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赵文珍

季刊

1008-3723

lnkjxyxb@163.com

0414-5861067

117004

辽宁省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槐路176号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为宗旨,主要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成果,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注重反映科研、教学前沿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产业需求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李双奇王泽青刘明辉冯雪...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经济、新产业时代下,结合东北能源化工资源特点,以典型地方高校能源化工专业为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多元化考试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为能源化工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应用型人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新质生产力赋能地区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本溪市为例

    王月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峻,老年人和亚健康群体的康养需求升级,康养产业成为新型服务业态.康养产业将医疗、健康、文旅等多产业相融合,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新质生产力赋能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开发康养产业胜地,对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打造本溪康养产业胜地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结合地区人民生活需求和消费水平,探索本溪康养产业创新发展新方向,打造本溪市康养产业胜地,形成"一圈一区"经济新增长极.

    新质生产力康养产业一圈一区高质量发展

    校企产学融合"五位一体"协同创新研究

    黄国栋王程程
    50-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在产学研联合视域下,深入分析校企双方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落后、保障制度不健全、改革评价方式单一与成果转化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提出以"提高思想站位为基准点—加强组织措施为发力点—完善制度保障为支撑点—改革评价体系为蓄力点—加强成果转化为突破点"的"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最终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健康、良性发展,以及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产学研成果转化校企联合协同创新

    数智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张姿炎王馨逸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数智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策略.从健全教育数字化转型保障机制,搭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教学空间,完善数字化赋能下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数字素养主体意识和数字伦理意识,提升高校教师数智胜任力,实现人机协同育人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高质量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

    王龙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价值及其意义,分析了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和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

    体育校本课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关于提高工具痕迹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惠安民苗琪李大武周昊...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具痕迹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工具痕迹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对培养公安实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文章对国内外公安司法类院校工具痕迹实验课教学现有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剖析,从工具痕迹实验课教学内容与编排方式、实验课授课方法以及实验课考核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教学改革实验课教学工具痕迹刑事科学技术

    "一统·两域·三线·四维"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

    吴双许彩霞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针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难提升、职场思维难养成、情感认同难激发等痛点问题,强调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全过程贯穿"唤醒—赋能—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采用"一统·两域·三线·四维"浸润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聚焦用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解决课程思政问题.同时,创新性地引入行动学习,打造"蜜蜂汇智"行动学习课堂,构建了教学相长、互为思政的课程思政生态.课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着力为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知人善任、经世济民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通过如盐化水的教学创新实践,学生学习精神更加自强、职业品格更加完善、中国情感更加深厚,在同一学科专业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价值浸润式行动学习经世济民

    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的分析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

    郑栋庭
    72-7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一环.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对于解决思政课教学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东北抗联精神解决思政课教学困境的逻辑分析、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有效发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而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东北抗联精神思政育人改革创新

    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

    孙多玲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明晰当前东北抗联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态势与薄弱点,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东北抗联文化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东北抗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分析,旨在为后期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进一步强化东北抗联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和精神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内化,以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年.

    东北抗联文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教育类专业"大手拉小手"美育教育一体化建设——以辽宁科技学院教育专业为例

    李春燕王龙陈祎雯赵宏...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辽宁科技学院教育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专业优势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围绕"大手拉小手"美育教育一体化主题,探讨美育课程设计、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旨在形成持续性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模式.教育类专业"大手拉小手"美育教育一体化建设,力求日常化、多样化、特色化,并以此促进高校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美育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专业美育教育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