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灵为身体立法:出土文献与东周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

    王中江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帛书和上博简《五行》、郭店简《性自命出》和清华简《心是谓中》等新文献的发现,为重新认识东周儒家身心关系带来的契机之一,是能够看到一种不同于身心合一论和身心平行论的身心主从论(或模式).以主导被主导、役使被役使和君臣类比等表达出来,以心灵为身体立法、心灵主导和规范身体为形态的东周儒家这一模式,主要被限定在以伦理(如仁义礼)、理性(谋划)的心去规范耳目口鼻、四肢等感性的身体.这种模式在东周儒家传世文献和在其他诸子学中有类似的表达和表现,同希腊的身心模式对比一下,两者也有某种不约而默然的相似性.

    心灵身体立法出土文献东周儒家

    灵验与虔敬:信仰的一体两面

    程乐松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仰叙述中时常被强调的灵验是信仰真理与日常经验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既可以从信仰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分析;也可以被纳入日常经验体系中进行理解.在现代知识标准和验证性模式的支配下,灵验的内涵及其内在理路被套上了知识性的底色.超越力量的存在成为一个知识性的假设,灵验成了这一假设的经验性证据.这样的理解是偏离信仰的特性的,对于信仰者而言,超越力量的存在不是一个有待论证的假设,而是所有认识和理解的出发点.灵验是一种正确的、见证超越力量的方式,虔敬的态度与灵验的呈现是信仰世界的两个环节.通过澄清现代知识标准及日常性预设与信仰的理路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可以避免对信仰的误解,从而回归信仰的本然.

    灵验虔敬知识性验证信仰

    从管志道《大学》诠释看晚明"朱王之争"

    李敬峰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晚明阳明后学的中流砥柱,管志道依循学界共识即由《大学》介入和"朱王之争"的学术路径,倾力注解《大学》,先后完成《重订古本大学章句合释文》《古本大学辨义》和《石经大学测义》,以著述宏富、体例多样显立于晚明之际.在《大学》文本上,管志道既否定朱子的《大学章句》,亦不遵从阳明推崇的古本《大学》,而是声援和更补石经《大学》,形成特色鲜明的"管氏改本".在《大学》义理上,管志道辩难朱子和阳明,重申《大学》主旨在于述"帝王之事"而非"士庶之学",围绕《大学》的义理骨架"三纲八目",形成"双谴双取朱王"的学术立场.从管志道由经典诠释来回应时代思潮来看,"朱王之争"在晚明已然与经典诠释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其主导的"双谴双取"的学术方案自成一家,成为解决"朱王之争"的一条相对客观、可行的路径,为我们构筑晚明"朱王之争"的理论图景,乃至管窥晚明的学术格局提供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个案.

    管志道《大学》晚明"朱王之争"双谴双取

    马克思劳动和享受关系思想及其重要价值

    李淑梅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享乐的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将趋乐避苦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痛苦的劳动,提出了劳动将成为享乐活动的社会理想.施蒂纳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享乐观带有抽象的道德色彩.亚当·斯密将不劳动、安逸理解为自由、享受.马克思反思批判了以往享乐的哲学以及劳动和享乐关系的观点,提出了劳动和享受由对立到同一历史变化的观点.他从劳动等级和非劳动等级的对立、劳动异化、劳动分工以及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等维度,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享受的分离和对立,阐明了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劳动和享受同一的历史必然趋势和价值指向.在未来理想社会,将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个人的劳动自主和享有劳动产品.马克思劳动和享受关系思想强调了劳动享受的主体能动创造性;批判了脱离生产劳动从分配或消费上理解享受的错误观点;坚持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指明了扬弃劳动和享受对立、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劳动享受劳动和享受关系

    夏承焘的放翁情缘——以诗词创作与学术著述为例

    张剑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夏承焘日记全编》中,可知夏承焘的诗词创作,对陆游作品的字词、诗境、气象有较多承袭和变化;而他抱憾未竟的《放翁年谱》,师生合作而成的《放翁词编年笺注》,以及由他发起却推荐友人完成的《剑南诗稿校注》,不仅贯穿了其学术研究的动态历程,也是其对陆游一直难忘的确切证明.

