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蚕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蚕业科学
蚕业科学

郭锡杰

双月刊

0257-4799

canyekexue@126.com

0511-85616835

212018

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蚕业科学/Journal Science of Sericul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蚕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蚕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我国蚕学专业各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有重要理论与实用意义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及简讯,并报道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蚕业科研工作者、院校师生及蚕业生产管理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的柑橘叶斑驳病毒桑树分离株的基因组克隆及传播方式分析

    唐佳璇方苗张健尹珍妮...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可侵染多种植物.2018年,通过对叶片表现为皱缩、变窄症状的桑叶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桑树中存在CLBV的侵染.通过RT-PCR、5′-和3′-RACE等方法确定了CLBV桑树分离株(CLBV-MA)的全基因组序列.CLBV-MA基因组全长8617 nt(不包含3′polyA尾),共包含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复制酶蛋白、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CLBV-MA与其他CLBV分离株编码的复制酶蛋白以及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0%~89.1%、87.6%~94.7%,是一个新分离株.基于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LBV-MA与CLBV-Actin-idia、CLBV-HZ、CLBV-XL、CLBV-Actinidia-V20以及CLBV-ML聚类到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并且CLBV-MA更为原始.根据桑树的繁殖方式、修剪管理方式、树龄以及CLBV-MA在桑园中的分布情况分析,CLBV-MA主要通过嫁接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刀具传播,但传播效率低下.CLBV-MA全基因组序列及其传播方式的确定,为建立CLBV-MA分子检测方法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桑树柑橘叶斑驳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传播方式

    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高通量测序分析

    张兴楠罗龙辉黄裕鑫刘吉平...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桑褐斑病是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真菌性病害.从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收集桑褐斑病病样,结合科赫氏法则,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桑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桑褐斑病病原菌的主要类群;通过水合氯醛透明反应观察桑褐斑病病原菌在宿主桑树叶片中的定植状态.结果表明,侵染陕西安康桑树的桑褐斑病病原菌为桑新褐斑壳丰孢Neophloeospora maculans;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生长速度缓慢,分生孢子为透明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有隔膜;菌丝主要寄生在桑叶的气孔与叶脉周边;病原菌rDNA序列全长5512 bp,GC含量51.16%.上述结果确定了侵染陕西安康蚕桑主产区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为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桑树真菌病桑褐斑病桑新褐斑壳丰孢高通量测序

    溴氰菊酯胁迫下家蚕品种辐7解毒酶基因的表达模式

    潘虎唐运成陈心怡詹丽杰...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体内解毒酶的过量表达和活性增强是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辐射诱变家蚕品种辐7对菊酯类农药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研究溴氰菊酯胁迫下辐7体内解毒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对于解析辐7的农药耐受性机制,培育耐农药污染的家蚕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处理后辐7雄蛾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观察,最终选择2.5 mg/L溴氰菊酯处理组进行解毒酶基因的表达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溴氰菊酯处理后3 h和6 h辐7雄蛾触角解毒酶基因(8个羧酸酯酶基因、2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1个糜蛋白酶基因、3个脂肪酶基因、1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1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转录水平:7个羧酸酯酶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再下调,1个羧酸酯酶基因表达先下调再上调;1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1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1个糜蛋白酶基因表达先上调再下调;1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1个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2个脂肪酶基因表达持续上调;1个脂肪酶基因表达在处理后6h上调.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处理后诱导辐7雄蛾体内解毒酶基因转录水平上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辐7雄蛾对微量菊酯类农药的耐受性.

    家蚕辐7溴氰菊酯解毒酶基因表达

    后道拉伸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丝胶蛋白共混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夏榆姚勇波姚菊明生俊露...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采用后道拉伸处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丝胶蛋白(silk sericin,SS)共混纤维,研究拉伸倍数和拉伸温度对纤维形态结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与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数增加,PBS与丝胶蛋白发生相对位移,纤维表面沿拉伸方向出现明显条纹;随着拉伸温度增加,纤维表面的条纹减少,表明温度的增加提高了PBS分子链的运动能力,使纤维保持致密结构.随着拉伸倍数和拉伸温度的提高,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和结晶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后道拉伸倍数为4倍,拉伸温度为75℃时,纤维的结晶度可达61.30%,此条件下的纤维断裂强度最大为2.0 cN/dtex,接近粘胶纤维的力学强度,可满足纺纱、非织造等纺织加工工艺的要求.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丝胶蛋白共混纤维拉伸倍数拉伸温度

