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与实践

    袁合涛陈世斌
    21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陕西安康为例,对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两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创新供给等方面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旨在为促进同类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参考意见和政策启示.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一三产业融合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宋鑫于淼齐婷婷李雪莹...
    222-22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乡村振兴的视域出发,探讨基于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和打造文旅项目等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现代化目标.

    乡村振兴一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经济

    传统牧区草场纠纷演变特征及其化解机制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牧区的调查

    其其格
    22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恢复社会各主体之间的正常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活动,也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传统牧区民间矛盾纠纷也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和常态化趋势,其中草场纠纷具有数量多、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当前,牧区草场纠纷化解机制可分为官方体制和民间力量2个部分,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和机制.应加快构建牧区基层法制化建设,结合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采取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等措施有效预防和化解草场纠纷是牧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

    牧区草场纠纷化解机制内蒙古

    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赖容唐秀观戴高兴何新华...
    229-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中,深入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加快乡村振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广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延伸全产业链发展、增加资金投入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广西

    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与重塑路径

    黄冠华
    232-23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其文化价值决定着乡村的未来.界定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内涵基础上分析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的价值在于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遗产、构建乡村稳固价值体系、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力量.研究提出当前传统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传统乡村空间逐步瓦解,传承主体断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农民被动接受;传承内容认知局限,文化传承失衡;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对乡村文化价值产生消解等多方面困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重构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保留乡村原生风貌;提升政府组织管理,优化文化传承能力;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多元传承;提高传统文化认知,培养文化传承理念;平衡文化传承导向,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层面重塑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

    传统乡村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传承路径

    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研究

    饶俊杰张国宝
    235-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对文化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剖析影响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的因素,以蚌埠市五河县刘朵村为研究区域,通过走访调查收集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邻居朋友的带动、基层政府的宣传、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精力和能力以及受教育水平对于农户参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动农耕文化发展中,要切实增强农户的主体意识,加强政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显现农耕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鼓励农户参与农耕文化发展事业,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户的自我效能感,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保障农耕文化稳步有序发展.

    农户农耕文化计划行为理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实现牧区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试点为例

    塔娜
    240-24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牧区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巴嘎旗以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建设试点为契机,以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探索了多项体制机制创新,为牧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参考经验.当然,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瓶颈,也是牧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进一步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构建牧区人才体系等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牧区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实现牧区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助力推动内蒙古牧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牧区现代化社会化服务牧区振兴

    共同缔造理念引领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以荆州市铜岭村为例

    杨委元
    24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农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共同缔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强调了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创.以荆州市铜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该村的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讨共同缔造理念在农旅融合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发现,共同缔造理念在铜岭村农旅融合实践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激发群众自发参与乡村建设热情,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等多方面的效益,对其他地区农旅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共同缔造农旅融合乡村振兴铜岭村

    "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对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张志国
    246-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丽生活的"三生"融合,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对于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沈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提出坚持调查研究,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三美"示范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功能品质,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农村服务品质,坚持由表及里,提升农村文化品质,坚持循序渐进,提升农村生态品质,坚持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千万工程浙江经验乡村振兴

    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外部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基于广西涉农科研院所实证调查分析

    刘培军王婷
    24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微观政策环境,设计了包括评价机制、使用机制、培训机制等6个维度27个细分指标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影响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微观环境制约因素、成因及优化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政策环境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工作单位及人才自身层面提出了优化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外部政策环境的建议.

    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制约因素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