮食增产效应.

    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服务粮食单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中国不在村承包者的形成机理分析

    韩纪江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不在村承包者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地主、发达国家的不在地主都存在显著不同,其因规模狭小而不会成为食利阶层、因提高了农地利用效率而得到肯定.利用独立调查数据对不在村承包者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调研样本中的不在村承包者占比为6.7%.使用probit模型、cloglog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计量工具,验证了打工时间多、打工距离远能够显著提高其形成概率的假设,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并主要在男性、老一代农民工和典型农村地区成立.因此,应促进城市化和市民化,打破地域界限,破除农民工长时间和长距离外出打工的各种约束和歧视,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高效传导,完善特别针对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地分离农民工农地流转不在村承包者不在地主

    生计资本、生计风险与农户分化中的风险管理

    马志雄丁士军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农户分化中的风险管理逻辑,提出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面临的风险对农户分化的风险选择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FPS数据库2012—2020年27030个农户样本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栏模型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农户的农业经营总体上未能达到规模化要求,当前自然资本提高对农户分化风险度存在负向影响;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加能够直接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对当前农户分化风险度上升发挥正向作用;人力资本提高对当前农户分化风险度发挥着"催化剂"作用,但不会使农户分化风险度持续上升.此外,农户面临的生计风险对农户分化的风险选择影响存在两种路径,一是由于农户弥补损失的"反射效应",非系统性生计风险提高会使农户分化风险度上升,二是由于农户面对更复杂的生计决策和更多的信息处理成本,系统性生计风险上升会使农户分化风险度下降.

    生计风险生计资本农户分化风险偏好双栏模型

    政企农协同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的理论机制与思路对策

    梁巧韩雪董涵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质量提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经历了从数量安全为主到数量和质量并重、且质量提升愈发重要的政策目标转变过程.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有效保障,但依旧存在提升空间.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机协同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政府部门主要发挥规制和激励作用,前者着重解决企业和农户农产品质量风险中的外部性内部化问题,后者涉及对企业和农户农产品质量提升行为的激励.企业和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他们之间存在技术和服务支持、要素和产品交易等多方面关系,企业主要通过支持和约束两种机制来促使农户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提升政府企业农户协同

    老字号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机理研究

    代文彬李满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字号创新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资源编排理论分析成功的老字号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机理,有助于系统解析其创新发展的规律.选取北京稻香村和天津桂发祥两家典型老字号食品企业开展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家精神是推动老字号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动因,并调节其他动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效果;老字号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实施以老字号内核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编排策略;老字号食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表现为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多模块组合.

    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精神资源编排老字号

    农村产业融合、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绿色发展

    陈国华李琛于秀秀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系统梳理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以及作用渠道.结果发现:农村产业融合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农业技术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有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渠道;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非粮食主产区、东部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建议不断深化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全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融合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技术创新

    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马丽康新宇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前提条件,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必然选择.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出发,以"三重螺旋"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模型.多元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增效、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创新、提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经验以及推动高标准农田绿色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然而,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协同资金不充裕、协同参与流于形式、协同合作不融洽、协同效能不显著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应积极采取拓宽资金渠道、提升参与力度、加强协同合作、提高协同效能等措施,有效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多元主体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