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鄂振辉

双月刊

1008-7621

bacjournal@vip.163.com

010-68007412 68007353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6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思维。为了突出北京行政学院的性质及其地域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自1999年6月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刊物质量关,力求办出特色,得到校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普遍认可。根据有关专业检索咨询机构统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另有数十篇文章被各网站转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与"综合创新"文化观

    杨学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近代中西文化相遇并发生剧烈碰撞与交融以来,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或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为此,中国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历史上形成和现实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中体西用论""综合创新论""中国本位论""全盘西化论""中西古今论""西体中用论""河东河西论""中国模式论"等.在这些方案中,"综合创新论"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文化实践上都更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综合创新"文化观自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以来不断传承发展,经历了张申府、张岱年的"三流合一"论,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以及第三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文化观具有无可置疑的当代价值,它也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主题而得到提升和发展.

    "古今中西之争"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综合创新"文化观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逻辑

    袁伟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而西方现代化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满足和发展人的各方面需要,并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异化,改善和提升人的存在状态;中国式现代化使人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关系、陈腐体制机制等束缚,促进人的自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人学逻辑资本逻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花园城市: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薄凡赵笛韩瑞栋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潮流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和城市发展形势相结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中国式花园城市吸收国外花园城市建设经验,延续中华传统自然山水观意蕴,拓展现代生态都市主义理论,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特性包括系统性、人民性、人文性、生态性、强韧性等.在具体构成上以城市要件、环境要件和连通要件为支撑,涵盖微观花园要素、中观花园场景、宏观花园体系三个层次.实践方面可在景观设计上建设开敞花园空间、在空间形态上打造全域花园体系、在功能设置上营造多元花园场景、在治理方式上共享多重花园红利.

    中国式花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居环境自然山水观生态营城

    公共安全治理视域下政府运行保障的形态演变与发展方向

    丁煌宫紫星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是风险社会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政府运行保障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公共安全治理视域下政府运行保障将保障系统优化视为研究焦点,强调复杂风险形势中机关事务部门在统筹管理、增效服务、保障资源方面与其他主体的交互过程.为了从整体上描摹公共安全治理视域下政府运行保障的全貌,文章构建了制度体系—运行机制—技术手段的分析框架,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视角对其形态演变进行分析.这种形态的变化既体现出机关事务管理在历史发展中的自我适应与调节,也标志着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升级与转向.在公共安全治理视域下,未来的政府运行保障将在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明确职能定位、拓宽互动网络、深化驱动机制、推动技术落地以及加强技术赋能中形成更加成熟的制度体系、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及更加有力的技术牵引.

    公共安全治理政府运行保障形态演变发展方向机关事务管理

    交易费用政治学的反思与发展:交易价值理论的阐述

    王丛虎侯宝柱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易费用理论试图用单一的经济指标"成本"来解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现象,这一思路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对于更加复杂的公共领域而言,试图仅仅应用成本最小化的单一经济价值目标来解释说明,不仅片面、狭隘,甚至根本无法逻辑自洽,更谈不上能够指引公共领域的实践.公共领域的政治和行政问题需要回归到价值理性层面,应该适用公共价值的解释体系.交易价值理论认为公共领域交易行为应该是公共价值调和、公共价值排序、公共价值认同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与交易行为相适配的最优公共价值.公共治理其实是一个公共价值交易与达成的过程.

    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政治学交易价值理论公共价值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辨析

    张海涛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建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现行党章党规赋予了两者各自的时代意涵和战略属性,两者所承载和发挥的功能也有分殊,但又在话语阐释上表现出高度关联性.通过梳理相关政策内容和党章党规,可从宏观上将两者关系界定为相互区别、有机统一、互为因果的三种样态.同时,从两者有关话语生成的时间条件、价值追求的同向驱动、党的建设的双重保障、管党治党的战略选择来看,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的结合场域,且三者之间紧密交织.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战略属性关系辨析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

    陆军韦天宇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与主导产业类型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处于迭代中的五大核心组织功能: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与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引才策略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演进路径,提出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需积极识别并化解应对在硬科技、创新成本、创新资源,及其全球科研竞争与协作方面潜在的风险挑战.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迭代组织功能产业驱动硬科技全球科研协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敏捷政府建设:影响、风险与应对

    王春英姚亚妮滕白莹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持续突破以传统算力和算法为基础的专门化人工智能"本体",向着解决综合性复杂问题的通用型方向发展.技术变革催生政府创新,在新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政府利用最新科技工具向敏捷政府转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大数据、大算法以及"类人化"等特征与敏捷政府的灵活响应、以人为本等特性相匹配,为其嵌入敏捷政府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应对其超越性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难题.总体来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应该持包容态度,并将其作为技术工具赋能敏捷政府建设,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实践.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敏捷政府敏捷理念人机交互

    中国古代的立法司法经验探究——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马小红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立法、司法经验,"礼刑合一""礼主刑辅""疏而不漏"及稳定的法律形式与变通的法律形式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及法律与时势的矛盾.以儒家为底色的法律体系,不仅兼容了法家思想,而且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使夏商西周的礼治经验与春秋至秦的法治经验得以有效的利用,使王朝确立的主导法思想与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取得了一致,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礼为主稳定变通法律儒家化

    计算法学:法律如何实现可计算——以方法论和认识论为分析视角

    徐冬根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算机技术与法学的融合促进了计算法学的形成.计算法学注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法律进行编码,用计算机代码表示、适用、解释和履行法律,甚至执行法律.为推动计算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研究必须回答"法律如何实现可计算"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研究发现,在方法论和认识论视角下,有法律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法律合规标准的动态规则化、法律学术的数据化、法律规制工具的代码化,以及法律认知的可识别化五种途径实现可计算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五种途径背后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流派与设计理念的提炼,可在理论上回答和论证"法律如何实现可计算"的问题.这种"一花五蕊"的繁荣景象大大拓展了计算法学的疆域和学科前沿,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计算法学概念的外延.要完善计算法学的理论体系,还应在本体论之上构建概念内涵.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到本体论的升华,是计算法学走向成熟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然路径.

    计算法学法律编码法律信息学可计算合同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