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王键

月刊

1672-7134

cjtcm@163.com

0551-2821750

230061

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15号

中医药临床杂志/Journal Clinic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查看更多>>《中医药临床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之一。创刊15年来,一直坚持以临床为主,面向基层、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新安"固本培元"思想探讨慢性心源性水肿的防治

    王德祥邵正斌
    1845-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医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支重要地域综合性学术流派,在其发展长河中,产生了多派别分支,提出了众多理论思想,以汪机、孙一奎为代表的新安医家提出的"固本培元"思想对后世心源性水肿的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在临床中通过强调培补脾胃气血,固护命门元气,从本扶正对慢性心源性水肿这一消耗性疾病进行论治,彰显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原则,在临床防治中能够达到更加简便灵验的治疗效果.

    慢性心源性水肿固本培元新安医学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自噬的相关性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药干预

    卢圣花刘建和戴思思
    1848-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蕴含深刻的生命观、恒动观、疾病观,可以用于指导冠心病的诊治.自噬通过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质,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自噬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密切相关.冠心病自噬状态多因"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司,痰瘀堆积,痹阻心脉,病属为本虚标实.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均能调控自噬,中药复方可分为益气活血类、益气化痰类、化痰祛瘀类,主要通过促进或抑制自噬,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微环境,从而延缓冠心病进展.文章从"阳化气,阴成形"角度探讨自噬微环境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挖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潜在新靶点,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冠心病阳化气阴成形自噬中医药

    基于"大气下陷"理论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及治疗

    曹琼雯赵明旺王凤儒
    1854-1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以心率减慢、运动耐力下降、多种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等症状为临床特征表现的综合征,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大气下陷"理论由中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张锡纯提出,大气主周身气血运行,司呼吸与心跳,与心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若大气虚陷则心肺的正常功能失于维续,出现气短、心悸、乏力等病理表现.文章基于"大气下陷"理论阐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及治疗,认为大气耗损,助运失司为发病基础,瘀血停滞,斡旋受阻为关键环节,大气虚陷,心无附丽为核心病机,大气衰散,阴阳失维为病重表现.治疗时以益气升阳举陷为基本治则,同时根据"大气"的生理特点以及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治法,健补中州以生大气之源,温阳化瘀以畅大气之行,轻灵升举以复大气之位,燮理阴阳以固大气之本.

    大气下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益气升阳举陷法升陷汤

    基于"阴阳互根"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潘文秀郭文龙
    1858-1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心血管疾病重症之一,患病后将对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产生影响,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致使心脏排血量难以满足机体正常需求,而出现心肌功能受损、心脏组织结构变化等病理状态.根据其症状特点,中医上可归属于"心悸""喘症"的范畴.中医学在相关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多层次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临床上医家重视振奋心阳、补益心气常忽略心衰患者的阴虚之象.而阴阳互根互用,兼顾阴津实是心阳得复的前提.面对心阴亏虚的心衰患者,治疗上应重视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阴中求阳,恢复心脏气化功能,以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施今墨、周仲瑛、邓铁涛等国医大师在相关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其学术思想对现代年轻的中医学子而言是极其珍贵的理论指导.

    阴阳互根阴阳互用心衰慢性心力衰竭

    基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的思路探讨

    冯琳智梁爱武刘相瑶母震川...
    1863-1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支气管扩张症,从中医角度来说可归类于"咳嗽""肺痈""血证"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笔者通过探讨"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内涵,探究肠道菌群与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的联系,得出支气管扩张的根本病机是脾胃亏虚、元气不足,病位在肺,与脾胃密切相关,为达治病求本之效,治法上以补脾益胃为主、升阳泻火为辅,同时佐以祛湿之品,以期为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拓宽新的思路.

    支气管扩张症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肠道菌群

    补气类中药对骨修复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探讨

    庄晓杰蔡尧天张曦高俊...
    1867-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修复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细胞内外分子信号通路,许多补气类中药的有效成分在推动成骨细胞的生长与分化、保护软骨细胞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这些补气类中药对骨修复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探讨了高频的9味补气类中药在骨修复方面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以期能够为未来的骨伤科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为开发新的中药药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补气类中药骨修复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海派中医用药轻灵探析

    沈一凡梁琦闫国良胡晓贞...
    1873-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派中医因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到的用药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用药轻灵.用药轻灵的理念在立法上讲求轻清灵活,注重顾护脾胃;在处方上讲求药性轻和,剂量允当,剂型灵活,药汁清澈,在处方同时还需兼顾患者心理疏导治疗;在用药上,一则善用花类药物,花药具有芳香化浊,解郁醒脾,调畅气血的共性,二则药物配伍和炮制灵活妥帖,与立法处方丝丝入扣.深入挖掘用药轻灵的内涵对当下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派中医用药轻灵

    《针灸甲乙经》论治不孕症探析

    邱懿宋雨晖刘梦雪邢艺璇...
    1876-1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构建了完整的针灸学术框架体系,为后世学医者必读书目.其启后世不孕证治之先河,以《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为主具体阐述了不孕症诊疗方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章为挖掘皇普谧在不孕症中运用针灸之学术精华,尝试从书中腧穴治疗不孕症机理进行剖析并推广于临床,从经络循行规律、标本根结及全息理论等多角度阐释诸腧穴治疗不孕症的理论基础,为不孕症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价值.

    不孕症针灸甲乙经取穴规律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

    倪许玲尹莲花伍丽娟
    1880-1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理论为依据,从调整升降,运动复圆的角度出发,分析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升降失调、阴阳失衡、互不相交的关键影响因素,论述基于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的临床思路.心肾不交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围绝经期女性因天癸渐竭,肾精亏虚,肾水无法上济于心;气血耗伤,气机郁结,心火妄动,不能下交于心,心肾不交,脏腑气机升降功能失衡,从而圆运动失衡,导致失眠的发生.根据圆运动理论,提出调整四维升降,并兼顾中轴旋转,从而使圆运动复圆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以滋补肾脏、清心安神,兼以调理脾胃的针刺治疗方案,通过调理心肾、补益中焦,恢复气机升降协调,让机体圆运动复圆,从而达到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失眠的目的.

    圆运动理论针刺围绝经期失眠

    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辨治痹证思想及经验

    黄子琴程方俊董宇昂王彤彤...
    1883-1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痹证是现代内科临床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缠绵难愈等特点,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不全面且预后欠佳.施今墨先生是中国近代临床医学家、教育家、改革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创立施氏学派.潜心耕耘中医事业六十余年,对消渴、传染病、痹证等疾病研究颇深,临证善用对药.通过研读《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祝选施今墨医案》中辨治痹证的思想内容和医案,整理其所载方剂及药物.分别从辨证思想、用药特色、学术特色三个方面分析施今墨先生的痹证思想,总结归纳临证用药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其遣方用药的思路.施今墨先生认为气血是人体物质的基础,在辨证痹证时以八纲为要,并重视气血,以辨风湿热证候、风寒湿证候、气血实证候、气血虚证候四型为则;并自立散风、逐寒、祛湿、清热、补虚、行气、活血、通络八法逐个攻破,疗效确切;同时该文挖掘到施氏学派"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学术特色,将西医的诊断、病理分析等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相融合.该研究以期为继承、应用、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现代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施今墨风湿病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