    《夏承焘日记全编》夏承焘陆游诗词著述

    李白诗中"自称词"的使用情况及文学意义

    辛晓娟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白诗中的自称词为初盛唐诗人中最高者.自称词的巧妙使用,强调了诗人的主体性,增强了自我与现实社会、自然万物及理想世界间的联系,呈现出高昂的主体精神.通过将"我"与不同类型的"大言"并置,彰显了诗人试图以我为主、重构社会秩序的意图;自称词的使用打破主客体关系,将自我的情感及内部生命力灌注于外物,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对自我的反复称谓,打破彼岸之界,消解主体生命有限与客体宇宙无穷的矛盾,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将文赋中自称词的用法引入诗歌,打破了文体界限,体现出"破体相参"创作自觉.

    李白自称词自我主体精神

    论江淹对左思《咏史》的模拟与接受

    张月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者对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的总体评价历来较高,但是对其中模拟左思《咏史》八首的《左记室思咏史》评价较低.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江淹拟诗还可以从文本细读、互文性与接受史的视角来进行重新解读,从而考察其与左思《咏史》八首之间的异同点,探讨江淹在表达方式、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左思诗歌精神内核的把握.另外,对拟诗与原作的互文性分析还可用以阐释江淹拟诗所涉六朝咏史诗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该诗对左思《咏史》流传所产生的重要意义,为江淹拟诗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

    江淹左思咏史拟诗接受

    利玛窦400年形象史考论——兼评当下文史研究的四种困境

    纪建勋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纪之交,利玛窦已经取得了无可争议的世界性影响.整体而言,在400年的历史长河里,利玛窦形象变迁的历史可以用由"有争议的"到"正面形象"的嬗变、由"官方形象"到"民间形象"的兼容两条线索来概括.具体来说,由"多面利玛窦"折射出"西泰子的五副面孔",可以厘清来华外国人形象史学在"冲击—反应"的中外交流史研究模式、越来越泛化的文化史研究、后殖民理论"主体性自我"与"殖民地他者"之间的对立、比较文学望文生义的形象学等当下四种学术困境中的启示,进而得以从困境中突围出来,构建中国本土的形象史学自主理论体系.

    利玛窦西泰子利玛窦菩萨五副面孔形象史学自主理论体系

    从表、状分化看唐人文集中"状"文体的生成

    叶炜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唐人撰写的唐集集序,可以了解唐人文集编撰时作品数量、分类、次序等原始信息.从唐人文集的编纂与唐人文集的原貌人手,从表、状分化与文体生成及其稳定的角度,可进一步思考"状"的成立问题.在唐代公文体系中,"状"至迟在开元年间已经独立,但"状"在文集中作为文体类别的明确出现,还要在七八十年之后.在此期间,文集中表、状混淆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一过程,也是"状"与"表"分离并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过程.

    唐代文集集序文体

    帝国的日常:礼仪性表状中的唐代君臣互动

    唐雯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状疏奏作为古代君臣书面沟通的重要方式,其特质、功能对于理解君臣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内容与功能学界多有讨论.表状在内容上并无本质区别,表是全功能的奏事文体,而状最初作为公文书,其浓重的文书色彩决定了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成立大致要晚到开元时代,并且始终保持着其公文状态.同时以让、贺、谢为代表的礼仪性表状,其看似格式化的文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所折射出的唐代君臣间频密的日常互动,却可能成为政治运作的重要组成,最终促成了某些历史事件的走向,与此同时,这些互动也为我们判断君臣间关系的疏密打开了一个缺口,展示了更为真实的唐代高层的日常生活.

    唐代表状日常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