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康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康学院学报
安康学院学报

向纪明

双月刊

1674-0092

xb@aku.net.cn

0915-3288130;3288061

725000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92号

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性学术季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本科高校线上教学督导的改革探讨——基于新冠疫情的思考

    戴红宇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课程建设是"双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新冠疫情影响,地方高校大面积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并开启线上教学督导.但地方高校教学督导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督轻导"等问题在线上教学督导过程中进一步放大,督导成效大大降低.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地方高校应当"化危为机":一是增强线上教学督导的课程意识,关注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师生在线研讨情况;二是增强线上教学督导的引导能力,提升教师对线上教学的认可度,以学术研究推动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督导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作用.

    地方高校线上教学教学督导课程意识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王世芳袁一鸣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融入工科本科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是工科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施要求,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融合,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积极推动教学内容迭代更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师三员"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鲁宗成冯德学李中元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座谈研讨、实践总结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解决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地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际契合度不高,社会体育指导方法、形式与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符合度不高,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外一体化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系方法,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一师三员"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具体实施方案.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明代张籍诗接受研究——以唐诗选本为考察中心

    谭春蓉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前、中期200余年,张籍为元白诗派中接受度最高者,多个选本选诗量位居元白诗派第一;仅在崇祯年间,白居易重选为中唐第一,其诗歌地位才稍有下降.明代对张籍诗歌的接受以七古和七绝为主,对其律诗则持否定态度.原因在于明代推崇盛唐诗风及"正变"观念,张籍诗歌被评为"俚俗""变体",遭受排斥;但其古诗符合诗坛"蕴藉""古淡"等审美观念,故在元白诗派之中接受度最高.

    张籍明代唐诗选本接受研究原因

    文学语言新解——由"文不逮意"浅谈文学语言的超越

    吴迪迪
    81-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但它有时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就是自古以来学者们一直在讨论的言意之辨问题.陆机早在《文赋》中就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理论,道出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无奈和苦恼,但中国语言向来多义且模糊,而文学作品又多讲求含蓄内敛,这就使得言意矛盾成为必然.文学语言如何处理言意矛盾?古人早有应对之策.如采取立象、留白和修辞、陌生化等手法来创新表现形式,增加审美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在审美距离中给人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仅达到了对言意矛盾的消解,也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韵味.

    文不逮意言意矛盾文学语言审美

    论《巴黎圣母院》原型之谜

    龚东风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黎圣母院》作为浪漫主义经典著作具有诗学意义上的跨领域映射功能,它把教堂的物理原型作为演绎一系列悲剧故事的实验剧场,对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和政治议题展开讽寓叙事,设置了多个难解之谜.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小说的艺术原型并揭示该文本的多重隐喻,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教堂必将倒塌,书籍消灭建筑"是雨果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言;"旧事物必然消亡,新思想定将永存"这一无法抗拒的命运母题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和主题.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原型批评讽寓

    落为"他者"的故国——形象学视域下《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形象解读

    张琛雯
    93-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其勾勒出的故国阿富汗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意识形态化的黑暗国度,又是乌托邦化的美好梦乡.这两种形象看似是对现实中阿富汗的客观反映,其实是身为注视者的胡赛尼对自身双重文化语境的主观化表达,是胡赛尼在西方权力秩序中潜意识地对美国形象进行自我认同而想象构建的"他者".但即使作为"他者",阿富汗在胡赛尼笔下依然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故国,正是在这有温度的复杂他者形象中蕴藏着超越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迈向跨文化间性的可能.

    《追风筝的人》形象学阿富汗形象他者

    《去十九号房》中女性主体性的多维度构建

    罗艺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十九号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创作前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评论界对女主人公苏珊离家出走和最终死亡的解读大多归于其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借助多维度的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小说对苏珊的女性书写并非是被动和消极的,而是通过母题、心理、空间和话语等多个维度积极能动地构建了其主体性,从而摆脱了对其出走和死亡的消极阐释;小说文本违越男性话语和男权秩序的悖论式主体构建为透视女性生存的隐晦书写开启了一扇窗口.

    《去十九号房》女性主体多维度构建

    思维可视化发展文化意识的知识交互型教学范式

    王薇屈社明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意识是学习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外文化的外在表象、内在本质和深层含义的跨文化认知,以此为基础形成文化态度和文化行为.思维可视化是学习者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将其对文化主题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接受他人质疑与评判,修正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果.运用思维可视化发展学习者文化意识需要构建"知识交互型"文化教学范式,包括教学环境范式、教学行为范式、教学流程范式和教学评价范式等.

    文化意识思维可视化形成和发展知识交互型教学范式

    大学生舒缓学业压力及其反应:心理资本中介效应与性别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柯小敏郑林科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在舒缓学业压力所致的心身反应时,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和性别调节效应.方法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心理资本量表"(SPS)对陕西省高校93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学业压力39%来自"争强好胜和学习受挫"(p<0.01),学业压力31%诱发其"焦虑烦恼、无力舒缓、情绪冲动、忧伤抑郁、负面评价"等压力反应(p<0.01);②男生40%以心理资本"乐观、希望、自信"舒缓学业压力(p<0.01),女生28.4%以心理资本"自信、韧性、真实、沉浸"舒缓学业压力(p<0.05).结论 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男生乐观、希望的心理资本,女生韧性、真实、沉浸的心理资本,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心理应激的自我管理效能.

    学业压力心理资本男女大学生中介效应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