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孙松滨

月刊

1672-5409

bjjjywh@vip.sina.com

0451-86373434 88067468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边疆经济与文化/Journal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边疆经济,激活边疆文化的需要,荟萃百家睿智,让世人了解中国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态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驱动黑龙江旅游发展的机制分析

    齐丹丹张伟成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扩展可利用生产要素范围、要求高素质劳动力的特征,推动科技与旅游深度融合,为黑龙江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动力。黑龙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和从业人员素质低,数字化水平低,忽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黑龙江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应发挥科学技术的潜力,拓宽生产资料的范围,打造高素质劳动力。新质生产力提升黑龙江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发智能技术,打造品牌形象,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资源开发等生产要素方面增添发展动力;以专业培训教育、人才引进激励和劳动者跨产业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数字旅游高素质劳动力

    黑龙江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何云玲刘沐筱宋昊南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法、GIS空间分析技术等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基于自然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等数据分析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黑龙江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为典型的随机型分布,集聚性呈单一极核式。在全省范围内,A级旅游景区存在空间关联性,且其冷热点区存在空间分异性,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及经济发展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三产占比和旅游收入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是影响黑龙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动力。

    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地理探测器黑龙江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同江市赫哲文创产业发展研究

    高海晖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创产业作为打通文化和旅游融合通道的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同江市作为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赫哲文化资源丰厚,经过长期实践,成功推出赫哲文创品牌。从打造超级"文化IP"的长远目标来看,还面临不少困境与挑战。为此,同江市应找准城市发展定位,抢抓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重大机遇,实现资源整合,坚持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赫哲文化影响力,以赫哲文创产业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旅融合赫哲文创同江市

    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通婚观念转型与城市融入研究

    王艳田甜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婚观念转型以个体的观念变化串联起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等方方面面,不仅与城市融入存在多重关联,还进一步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基于当下社会高流动性、异质性、现代化的特质,着眼于流动中个体的"再社会化",呈现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通婚观念转型的背景与特征,探讨通婚观念转型与城市融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流动人口增长、个体需求、思想转型、族际接触增多等背景下,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通婚观念开始转型,呈现出"以情感体验为先的综合考量,现代通婚观念开始凸显""'保守'与'开放'的此消彼长,通婚半径持续扩大"等特点,与城市融入存在双向互动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通婚观念城市融入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张聪果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熵值法对 2012-2021 年全国 30 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各省份新动能水平有显著差异;东、中、西和东北等四大区域新动能在发展水平和增速上具有差异,东部地区新动能发展水平较好,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但东北地区增速最慢,中部地区最快;经济活力、创新动力和数字驱动在新动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从加强区域间合作与协同、加大支持技术创新、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统计测度提升路径

    "碳减排"背景下北京生态涵养区农产品对产值影响分析

    蒋韬姜鹏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因功能所限,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空间被大大压缩。为了探寻生态涵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以该区域农业产值和十种主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1 年生态涵养区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GM(1,1)模型预测方法,对其进行关联度计算排序以及"十四五"期间数值预测。结果显示:北京生态涵养区农业产值与主要农产品都属于强关联,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牛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排在前三位;"十四五"期间的预测产值和产量将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比重还将进一步缩小。需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元素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生态涵养区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区域产业加速融合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态涵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灰色关联度GM(1,1)模型

    地方连锁餐饮新零售业态初探——以X餐饮公司为例

    孙钦莹刘思彤张琪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连锁餐饮零售业快速发展必须改变营销策略,加速创新,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稳定发展。X餐饮公司新零售业面临管理模式固化、信息化薄弱、数字化营销缺失等劣势,同时也具有品牌效应、销售渠道、旅游环境等优势。地方连锁餐饮新零售必须优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注重人力资源,打造专业人力部门,培养人才,合理用人;推动公司办公信息化与制度流程标准化;搭建营销管理体系,创新产品,调整销售策略,增加产品附加值,组建专业财务团队,严格控制产品成本。

    地方连锁餐饮新零售数字化营销

    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安华李蕾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脱贫取得胜利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交汇节点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预防返贫风险、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性成果,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仍存在困境,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返贫风险长期存在,产业发展存在局限,新型农牧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内生动力,农牧区生态功能下降。内蒙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做好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的有效衔接,加快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牧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困境与策略——以屯堡地戏为例

    阳忠艳吴电雷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振兴后,便于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教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发挥。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发展、创新等困境,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流失、传承难以接续,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产品开发缺位,文化创意不足、受众面窄等。对此,可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文化主体的功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突破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二元格局的束缚,提升传统文化的创意,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繁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实践策略屯堡地戏

    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助力文化振兴

    郭学军王佳恒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推动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如今正面临传承断代、濒临消亡的困境,成为多元文化振兴的掣肘。文章从农耕文化地域多样、植根乡土、历史传承、民族融合等多重特征入手,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其潜在的德智体美劳多重教育价值;以乡村学校为载体,刻画其历史新定位,重申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编纂农耕文化教材、设计农耕文化活动等途径将农耕文化有机融入乡村学校中,进而培育出"知农爱农"的知识分子,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助力文化振兴。

    农耕文化乡村学校新乡贤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