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鄂振辉

双月刊

1008-7621

bacjournal@vip.163.com

010-68007412 68007353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6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思维。为了突出北京行政学院的性质及其地域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自1999年6月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刊物质量关,力求办出特色,得到校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普遍认可。根据有关专业检索咨询机构统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另有数十篇文章被各网站转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权利观

    张恒山李娅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学权利观不同于既有的古典自然法学理论范式、分析实证法学理论范式和空想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范式中的权利观念,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框架下,在一个宏大、广阔的历史变革视野中看待权利,以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权利,在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中看待权利.这种在历史的回溯、现实的观照、未来的预判中所认知的权利,对人类社会发展、法律自身变革起着引领、昭示作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权利观,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探索中国法学权利概念的适当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学权利规则应得

    深化对习近平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总体性认识

    沈湘平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廓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工作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指导和科学遵循.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定位、发展指标与战略路径

    梁昊光李力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概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出发,按六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指标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围绕已有中等发达国家长期预测和现代化水平标准两条技术路线,通过科学测算,研判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上的具体体现,为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系统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和优势,在战略转型上提出三个创新路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第二次科技立国;二是促进国际安全发展,有效化解现代化风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着力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标标准战略路径

    我国法治体系建设中的立法质量评估与分析——基于2020年28省份法学专家的调研数据

    张龑江烁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法治体系建设的新时代,立法质量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法理角度观察,我国立法质量建设不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而是提升法律规范性品质的建设,为此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法治建设实际的立法质量评估体系.基于详实的问卷调查数据,本评估体系将立法质量判断标准建立在指标得分及指标之间内在逻辑的双重基础之上,改变了以往仅凭指标简单加权平均来评估立法成效的方式,实现了立法整体发展水平和立法中各项要素发展情况的刻度化测评,从而有助于把握立法规律和现状,准确评估当前立法水平,以提升立法的规范性品质.

    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律规范性品质立法质量评估

    派驻监督的组织逻辑:法律地位、职责与界限——建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王旭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派驻是中国以自我监督为本质的国家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组织主体统一人格与具体监督功能的分离,是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围绕宪法、监察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及相关规范,运用宪法学国家层面的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派驻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构造、派驻监督的监察职责、派驻监督的角色与行为界限这三个理论问题,以尝试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分析认为,派驻机构是一种具有部分法律能力的国家机关,与派出它的纪检监察机关之间形成代表关系.作为派驻监督的组织,派驻机构在运行中要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合理厘定四项法律职责,并建立起派驻监督动态分类的活动秩序.

    派驻监督派驻机构宪法学纪检监察学组织法

    基层治理新趋势:以系统化改革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

    向春玲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走向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基层治理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在此过程中,要突破基层治理在认知性、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的困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此,基层治理改革要加强党政统筹的顶层设计,通过优化治理系统结构、明确系统主体职责和推进数字化治理等改革措施,实现由"要素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以求增强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治理困境要素管理系统治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深度与多元政策调适

    刘太刚冯世腾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全生产的政府监管存在治理深度与事故风险严重程度失衡与错位的问题,即监管政策应用中出现的对重大风险轻微处置、对轻微风险严苛规制的现象,这会导致政策实施的低效,不利于发展与安全的统筹,甚至诱发外延风险,带来社会问题.为把握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与风险治理的内在逻辑,以需求溢出理论为观察视角,构建"公共风险—治理深度—监管效能"分析框架,并结合T市开展"包容审慎监管"的案例,依照差异化的事故风险定位监管深度,形成"审慎—包容"两种治理深度不同的监管政策,同时推行监管效能的内部调适政策,在安全生产的同时,也对执法措施冲击群体利益的公共风险予以有效化解.

    安全生产政府监管治理深度应急管理需求溢出理论

    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化阐释

    顾严张欣欣马小腾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已经形成由内涵、原则、路径、载体和领导力量等方面组成的科学体系.其丰富内涵可以从发展的阶段、形态、理念、战略、成效检验标准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新时代的硬道理来把握.其原则要求可以从理念的先导、质量的互变、改革开放的动力、美好生活的取向等四个维度来提炼.其路径选择可以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品质生活等八个方面来梳理.其重要载体可以分为领域(行业)和空间(区域)两大类.其领导力量可以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安排、宏观经济治理以及领导干部能力等视角来理解和把握.

    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化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首要任务

    托育服务补助制度:理论逻辑与可行性分析

    何文炯张雪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照顾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和社会投资属性,儿童照顾的责任和成本应当由家庭和国家共同承担.在家庭照顾资源减少、托育服务供给有限、养育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国家应当建立托育服务补助制度,以降低家庭照顾儿童的成本,并增加有效需求以促进社会化托育服务发展.通过建立适合于全国和各地的估算模型,基于对未来0~2岁婴幼儿人口的预测和适度补助标准,估算2024-2035年托育服务补助制度的财政资金规模发现,这项制度的财务成本可以承受.为此,建议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这项制度,同时健全人口动态监测系统,采用多种补助形式,实行托育服务补助申请制,加强补助资金监管和引导.

    托育服务托育服务补助人口出生率财务成本

    互联网技术下的家庭转变

    杨菊华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家庭将何去何从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聚焦互联网技术与家庭转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打破了家庭的物理边界,蚕食家庭功能,改变家庭职能的履行方式与场域空间,重塑家庭关系伦常,引领其向疏离、分权与平等等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家庭在适应复杂系统的过程中创造着新的复杂性,部分家庭特征在量变之中展现出质变(不可逆)迹象.但是,以血缘(和姻缘)为基础的家庭拥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没有的韧性,"身"与"家"的本源一体性、"家"作为人性表达的本质性,以及有些事情须由家庭成员亲力亲为、有些功能须由家庭通力承担的现实性,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家庭将会在大变局中存续与发展、而非瓦解与消亡.

    互联网技术家庭变迁家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