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池流域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及提升策略

    路飞赫尚丽周敬王海亮...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滇池流域为例,分析火灾发生情况、主要火源、野外用火方式、基础设施等现状,结果显示:森林防火通道存在分布不均,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管控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全面提升防火通道功能,科学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立规范高效管控措施等对策,为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及提升提供参考.

    森林防火通道管控和提升滇池流域存在问题对策

    沿海沙地4种竹子生物量分配特征

    赖东永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沿海沙地不同竹种对沙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生存策略,选择福建省漳州市赤山国有林场的花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viridi-vittata)、鼓节竹(Bambusa tuldoides'Swollenintrnode')、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4种竹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其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植后经过 2年,4种竹子对沿海沙地环境的适应性都有所增强.从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来看,青丝黄竹、鼓节竹与青皮竹表现为竹秆>竹枝>竹叶,花吊丝竹表现为竹秆>竹叶>竹枝.单株地上部总生物量表现为花吊丝竹>青皮竹>青丝黄竹>鼓节竹.各器官占地上生物量的比率也有所差异,青丝黄竹、鼓节竹和青皮竹表现为竹秆>竹枝>竹叶,而花吊丝竹表现为竹秆>竹叶>竹枝.

    生物量地上器官沿海沙地

    广州市白云区林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

    苏钟琪罗艳玲温秀军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外来入侵植物在广州市白云区的危害发生情况,以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基础,摸清广州市白云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数量、原产地、发生类型、危害程度等情况,采用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白云区外来入侵植物数量共49种,隶属17科35属.其中危害范围大,程度较为严重的入侵植物有5种,分别为白花鬼针草、微甘菊、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马缨丹.

    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植物名录白云区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弗吉尼亚栎种子发芽的影响

    马尚崔蓝芳王富河
    113-11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弗吉尼亚栎种子的发芽率,以弗吉尼亚栎种子为材料,选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外源激素分别浸种1、3 h,以清水浸种1、3 h为对照,在 20℃恒温下观测种子的发芽指标.结果表明:100 mg/L NAA浸种 1h发芽率为 66.70%,100、200 mg/L IAA浸种3h和150 mg/L浸种1hIAA发芽势均为53.30%;100 mg/L IAA浸种3h的发芽指数为16.38;100 mg/L IAA浸种3h的胚根生长为3.80 cm,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

    外源激素北美栎树弗吉尼亚栎发芽率

    松土抚育对闽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陈彬
    117-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培育闽楠大径材,对闽楠中龄林分进行了3年的松土抚育试验,结果表明:疏松林地表层土壤容重下降,但随时间推移逐年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增加,但随时间推移逐年减少;土壤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增加,但随时间推移逐年减少;林木生长加快,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均明显高于未松土的林分,且松土面积越大,生长越好.对于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的闽楠人工林,需要每3~5年进行一次松土抚育.

    闽楠中龄林分松土抚育土壤孔隙土壤水分

    基于业态划分的休闲农业景观特色评价——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为例

    李晓颖朱晓英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构建休闲农业景观特色的评价体系模型,明确休闲农业景观特色的营造重点.以休闲农业景观特色评价为目标层,以自然环境独特性、人工景观独特性、活动感受独特性为项目层,用13 个因素、32 项指标构建休闲农业景观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发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休闲农业,人工景观独特性(0.5888)>活动感受独特性(0.2519)>自然环境独特性(0.1593);以旅游业为主的休闲农业,人工景观独特性(0.4286)=活动感受独特性(0.4286)>自然环境独特性(0.1428).以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为例,利用以旅游业为主的休闲农业景观特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指标重要性与单项赋分高低,提出最根本、最急迫的A类景观特色提升指标(权重高,赋分低),明确景观特色提升方向.

    休闲农业景观特色景观评价业态划分层次分析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牧区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内蒙古正蓝旗的实地调查

    花蕊朝乐门
    12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产业融合的核心与热点,是当今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现阶段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产业融合、模式创新、路径探索上有了诸多实践,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但仍面临着管理分割,地区和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与利用、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等困境.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建立健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协调机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内涵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时期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

    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正蓝旗

    安徽省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卢健
    13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分析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潜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成效进行梳理总结,针对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①乡村振兴背景下潜山市打造的多条风景道和旅游精品线路有效激发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布局等发展潜力;②受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的分布差异,天柱山镇等周边区域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走出"旅游+"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③持续推进生态振兴,提升地域文化内涵,打通融合发展通道等举措是做优做强潜山市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重要支撑.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潜山市大别山

    不同种植区库尔勒香梨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pyri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彭莎莎王喆沙帅帅张怡雯...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Nit突变体体系,探索来自新疆香梨种植区不同地理来源的腐烂病菌遗传多样性.[方法]首次使用Nit突变株技术(抗氯酸盐的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对来自南疆3个不同种植区的13株库尔勒香梨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pyri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3个菌株在含氯酸盐培养基(KPS)培养出115个Nit突变体,其中41个没有发生突变.在突变体稳定性鉴定中,鉴定出33个稳定的Nit突变体,82个不稳定的Nit突变体.产生的Nit突变体的表型85%被鉴定为NitD,15%被鉴定为NitB.[结论]获得2 个Nit突变体,说明C.pyri的氮同化途径可能发生了2种突变.所有被检测的分离株都能够利用次黄嘌呤,使用次黄嘌呤的能力排除了钼辅助因子位点被阻断的可能性.

    香梨树腐烂病菌CytosporapyriNit突变体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镉污染农田中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何家众陈福明叶正钱柳丹...
    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有机肥在镉(Cd)污染农田中的修复效果,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方法]选用牛粪生物有机肥、炭基生物有机肥、大豆生物有机肥和海藻生物有机肥,在镉轻度污染稻田中开展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Cd、水稻生长状况和产量、糙米Cd含量.[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土壤pH平均提高0.32,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平均提高9.38%、15.69%、10.62%、11.64%.水稻株高、穗长、根长、穗重、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 5.86%、3.83%、16.54%、16.91%、7.14%、3.65%.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0.10 mg/kg,降幅为39.12%,糙米Cd含量显著下降45.36%.[结论]生物有机肥在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和水稻籽粒中Cd含量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其中炭基生物有机肥作用效果最好,未来可作为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一项技术措施.

    镉污染土壤肥力重金属生物有机肥微生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