    EDC诱导丝素蛋白制备水稳定性和延展性增强的丝素膜

    王鹏伟刘海宇胡豆豆严会超...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膜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通过制备含有一定比例交联剂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的SF水溶液,得到了水稳定性和延展性增强的丝素蛋白膜,并对所得丝素蛋白膜的溶失率、力学性能、交联度和二级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与纯SF膜(silk fibroin film,SFF)相比,EDC处理的SF膜(SFF-EDC)的溶失率从98.2%大幅下降到6.1%;力学性能方面,按EDC:SF质量比为10:100制备的丝素膜SFF-10EDC的断裂伸长率达到170.97%,是SFF的60倍;EDC可引起SF链分子内和分子间酰胺键的形成,促进SF分子构象从无规卷曲转变为β折叠结构.结果表明,在与SF的相互作用中EDC不仅可作为交联剂,还可作为增塑剂.该研究为构建柔性SF膜提供了新方法.

    丝素蛋白交联剂水稳定性延展性薄膜

    蓝莓果皮色素的稳定性及其在柞蚕绢丝染色中的应用

    刘笑茹刘波贾艳梅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柞蚕绢丝织物的色泽及开发利用蓝莓资源,文中研究了蓝莓果皮中色素成分对pH和金属离子的稳定性,并研究了蓝莓果皮色素在柞蚕绢丝织物染色上的应用性能及其染色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介质的pH变化以及金属离子Al3+或Fe2+会引起蓝莓果皮色素在紫外-可见范围内吸收光谱的变化,并产生不同的色泽.蓝莓果皮色素对柞蚕绢丝的染色性能良好,在pH为3时织物可以获得较高的颜色深度.蓝莓果皮色素在柞蚕绢丝上的染色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随着温度升高,色素在纤维上的染色速率提高,半染时间缩短.采用金属盐Al2(SO4)3或FeSO4作为媒染剂可以提高试样的颜色深度,而媒染剂及媒染工艺对试样的色调会产生较大影响.媒染柞蚕绢丝织物的各项色牢度可以达到3级.文中研究可为蓝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制备生态纺织品提供参考.

    蓝莓果皮色素柞蚕绢丝染色动力学颜色深度

    基于体外结肠发酵探究桑椹活性成分的变化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历翔宇陈晓维肖更生徐玉娟...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桑椹营养丰富,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但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中采用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模拟装置考察结肠发酵后桑椹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同时分析桑椹对肠道菌群组成和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影响.经体外结肠发酵后,桑椹总酚含量提高46.43%、抗氧化活性也显著提高,但总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桑椹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了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生长,并有效抑制克雷伯菌、Lachnoclostridium菌和巨球型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桑椹可促进肠道菌群产生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SCFA,其中丁酸浓度提高了2.52倍,占发酵液SCFA总量的56.51%.综上,结肠发酵可通过桑椹活性成分转化进而促进其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肠道SCFA等活性代谢物的产生.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桑椹健康效应发挥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途径提供参考.

    桑椹酚类物质抗氧化活性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

    不同炮制白僵蚕中草酸铵和白僵菌素含量与外观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李臻阳封云铧顾潇商娟...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炮制白僵蚕中草酸铵和白僵菌素含量与外观性状的相关性,采用HPLC-UV法分别测定不同批次白僵蚕与炒僵蚕中草酸铵和白僵菌素的含量,利用SPSS 26.0软件将白僵蚕和炒僵蚕的单体质量、长度、直径、丝腺环数与草酸铵和白僵菌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僵蚕中草酸铵和白僵菌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这两个成分含量与白僵蚕外观性状也均呈显著正相关;炒僵蚕中白僵菌素含量与外观性状呈显著正相关,而草酸铵含量与白僵菌素含量及各外观性状指标均无相关关系.该结果可为白僵蚕、炒僵蚕饮片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为炒僵蚕炮制工艺的规范提供线索.

    白僵蚕草酸铵白僵菌素含量测定外观性状相关性分析

    柞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多元化利用

    王勇秦子怡姜义仁秦利...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柞树是我国第一大天然林树种,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建群树种,但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导致柞树资源利用率不高.本文依据柞树化石及古代遗存等,阐述柞树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森林植被及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柞树多元化利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论述了柞树种植和培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柞树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促进我国柞树资源的创新利用,发挥柞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柞树历史及文化价值多元化利用

    昆虫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陈官平李跃东李佳乐吴小锋...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杆状病毒的生活史中令人惊奇的现象之一是其极晚期基因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polh)基因的超高水平表达,表达产生的多角体蛋白将病毒粒子包埋到内部形成包涵体.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概括了polh基因超高水平表达的机制,即polh启动子的结构特征和转录调控、polh mRNA的结构和翻译调控以及影响polh基因表达的蛋白调控因子,期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polh超高水平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提高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外源蛋白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杆状病毒多角体蛋白超高水平表达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