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顺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李建军

双月刊

1673-9507

asxyxb@yahoo.cn

0853-2214795

561000

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

安顺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安顺学院学报》前身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曾用名《安顺师专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9年3月由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2007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4月,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3年起,先后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长期以来,学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遵守出版管理法规和办刊宗旨,提倡严谨求学的学风,倡导探索争鸣,严格把好政治思想关和学术质量关。近年来,经过编辑部不断努力,来稿范围扩大,稿件内容丰富,作者层次提高,绝大多数为高校高、中级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提高学报的学术档次,专门特约刊登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稿。学报版式新颖,栏目鲜明,富有特色,讲求编排技巧,注意稿件编校质量,严格按照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在省内外同级学报中,《安顺学院学报》学术质量和编排质量反响较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汉社会"研究述评

    颜修祥石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汉社会"是基于汉人社会研究的一种视角,对这一研究的学术梳理与回顾,有助于理解非中心汉人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适应和演变过程."边汉社会"研究通过观察非中心地带的汉人通过文化适应、交流与融合,从而揭示边地汉人在边疆社会中作为文化传播枢纽的角色.同时当前研究可能忽略了边疆地带非汉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社会贡献.因此通过探讨边地汉人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地域性差异,可以丰富对汉人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多样性的认识.

    边汉社会社会组织述评

    明代贵州邮驿管理与驿路治安维护研究

    刘守芳任柳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初中央在贵州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邮驿制度,对驿递机构的管理十分严格.至明代中后期,朝廷对邮驿机构的管理逐渐松弛,并加大对驿递人员的压迫,致使驿递业弊端丛生.建设驿道交通是明廷管辖贵州、控扼西南的关键举措,保持驿路通畅尤其重要,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贵州驿道的通行时常会受到阻碍,为此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驿道的治安,保障驿路的通行.

    明代贵州邮驿机构驿道管理驿道治安驿道维护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杨建春王景璐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促进效应具有非线性关系,分别存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及双重门槛效应,且均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此,建议通过把握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居民参与,推动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协同融合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居民生活质量门槛回归

    构建"文体旅"融合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以贵州榕江"村超"为例

    陈长程正江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榕江"村超"的治理实践表明,数字嵌入作为情景要素,对乡村"文体旅"融合治理起着关键的催化和整合作用;数字化手段调动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参与促进乡村"文体旅"融合的有效治理,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统一,形成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村超""文体旅"融合的治理经验为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经验启示.

    "文体旅"融合协同治理"村超"

    康养理念下皖南乡村景观设计探析——以山溪村为例

    毕良智赵志远薛梅刘畅...
    33-3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旅游康养产业多依赖于乡村地区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康养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匮乏,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不利于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针对皖南山溪村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植物景观配置同质化严重,康养活动主题化空间布局欠佳,公共基础设施有待更新等问题,应从使用人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层面构建乡村康养景观的设计模式.基于植物景观、空间布局、康养设施三个方面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可为构建符合乡村地区特色的康养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康养皖南地区乡村景观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李欢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是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对加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由文化价值观念适应、文化思维方式适应、文化语言符号适应和文化行为模式适应四个方面构成.由于受当前政府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学校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不够全面,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自身在文化适应过程中表现不够主动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应从政府提供政策帮扶、学校提供业务帮扶、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个人建立自主帮扶三个层面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提升路径.

    文化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师

    论戴明贤散文的"非虚构"地域书写

    龙潜沈欢
    44-5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明贤的散文讲述小城安顺百年岁月变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细腻,具有"地方志"的史料价值.戴安澜将军、胡坚校长、逃难来的"下江人",戴明贤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出战争给小城带来的恐惧和创伤.戴明贤的文字描写了小城安顺的风土民情,表现了丰富的生活状态,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内涵,响应了钱理群"关注地方文化"的命题.戴明贤的散文是"非虚构"地域书写的城市传记.

    戴明贤安顺"非虚构"写作

    故乡与庸众:论果戈理《两个伊万吵架》对鲁迅的影响

    徐晓宇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戈理的《两个伊万吵架》对鲁迅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故乡与庸众两类要素上.故乡是果戈理心灵的庇护所,这部小说以乌克兰为背景,采用第一人称返乡的叙事模式,表达了对故乡复杂的感受.鲁迅对故乡的态度、感受与展现都与之类似.对庸众的鄙弃塑造了果戈理的优越感与理想主义,《两个伊万吵架》是他讽刺庸众的代表作,与鲁迅作品中所谓"几乎无事的悲剧"的艺术特征如出一辙.

    鲁迅果戈理《两个伊万吵架》故乡庸众

    需求导向的特殊儿童康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刘其晴汪静石翔周凤英...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儿童康复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康复能力的核心课程.基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康复能力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其康复能力需求,主要包括:树立全面整体康复的理念、系统掌握残疾学生康复训练基础知识、学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提升康复训练基本技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等.以这些需求为导向,特殊儿童康复学课程教学改革可采取如下措施:修订调整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特殊儿童康复学课特殊教育教师康复能力需求教学改革

    基于CLASS的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师生互动研究——以贵州省A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鲁晓泉杨昌英陈燕琴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CLASS工具对贵州省A县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师生互动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发现,A县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师生互动整体呈现中等水平,语文/生活语文课程类教师课堂师生互动整体水平略高于数学/生活数学课程类,6~10年教龄组教师课堂师生互动水平高于其他教龄组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课堂师生互动水平高于中专学历的教师.各组别教师课堂师生互动水平在二级指标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各自显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该校课堂师生互动水平的措施是:提升尊重学生的意识,增强师生情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师生互动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