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术研究
武术研究

田文波

月刊

2096-1839

wskxshanxi@163.com

0351-7044201

030012

山西省太原市大营盘寇庄北街3号

武术研究/Journal Wushu Studi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晋商之护镖到自强之武术:明清以来山西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发展

    张翠玲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洪洞通背拳因与陈氏太极拳"异名同骨"的血缘关系而别具一格,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其渊源,陈氏太极拳的始祖陈卜自明初从洪洞县移民至河南省温县,至清乾隆年间其第12代传人郭永福返回洪洞开创了通背拳,并享有"一代宗师"之称.通背拳以其"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背"的技击实力助力晋商富甲天下,也促成了镖局在清代的兴盛.甲午战争后,尤其是到民国时期,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话语和"保种救国"的时代使命下,通背拳积极主动地承载卫国之精神,成为"自强之武术",实现了从传统之拳术向近代之国术的华丽转身,蕴含其中的忠义爱国之情和阴阳和合之道依然是当下体育文化秉承的内在精神.

    山西洪洞通背拳晋商武术

    太极拳运动促进人体平衡机制研究

    石华毕
    5-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极拳"屈膝坐胯"的下肢运动特性和"身体中正"的姿势,存在于肌肉、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等本体感受器,以及正确姿态下的内脏与前庭的潜在联系,太极拳通过独特的运动特性以及对内脏的调节作用促进了骨肌系统的稳定,增强了人体平衡.

    太极拳屈膝坐胯本体感受器姿势平衡

    中医情志理论下健身气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

    王浩杰佘森森张枝尚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健身气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医情志理论视阈下健身气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行为调节机制、心理调节机制和生理调节机制,其理论基础分别是中医情志理论的五志相胜原理、心理暗示原理和气血运行原理.

    中医情志理论健身气功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在机制

    太极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Meta分析

    郭鸿勋彭鹏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太极拳锻炼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和其他生化指标的控制以及锻炼周期、强度的影响.研究方法:检索筛选中英文数据库中太极拳与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太极拳干预组对比无干预、常规护理和步行结果显示,太极拳干预组对比对照组在血压控制方面更有效,其中收缩压结果具有显著性.太极拳干预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更有效,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太极拳锻炼的周期差异与控制血压的效果无明显关联.对控制血压影响更大的是单次太极拳训练的强度和太极拳训练的频率.研究结论:坚持参与太极拳锻炼可有效控制血压.单次太极拳锻炼的强度与血压控制效果具有相关性,坚持 12 周以上太极拳锻炼并维持单次训练时间在 40 分钟以上可有效控制血压.

    太极拳高血压Meta分析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文化特征研究

    王宇董奎曹榆张紫钰...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历史悠久,礼仪教化、军事行动、娱乐养生、民俗节令等不断衍化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礼、武、戏、力、艺"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的内容和发展.研究发现,我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及独特的发展历程.在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下,应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剖析其文化精神,寻求传统体育运动中的民族智慧与效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建设体育强国.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运动文化特征

    清末武术家霍元甲两次上海之行史实考述

    刘玲
    20-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清末武术家霍元甲,其真实可考的历史主要在其两次上海之行.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梳理与解读,力求还原霍元甲两次上海之行的真实足迹,其第一次上海之行是在1909年12月初,他于12月3-5日在上海张园出品协会会场设擂比武,其间,与美国大力士奥皮音约定比武,但因故未成,引发广泛关注;其第二次上海之行是在1910 年 4 月至其逝世期间,他于 4 月中旬在上海张园再次开设擂台,本与英国大力士未士依夫伦约定比武,但因对方失约致比武不成;1910 年 6 月中旬,开始参与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不久后去世.两次上海之行虽然是霍元甲个人的"小历史",但却可以在多个层面呼应清末上海社会变动的"大历史".

    霍元甲上海武术中国精武体操会

    健康中国背景下武术运动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的途径研究

    高晓晟李欣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健康中国为背景,探讨武术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武术运动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力量和耐力,还能增进其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感.通过反复练习和坚持,青少年培养了耐心、毅力和自信心,提高自我防卫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有利于促进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武术运动是一种全面发展青少年身体素养的有益途径,对鼓励青少年参与武术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武术运动青少年身体素养培养途径

    老年人认知差异性研究:来自传统武术训练有效性的证据

    刘坚斌刘志锋韦俊妃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研究表明,有氧训练可以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恶化,有氧运动、平衡运动和协调运动的结合可以改善或维持认知功能.在传统武术中尤其常见研究与年龄相关运动干预研究.研究目的:验证老年人的传统武术训练是否能改善认知功能.研究方法:89 名老年女性和男性(平均年龄 65 岁)参与了本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个干预组(传统武术组和健身组,干预时间:6 个月)与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在干预前后完成一次认知测试.在另一项研究中,传统武术组又进行了 6 个月的额外干预.研究结果:只有在 6 个月的传统武术训练期后,运动反应性、应激耐受性与注意力分散性均有显著改善.此外,二次研究的结果表明,12 个月后病情有了进一步改善.结论:6 个月的传统武术训练有助于提高注意力、运动反应时间,但 12 个月的训练时间更为有效.

    认知分散注意力传统武术运动反应老年人体育锻炼

    崆峒武术文化园区创新设计

    杨淼
    31-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崆峒武术起源与形成的中心地(平凉市)经济、文化及崆峒武术发展现实,各级政府对地方文化和体育发展的政策支持等,将人们的康养需要、健身需要、娱乐需要、产业需要、竞技需要和生活需要融为一体,全面整合资源优势,设计与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以崆峒武术文化为主线的文化园区,这是发展地方经济、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和开发崆峒武术产业的有效举措.研究设计的崆峒武术文化园区由崆峒武术健身区、康养区、娱乐区、人才培养区、研究与开发区和服务区组成,并对每部分的功能及基本建筑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布局.

    崆峒武术文化园区创新设计

    明代武术文献对武术的影响研究

    冯丽娜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明一代,在叛乱兵变之与"北虏南倭"忧下,统治者为整军经武,提倡并鼓励编撰出版,发行了大量武术文献.文章通过对明代与武术相关的军事家所著武术著作和民间武术著述的分类整理,揭示明代武术文献对武术产生的影响:一是明代军事著作保留了大量珍贵武籍;二是为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双向交流提供了素材;三是为后世提供了具有史料价值的武术文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经久传承;四是提供了武术学术研究方法,保证了学科发展的学术秩序与文化秩序.

    武术武术文献文化贡献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