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教学研究
成都大学
教育与教学研究

成都大学

袁联波

月刊

1674-6120

cdjy@chinajournal.net.cn

028-84616020

610106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

教育与教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教育与教学研究》简介《教育与教学研究》(国内统一刊号:CN51—1720/G4 国际刊号:ISSN 1674—6120)原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创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2月批准更名为《教育与教学研究》,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本刊主管单位为成都市教育局,主办单位为成都大学,刊期为月刊,是教育类学术期刊。办刊多年来,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展示名师、名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平台。本刊已被国家图书馆、国家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家级图书馆列为长期收藏刊物,并与诸多大、中学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系。我刊主要栏目有 “教师教育与发展”、“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高校管理与教育改革”、“高校学科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与教学”、 “职业教育与教学”、“学前教育与教学”等,并逐渐形成品牌。我刊编辑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本着严谨求实创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精神,为教育研究界、高等教育界、中小学教育界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等当中都有较大影响。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近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每年都有大幅度提升,在“大学学报\教育综合类\教育学院”中排名靠前。近年来所刊论文有几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全文转载。2010年我刊被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省级优秀学报。 欢迎广大作者惠赐佳作,对于专家、教授、省厅及以上基金项目的成果将优先采用。电话:028-84616020邮箱:cdjy@chinajournal.net.cn邮编:610106地址:成都龙泉十陵镇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按我刊稿酬约定办理。凡给本刊的稿件均视为刊登后可供国内外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如有不同意者,请来稿时注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本刊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对稿件进行删改和技术处理。如作者不同意,请在来稿中注明。 本刊实行匿名评审,择优录用。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凡2个月内未获用稿通知,作者可另行处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公平:内在逻辑、现实阻碍与突破路径

    王艳柯倩周洁雯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讨教育数字化与教育公平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数字化为何能有效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阻碍与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教育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实现教育全过程的数据监测、资源共享及精准识别,达成"控辍保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目标,助力教育实现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全方位公平.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存在教育数字化理念未完全形成导致社会整体教育理念的滞后,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全普及致使东西部地区存在数字鸿沟,师生数字素养培育相对滞后导致数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等阻碍,制约了教育数字化有效发挥促进公平的效应.为破除这些阻碍,须更新教育数字化理念并加强宣传普及,从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主的理念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增加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东西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促进国内区域间的资源公平;培养数字化教育专业人才,为教育数字化提供具备数字素养的师资力量及数字技术人才支持,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数字化教育公平数字技术与资源数字鸿沟数字素养

    数字化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内涵特征及建设策略

    李静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是对传统教研室的转型升级,是高校新型的教研基层组织形式.它以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建设平台,以多行业、多领域和多学科专业的教研者为共同体,以泛在化、扁平化、弹性化和互利化为创新协同机制.它探索生成"互联化+信息化"高校教研基层组织新形态,建设可推广、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的一流课程教学群,助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不同类型协同创新教研共同体,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高校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把握好性质,做好功能定位和规划,建立内部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及时做好虚拟教研活动数据统计和成果总结提升.

    数字化高校虚拟教研室教研共同体

    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

    周立波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鲜明的人民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活动的行动逻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表现为三个方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体现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建设公平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以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依靠人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具体体现为以群众路线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凝智赋能、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生命线工程、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作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需要在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人民逻辑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教育需要,并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最终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民人民逻辑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及危机消解

    张玮瑶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有相似性,也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的增长.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坐标和总体特征,以德为先是教育现代性的出发点,培养时代新人是教育现代性的落脚点,塑造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现代性的根据点.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旨趣是面向教育现代化未来的一种应然价值取向,体现为以主体性为价值基点、以超越性为价值本质、以批判性为价值目标、以规则性为价值向度.当前,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存在以下桎梏:公平与质量协同及优质资源供需的困顿,传统继承颠覆引起的历史断裂危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教育生态意识薄弱造成系统发展失衡.为了消解由这些桎梏引起的危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公平与质量协同实现教育共富,坚守牢记过去走向未来的宏阔历史视野,警惕技术工具理性暗含的资本僭越,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共建教育生态.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尚未完成,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突破现实,在自我批评和批判中不断更新、超越,只有消解现代性的现实困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教育强国建设才能落地生根.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性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平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现实价值、教育原则及实施路径

    李忠乔丹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具体学科的有力支撑,基础教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交融共生,是新时代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宗旨及价值追求,同时也矫正着传统学科应试教育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学科教师应以普遍认可的科学规则或标准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实践.依照生成主义教育哲学所倡导的"情境浸入,一切将成"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保持学科教学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遵循学科贯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提升教学渗透成效和教育质量.首先,明确渗透目标,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统一;其次,丰富渗透内容,运用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特性提升学科教学针对性;最后,完善渗透评价,采用多元方式凸显过程育人,深度践行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路径,塑造具备卓越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实施学科育人价值渗透融合

    教师情绪劳动:问题检视与价值实现

    高巍蔡亚男
    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受到来自多方的情绪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直接体验的支配、家长不良情绪的转移、学校制度的管理和社会力量的规约.反思自身境遇,教师情绪劳动的自主性受到具体情绪事件的影响,存在情绪劳动策略使用不均的问题,产生价值消耗甚至带来自我异化.教师实现情绪劳动整体价值的路径包括:在认知范畴内形成利己与利他的情绪劳动共识,在情感范畴内丰富教师情绪劳动的文化体验,在意志范畴内激发教师情绪劳动的高层次动机,在行动范畴内要推行"人校社"多方互动实践.

    教师情绪劳动情绪感受情绪规则情绪表达

    教师情绪劳动的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情绪劳动的构想阐释与实践初探

    邹维
    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需综合进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且由于教育的人学属性,教师的情绪劳动尤为重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的小切口行动需要、数字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求和教师情绪劳动数字化拓展转型的实践回应等动因推动了教师情绪劳动数字化转型变革,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应时代、技术和实践而生.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兼具教师数字劳动和教师情绪劳动的基本属性,与教师传统情绪劳动相比,具有相似特质,也在场景、时间、空间、工具、状态、展现方式、受众、规则、监督、雇佣关系、地位和报酬等诸多维度具有差异特征,并将带来系列相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于已然存在、有待揭示和需要引导的教师数字情绪劳动,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思考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实践引导策略,促进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合理表达和生动展现,以教师数字情绪劳动助力师生共生共长,实现美好教育生活.

    教师情绪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情绪劳动数字劳动

    重庆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

    苟兴朝
    9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测度1998-2023年重庆市及相关省市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对比分析重庆市高等教育质量与其他省市的差距,实证分析重庆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重庆市高等教育在资源条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相关省市,亟须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空间布局和办学层次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及拓展对外开放水平等途径提升整体质量.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再辨析

    李尚卫
    1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纳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90年代在反思隔离教育和融合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目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政策,学界也十分关注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实践动态,国际组织与许多学者从教育的起源、对象、场所、影响和目标等方面明确界定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内涵,阐明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然而,仍有学者误解或误读国际组织与相关学者的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观,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文章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的理解,并基于词源义与国际组织的共识提出,融合教育是指有/无特殊需要个体一起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全纳教育则指为所有学习者包括特殊需要个体提供公平、适宜和优质的教育;二者在教育的起源、对象、场所、影响和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价值取向、发展态势与进程等方面又相互联系.全纳教育是对融合教育的超越,是所有教育形态的目标追寻.

    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特殊需要障碍儿童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5年征稿启事

    《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