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头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头医学院学报
包头医学院学报

李成义

双月刊

1006-740X

btyxyxb@sohu.com btyx@chinajournal.net.cn

0472-7167860

014060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包头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刊物的社会效益,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反映本院科研、教学、医疗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技术,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科技进步,为提高教学、科研、医疗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疾病预防与治疗为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高呼日叉郭无瑕陈红刘梦宇...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和GeneCards等数据库分别对药物及疾病靶点进行预测.利用Venny得到其共同靶点,并使用STRING软件构建PPI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开展GO生物及KEGG通路富集研究,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重要通路网络.最后,利用Autodock等软件展开分子对接.结果:获得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靶点 30 个,重要生物过程 15 条,核心KEGG通路20 条和主要活性成分 10 个.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力值≤-1.2 kcal/mol.结论: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蒙药新黑苏嘎乌日勒主要通过β-胡萝卜素、黄芩素、胡椒碱、金合欢素等有效成分作用于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1,ESR1)、核因子-κBp65(uclear factor-κBp65,RELA)、肿瘤蛋白 p53(tumor protein p53,TP53)和蛋白激酶 B1(protein kinase B1,AKT1)等靶点,调节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磷脂酰肌醇-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AKT、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正负调控、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缺氧反应等生物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新黑苏嘎乌日勒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脂肪因子Chemerin调节结肠癌细胞系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机制研究

    王彬曹登义王远鹏李乃树...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hemerin对结肠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Chemerin(0、100、200、300、400、500 ng/mL)处理结肠癌细胞系HCT116、SW480,通过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以HCT116、SW480 细胞为材料进一步研究,分为4 组,pEGFP-N1 阴性对照组(vector control)、si-Chemerin 阴性对照组(si-NC)、pEGFP-N1-Chemerin组与si-Chemerin组,转染后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采用qRT-PCR检测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神经钙黏附蛋白(N-cadherin,N-cad)和波形蛋白(vimentin)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N-cad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外源性Chemerin可提升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 侵袭率与迁移数(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性,细胞迁移数与侵袭率pEGFP-N1-Chemerin 组>vector control组、si-NC 组>si-Chemerin组(P<0.05);E-cad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pEGFP-N1-Chemerin组<vector con-trol组、si-NC组<si-Chemerin组(P<0.05);N-cad和vimentin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pEG-FP-N1-Chemerin组>vector control组、si-NC组>si-Chemerin组(P<0.05).结论:Chemer-in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结肠癌细胞侵袭与迁移.

    结直肠癌趋化素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HMGB1和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聂泽银李晨妤陈家乐缪化春...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磷酸化的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 24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6 只/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穴、左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1 次/d,30 min/次,持续 14 d;假电针组仅浅刺入两穴位皮下,接电针仪但不通电.采用Longa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Nissl染色观察右侧前扣带皮质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右侧前扣带皮质HMGB1 和p-JN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1),右侧前扣带皮质区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HMGB1 和p-JNK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在脑缺血第7 天、14 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Nissl 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HMGB1 和p-JNK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HMGB1 和p-JNK的过表达,减轻前扣带皮质的损伤.

    脑缺血前扣带皮质电针高迁移率族蛋白1磷酸化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

    勘误

    19页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循环免疫circRNA-miRNA-mRNA轴预测

    薛如卉刘丹张广炜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循环免疫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轴,寻找治疗IS的分子靶点.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到了GSE16561、GSE195442 数据集,使用R软件或者GEO2R 工具查找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对照血液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circRNAs.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用Cytoscape3.9.1 进行可视化,使用CytoNCA中的介数中心度筛选出评分较高的基因.对筛选出前 15 个评分较高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富集分析.之后,根据mirTargets 2.0 数据库预测靶标miRNAs,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使用GEO2R工具筛选出IS患者差异表达的circRNAs,结合文献挑选出显著差异并且已经经过PCR验证过的circRNAs,使用Circular RNA Interactome构建circRNA-miRNA调控网络.对两组调控网络取交集,预测出IS中可能存在的调控网络,进一步构建免疫相关circRNA-miRNA-mRNA轴,使用GSE117064 数据集对免疫相关circRNA-miRNA-mRNA轴中的miRNAs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鉴定了许多转录因子,基因包括CD247、IL2RB、STAT1,miRNAs包括hsa-miR-892a、hsa-miR-938、hsa-miR-338-3p等,并且预测了hsa_circ_0112036-hsa-miR-892a-CD247、hsa_circ_0112036-hsa-miR-892a-IL2RB、hsa_circ_0093708-hsa-miR-1248-STAT1 等 7 条可能的免疫相关circRNA-miRNA-mRNA轴.结论:hsa_circ_0112036 可能作为hsa-miR-892a、hsa-miR-938、hsa-miR-1276、hsa-miR-1208、hsa-miR-338-3p的分子海绵调控IS 的进展.hsa_circ_0093708 可能作为hsa-miR-1248 的分子海绵调控IS的进展.

