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张学立

月刊

2096-0239

bjsz@chinajournal.net.cn

0857-8330404

551700

中国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学院路《毕节学院学报》编辑部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一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通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形成了地方性、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的特色,尤其是地方性特色,颇受各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说给你听:作为语用修辞策略的自言自语

    胡习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生理和语言现象.自言自语作为一种人内传播,能帮助言说主体调节情绪,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放松与自我满足、自我反省,有着积极的作用.自言自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从人内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化,其转化条件包括场合、目的与他人接话.传递言外之意和保持主动地位是说给你听这类作为语用修辞策略的自言自语的两个基本的语用修辞功能,在此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具体的语用修辞功能.

    自言自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语用修辞策略

    主观极量同语复现构式"X中的X"

    代宗艳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X中的X"构式是整体表达式,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极量评价义.其中的"X"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充当,具有[+指称]、[+可量度]的语义特征."X中的X"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也可充当主语、定语、状语、补语或分句、独立成句.从表义类型看,构式可分为内涵凸显、形象比喻、事件指称等.构式主观极量义的生成机制主要有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语用推理与主观凸显、构式压制与语用类推等.在语用方面,"X中的X"构式主要具有强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表情功能.

    "X中的X"主观极量语义语用

    现代汉语新兴流行构式"比A更A"研究

    李爽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新兴流行构式"比A更A"用差比的形式表达"超A"的超范畴义,在结构、句法和语义上均与典型差比结构"比X更Y"存在较大的不同.能进入该构式的变量A需是具有[+量度义]的非定量性质形容词.构式整体对变量A存在构式压制,前A从陈述转为指称过程中,A特性的量域发生特定化转变,成为一个可供比较的指称对象.言者通过"比A更A"构式,表示比较主体S在A的程度上超越A范畴本身,来极言S程度之高.在构式"比A更A"形成的过程中,语言的隐喻及语义融合是其重要的衍生机制.

    新兴流行构式"比A更A"构式压制形容词量性转变

    应答话语标记"可不"的功能特征及其形成

    舒芳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不"在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具有典型的话语标记特征,属于应答类话语标记.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和分析"可不"的形成、分布和功能,可以发现,"可不"是由跨层结构基于语境浸染和重新分析的内部机制以及主观化和礼貌原则的外部动因逐渐词汇化并标记化,最终形成应答话语标记"可不"."可不"作为话语标记,通常处于应答序列,不仅可以和其他语言单位共建话轮,而且可以独占话轮;其功能特征有三个:行域强调、知域肯定、言域附和.

    "可不"话语标记三域理论

    近代的黔西北土目阶层与区域社会——以原"乌撒"土目为中心

    王丹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原"乌撒"土目为中心,讨论近代时期黔西北土目阶层对区域社会的深刻影响.首先,指出了改土归流后的黔西北土目阶层的构成、名号与职能;其次,从政治、经济、武装力量方面梳理了近代黔西北土目阶层的发展壮大情况,讨论了土目阶层之间、土目阶层与地方政府、土目阶层与佃民群众的多元互动;再次,考察了黔西北社会失序下土目阶层和普通少数民族的能动性;最后,介绍了黔西北土目阶层与近代滇黔政治博弈事件的联系.总之,黔西北土目阶层和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展示了近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社会形态的某些面向.

    近代黔西北土目阶层区域社会

    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情感共振——以抖音中彝族歌曲《阿果吉曲》为例

    白伟伟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处于一种"二律背反"状态.新媒介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使其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克服了既有空间、技术、资本和受众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播过程也存在同质化及碎片化等问题,致使少数民族文化降格、祛魅为流行的、大众的、娱乐的及庸俗的文化.此语境下,我们以为民族文化应以优质的、能引起情感共振的传播内容拥抱新媒介.彝族歌曲《阿果吉曲》通过对个体自我情感的表述,掀起了受众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实现了与受众感情的情感共振,而它所具的情感源发的"真实性"、现场感以及情感表达的速度感可视为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共情传播起点的三要素.情感共振通过对主体意识的唤醒、对新媒介语境下巨大共情空间真空存在的填充和对被新媒介语境抽空人性的召唤,成为新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归宿,从而达到抵御新媒介语境负面影响的目的.

    新媒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阿果吉曲》情感共振

    滇中南华彝语卢辘话存在动词语义指向研究

    王海滨何菊香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某一个时空中,存在句作为表现事物存在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民族语中用法各异.滇中南华五街镇华双村彝语卢辘话存在动词可分为肯定存在动词和否定存在动词两种,其中肯定存在动词可分典型存在动词"有"(dʐa33)"在"(dʐa33 la55)和非典型存在动词"处置类""运动类""生产类"等六类;否定存在动词则用"ŋ21"来构成.在对存在动词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存在动词的用法和所构成的存在句.

    滇中南华彝语卢辘话存在动词语义指向

    毕节彝文古籍中种植技术对农业生产实践的启示浅析——以《估哲数·农事篇》为例

    文莉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古鉴今历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法.研究彝文古籍中的种植技术,发挥借古鉴今作用,对当前毕节建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无疑是一条有益的途径.文章对彝文古籍《估哲数·农事篇》深入分析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时代价值,以期助力毕节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建设农业强市.

    彝文古籍种植技术农业生产价值启示

    基于"类"概念的墨家"三物"论说方法及其运用

    戴春勤杨国燕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人对"类"概念的独特理解,是"推类"思维方法的基础.墨家从善言方面阐发了"推类"思维方法,并提出了"三物"论说方法.将"推类"思维方法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结合,能够将思辨理论具象化,有效提升教学效能,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类同推类高校思政教育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教育文科师范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于宇王智静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教师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师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必然要求.深入解读新课标和对逻辑基本概念的梳理,构建一条从全域挖掘相关专业课的逻辑因素,到开设专门的逻辑理论课程,再到结合教育实践的可具体操作的多方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路径,也是新文科建设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探索.

    逻辑思维思维素养小学教育文科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