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测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测绘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测绘学会
北京测绘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测绘学会

王磊

双月刊

1007-3000

bjch@chinajournal.net.cn bjch@bism.cn

010-63955085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15号

北京测绘/Journal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实用性、超前性、信息量大、特色鲜明等特点,融科技、信息、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刊物, 不仅是广大测绘工作者的学习园地,而且是了解测绘科技发展与市场动态的窗口。本刊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以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以宣传和贯彻党在测绘科技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北京市地方法规为宗旨,紧密结合生产、管理、科研、教学等开展技术与学术交流,介绍测绘体制改革经验,为测绘各界传播高、新科技信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字孪生的多源数据融合不动产测绘可视化系统

    祝太岳
    1146-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不动产测绘系统的性能和吞吐量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数据处理速度慢、用户体验差,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多源数据融合不动产测绘可视化系统.收集不动产宗地、权属等基础数据,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方式,获得不动产图像数据;使用加权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融合不动产宗地、权属等数据,对不动产图像进行像控点测量、空三加密处理;使用数字孪生增强现实(AR)技术生成不动产多视图,在Google Maps中提取不动产经纬度,将其叠加到不动产多视图上,得到不动产测绘结果图像;将不动产多视图与多源数据融合后的不动产基础数据整合关联后,输入到3D max软件内,利用该软件建立不动产测绘可视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实现不动产测绘可视化、信息查询与编辑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有效呈现不动产测绘可视化结果,而且不动产测绘结果也较为准确,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

    数字孪生多源数据融合不动产测绘可视化系统无人机航摄

    新型基础测绘元数据批量制作方法

    梁怀翔
    1152-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数据是新型基础测绘中需要提供的其中一种数据.为解决新型基础测绘中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地表模型(DSM)分幅输出后的元数据制作难题,利用EPS软件运行编辑处理后的visual basic script(VBS)脚本,结合MatLab工具,研发了一套元数据自动制作的解决方案,并在博兴新型基础测绘项目验证了该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此技术方法减少了人工修改编辑工作量,增强了数据准确性,效率提升了约16倍.

    新型基础测绘元数据批量制作VBS脚本

    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邹湛露高艳梅
    1157-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2021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以期优化土地利用现状,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运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转移矩阵,从数量、速度、转移、空间方面总结变化特征,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定性方法探究驱动因素.研究期内,各地类呈交替扩张和缩减特点.耕地减少1308.42 km2,年变化率-8.55%,大部分变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1016.38 km2,年变化率8.29%,主要从耕地、林地转变而来.林地增加313.22 km2,年变化率1.46%,多数由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转变而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21.18 km2,年变化率-0.75%,主要变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政策环境是引起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影响最显著,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和城市化因素.相关部门应控制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减少非农业用地对耕地的占用,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广州市

    基于RSEI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质量评价

    张雅欣詹淇雯
    116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陆地卫星(Landsat)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四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2002—2022年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遥感生态指数(RSEI),全面评估了该地区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2—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RSEI指数呈增长趋势,大部分区域的RSEI等级为良和优,占比从76.86%提高到了82.46%,变化最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流域的湖泊湿地.本研究为进一步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Landsat影像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RSEI)时空分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基于底质分类的浅海海域遥感水深反演

    王江杰王星河
    1172-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卫星遥感影像水深反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以往的遥感影像水深反演模型多基于底质均一的条件,缺乏对混合海底底质的研究.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底质分类视角的遥感影像水深反演模型.以中国海南岛周边的蜈支洲岛与附近卫星影像为试验数据,对其进行预处理与底质分类后,分别使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Stumpf模型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模型进行水深反演,分析底质分类前后水深反演结果与不同模型的水深反演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在底质分类后水深反演精度均高于底质分类前水深反演精度.Bi-LSTM模型的水深反演精度最高,底质分类后遥感影像水深反演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与决定系数分别为0.333 m、0.474 m、0.814 m,均优于对比模型.

    遥感影像水深反演海底底质分类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Stumpf模型1D-CNN模型

    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格局

    张苗苗靳晓琳闫广华
    1179-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以西安市为例,构建适用于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融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服务、生态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并将其解构分析出16个建设指标要素,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核密度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融合型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周至县、蓝田县和邑扈区,其他区域分布较为分散.西安市乡村旅游地的核密度分布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多样性,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高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对西部低水平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融合型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融合性空间格局西安市

    基于ArcGIS的河道行洪排涝问题分析及优化

    王朝吴晓鹏张方锐
    1186-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河道行洪排涝不畅时,下游河道将面临巨大的洪水灾害风险.为了解决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问题,确保河道行洪安全,需要对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进行分析.因此提出基于ArcGIS的河道行洪排涝问题分析及优化.以山东省聊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收集遥感影像与行政区划数据,并以此为基础,采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同时勾绘出问题图斑范围.然后通过现场调查核实,进一步完善矢量数据,并制作问题清单,提出处理方法的建议.最后上传问题图斑,按照处理方法积极整改并通过检查确保合格,最终获取成果图件.期望本研究为河道洪涝调查与有效处置提供参考,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ArcGIS软件妨碍河道行洪排涝灌溉

    水利"一张图"在水利工程划界管理中的应用

    郑卜之杨年鹏陈胜
    1193-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解决水利工程划界工作中存在的水利系统内部数据融合性不强、水利系统与其他外部系统间业务融合度不高、水利系统辅助决策能力偏弱等问题出发,提出一种以水利"一张图"为基础、以空间地理信息等关键技术为支撑的水利工程划界方法,通过厘清设备设施权属、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和工程范围等内容,实现对水利工程划界工作的关键信息归集、异构系统互联互通、区域范围对比等功能,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水利"一张图"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地理信息系统(GIS)异构系统应用服务平台

    基于ArcGIS的测绘地图瓦片数据切割方法

    查燕萍
    1199-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ArcGIS的测绘地图瓦片数据的切割方法,提升网络环境下测绘地图的浏览速度.利用ArcGIS软件,通过测绘地图设计、确定测绘地图缓存的比例尺、发布测绘地图任务以及测绘地图切片的过程生成测绘地图的瓦片.在ArcGIS软件的服务器端,设置一个瓦片定时更新的执行任务,定时自动更新测绘地图瓦片.依据瓦片的地面分辨率以及显示比例尺,对测绘地图瓦片数据分级.依据测绘地图瓦片数据分级结果,利用图片切割编码方法对测绘地图进行瓦片数据切割.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利用ArcGIS软件,有效切割了测绘地图瓦片数据,提升了测绘地图浏览效率与比例尺切换速度.

    ArcGIS测绘地图瓦片数据切割方法地面分辨率显示比例尺

    基于GIS技术的零碳园区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李石磊
    1205-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以及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技术的零碳园区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零碳能源系统模型,对零碳能源系统工艺构成进行分析,并对各能源系统中的能源设备建立数学模型,为定量计算能碳关系提供数学方法.通过建立多通道融合学习的能碳时空数据预测模型,实现了能碳的精准预测和调度.实现了基于GIS的零碳管理平台架构、功能和应用,并成功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为零碳园区建设和改进提供技术参考.

    地理信息系统(GIS)零碳园区零碳能源系统能碳时空数据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