    circRNAsmiRNAs缺血性脑卒中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的免疫调控研究

    王思博吴涛庞春艳王慧...
    28-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干燥综合征(SS)患者外周血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新生儿脐带组织分离并培养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UC-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选取20 例疾病活动期的SS患者,收集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SS患者的PBMC与UC-MSCs共培养,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优共培养细胞比例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SS患者PBMC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UC-MSCs可降低SS患者PBMC中的外周血CD3+T细胞、CD3+CD8+T细胞以及CD19+B细胞的比例,而CD16+CD56+NK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4+/CD8+无明显变化.结论:UC-MSCs可以调节SS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S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干燥综合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包头地区295例VVC分离株的菌种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王娜张利霞胡同平王占黎...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包头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感染念珠菌菌种分布特点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295 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应用MALDI-TOFMS、PCR方法完成菌种鉴定,按照CLSI M27-S4 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 9 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感染患者以31~35 年龄段最多见(30.85%),其次是 26~30 年龄段(20.34%),21~40 年龄段患者占82.04%,性生活、妊娠等易感因素在VVC中占比较大;共分离鉴定出非重复菌株295 株,白念珠菌居首位占79.32%,光滑念珠菌次之占 13.90%,尼瓦利亚、布加拉等少见念珠菌共7 种各1 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非白念珠菌(P<0.01),二者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念珠菌对卡泊芬净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P<0.01);未发现制霉菌素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为100%,对特比奈芬的耐药率均很高.结论:包头地区VVC患者感染菌种多样,以白念珠菌多见,但不同菌种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情况差异较大,应定期进行持续的耐药监测,以便指导妇科医生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同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种药物敏感性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调节受损对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及预后的影响

    邓锂峰邓少雄陈群霞肖默...
    39-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调节受损对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 116 例,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 65 例(IGT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 51 例(IFG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慢性心力衰竭且血糖正常的患者70 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DC及DRs检测结果、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IGT组患者的平均心率及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DC及DRs指标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与其他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IGT或合并IFG时患者的心迷走神经功能损害比血糖正常组更明显.慢性心力衰竭合并IGT患者的心功能受损最严重,DC及DRs指标降低更显著,且预后更差.

    慢性心力衰竭糖调节受损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

    脂蛋白(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王芳郝喜娃李月春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h内诊断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并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基线资料、血化验指标、手术相关信息、预后情况等.结局为EVT术后3 个月时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预后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 分.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评估Lp(a)与EVT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65 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 141 例(53.2%),预后不良组患者 124 例(46.8%),预后良好组Lp(a)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p(a)OR =1.032;95%CI= 1.017~1.047.Lp(a)对EVT患者不良结局的ROC分析结果显示AUC =0.655;95%CI=0.590~0.721(P<0.001),预测截断值为20.95 mg/dL,灵敏度为77.4%,特异度为51.1%.结论:Lp(a)水平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EVT患者术后 3 个月时的临床结局相关,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脂蛋白(a)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

    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影像特征与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

    周成礼郭吉敏刘阳汤红平...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病例的超声(US)、乳房X线摄影(MG)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乳腺乳头状癌亚型及影像学特征与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2 月 16 日至2021 年 12 月20 日收治的47 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其中,US检查47 例(47 病灶)、MG检查45 例(45 病灶)、MRI检查 14 例(16 病灶),对比分析亚型病例及其影像特征与ER、PR、Her-2、Ki-67 等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结果:US 特征:在ER、PR表达中,各亚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 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41/42)、88.1%(37/42).在Her-2 表达中,pDCIS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EPC亚型肿块直径、IPC亚型肿块后方回声改变在Ki-67 表达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P=0.039).MG特征:Ki-67 表达中SPC亚型的钙化分布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在ER、PR、Her-2 表达中,各亚型的MG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 例肿块的 ER、PR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6.2%(25/26)和 80.8%(21/26).MRI特征:ER、PR、Her-2 及Ki-67 表达中4 个亚型的MRI影像学特征关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 例肿块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0%(13/13)及84.6%(11/13);Her-2 阴性表达率达76.9%(10/13).结论:乳腺乳头状癌是一种以ER、PR阳性表达为主的乳腺癌,US显示EPC亚型肿块直径≥2 cm及IPC亚型肿块后方回声衰减与Ki-67阳性表达存在关联.Ki-67 阳性表达与SPC亚型钙化非良性分布的MG影像特征相关.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判断乳腺乳头状癌的生物学特性,可协助临床预测患者的预后.

    超声乳房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乳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免疫组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