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杨桦

月刊

1007-3612

BJTD@chinajournal.net.cn

010-62989268

100084

北京海淀区信息路48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体育综合性学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表教学、训练、科研的最新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摘、科研动态、科技简讯等文章。辟有“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栏目。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论文学术水平高,学科领域广,信息容量大。发行到澳、日、美、东南亚等国和港台地区。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运动训练理论的国际发展与中国学派的建立

    田麦久徐刚石岩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对于运动训练活动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现代竞技体育1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国际运动训练学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苏/俄、德国、美国等代表性学术流派。近年来,中国运动训练界努力提高理论研究与竞技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在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竞技能力理论的发展、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等方面推出了多层面、多维度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取得辉煌赛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已然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学派。客观地梳理国际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轨迹,正确地评价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状况,清醒认知中国学派的未来发展,对于加强我国运动训练的理论自信,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运动训练理论国际流派中国学派理论自信

    我国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内涵辨析、价值审视与实施方略

    王雷赵萌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首次放开了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许可,成为我国体育学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标志性突破。从理论层面对体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问题进行探讨对于随后体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推进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新的政策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我国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理内涵、现实价值和实施方略等问题进行辨析。研究认为,体育博士专业学位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职业性学位,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应当以体育工作实践为中心,重点提升学生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开展应注重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实践取向和体育特色设置招生领域,建议重点考虑体育教学、教练员科学、体育管理和运动康复4个方向;2)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解决体育现实问题的能力;3)实施多主体联合培养策略,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4)借鉴"档案袋"等评价方式,制定多元化体育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体育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美国一流大学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探骊与启示镜鉴

    胡小清方千华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是推进体育强国,落实全民健身和助推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实现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与智力支撑。美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且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质量培养体系,产出了大批高质量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为美国的体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美国5所一流大学为例,对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特征进行解析后发现,其具有培养目标定位高远、入学资格审核全面、专业方向独具特色、课程体系架构多元、联合育人优势明显、博士资格考试严格等共性特征。其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启示是:调整目标定位,聚焦卓越人才培养;优化入学资格,突出综合素质考察;深化研究方向,着力特色专业打造;完善课程结构,注重研究素养夯实;建立导师小组,发挥联合育人优势;推行资格考试,加强过程质量监控。

    美国一流大学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培养特征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机制与经营绩效评估

    邵继萍倪艳珍吴晟
    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构筑国家体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先导力量,不仅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充分活力。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体育产业概念板块企业为研究样本,探析了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水平,政府补贴政策将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水平的提升作用,而企业融资约束却抑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推动效应。在异质性检验中发现,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能推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另外,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2种渠道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且通过替换变量、工具变量等方法检验,基本实证结果依旧稳健。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体育企业应积极应用数字数据技术,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完成从技术和结构优化两方面出手,提效率降成本;加强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强化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障以促进体育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数字化转型体育企业体育产业产业政策融资约束经营绩效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冲击与回应

    李荣日毛愈钧崔琪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产业作为环境敏感型产业,在面对各类重大外部冲击面前具有一定脆弱性与不确定性,数字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我国体育产业链韧性不足问题。据此,立足于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学理构成,着重审视数字经济在赋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冲击问题,发现动态评估与监测预警体系缺失阻滞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数据挖掘深度欠佳掣肘冲击后体育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核心数字技术依赖拉低体育产业链重组质效与数字立法缺失阻碍体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平稳运行等阻滞壁垒,并建议应从树立底线思维与领跑意识,强化体育产业动态评估与监测预警体系构筑;强化体育消费数据信息收集监测,赋能体育产业链双向延伸互补;完善体育产业多节点网络组织架构,激发体育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互联;着力推进体育产业数字立法进程,着力深化体育产业链更新能力四方面,切实放大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驱动效能,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产业链的抗脆弱、抗风险能力。

    数字经济体育产业链产业链韧性韧性提升经济效益体育消费

    数字经济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门槛效应

    何丰沈磊白宇飞
    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6-2020年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数据,匹配262个城市滞后一期的数字经济相关数据,测度城市数字经济和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存在倒U型关系。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引入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区分不同地区、中心外围、沿海内陆等城市组别,进行异质性检验;将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机制分析,估计异质性调节效应;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分析。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因时而动等相应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

    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牟粼琳付志华
    7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系统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以2015-2021年体育A股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探索性路径。结果表明: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企业属性与权责属性的异质性;股权激励在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代理成本缓解在数字化转型对体育企业绩效的作用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研究建议:健全激励模式,实现体育企业数字化发展;增强内部监督,拓展体育企业数字化治理边界;强化组织配套机制,保驾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助推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该结论拓展了体育企业数字化变革的经济后果的渠道和前因研究,为保障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提高企业绩效提供经验证据与启示。

    数字化转型企业绩效公司治理调节效应中介效应

    何以"飞盘媛":社交媒体环境下体育运动污名化影响因素研究

    周敏郅慧赵秀丽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运动的污名化体现着社会认知与文化建构。以网络热词"飞盘媛"为例,通过大数据挖掘"飞盘媛"相关的社交媒体文本,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研究社交媒体环境下体育运动污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标签化与他者化是体育运动污名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导致体育运动参与主体的身份区隔;社交媒体的特性引发群际情绪的扩散,影响受污者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实践;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等文化因素作用于社会的既有认知,推动"媛"字形成不同于传统语境的复杂释义;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单向的污名化趋势,受污者在社交媒体赋能下产生出能动性的自我认知与反抗实践;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污名化过程蕴含着性别要素的作用,需将其放置于"身体-情感-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中考察。由此,体育传播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污名化现象由情绪发泄引向理性探讨,推动社会信息共享和意义交流,为污名的消解提供空间。

    污名化扎根理论飞盘媛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社交媒体

    基于中央、地方与基层组织协同的体教融合治理研究

    舒宗礼夏贵霞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解决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教融合取得重要进展,但其治理实践却面临着中央政府对体教融合发展机制的顶层设计缺陷、地方行动选择局限、基层组织能动性不强等困境。通过考察我国体教融合治理模式的变迁,揭示了体教融合协同治理的基础在于塑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组织间边界清晰而又良性互动的现代性治理结构,动力机制在于激励地方政府创新和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根本保障在于法治体系内建构多元主体间整体性协调制度。为全面提升体教融合政策效能,建议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利关系,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完善地方政府执行体教融合政策举措,提升政策执行效应;加大"放管服"改革,增强基层组织的能动性和自治能力。

    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体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微观实践: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表征、瓶颈与纾解

    崔丽丽杨易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实际上与当前中国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宏观战略布局密切相关,有关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研究需受到学界的不断关注与重视。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共同富裕理念探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特殊表征、现实瓶颈与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要避免以牺牲与遗弃"过渡性亚社区"为发展代价,同时,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承载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这一重要国家战略目标。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特殊表征主要体现在:村改居社区体育空间的规制与异化;村改居社区居民情感的巩固与区隔;村改居社区体育权力的新构与保留。然而,当前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中存在各治理主体能力还需优化、治理内容有待完善、治理方式仍须均衡、志愿服务亟待加强4个方面的现实瓶颈。据此提出共同富裕理念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纾解路径应为统筹多元主体提升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活力、推陈出新丰富村改居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完善法律规章畅通村改居社区体育法治进路、科学合理开发村改居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资源。

    体育治理社区体育村改居社区共同富裕体育志愿服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法治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