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季刊

1004-0668

cdzy-xb@163.net

028-87779907

610075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天回医简》看汉晋医经的编撰

    柳长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删定六经为中国经学之初创时期,医学之有经,源于六经.三代以至春秋战国,祭祀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主流的文化,经学产生之前,有事要问卜;三代以后,诸如易、诗、书、礼、乐、春秋各类学问的形成,主流文化发生转移,有事不再问卜.中国的各种学问,乃王官之守;经与经学的确立,出于王官;经学的传播,依赖经师.医经的发生,出于战国,广见于西汉.战国至西汉,传播医经的有长桑君、扁鹊(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西汉刘向等奉诏整理国家图书,设"医经"为一大类,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医经的确立,标志着医走出了巫的时代,传授医经的经师,有了解释生命与疾病的话语权.自西汉始,形成了医经之学.本文讨论了从西汉到西晋、即从《脉书》到《脉经》六种医经的编撰简史,意在从医经编撰的角度,拾补对医经的理解.

    天回医简脉书医经编撰

    《脉书·上经》中四时疾病系统探析

    雷霆柳长华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回镇出土医简《脉书·上经》中记载了五脏通天,分别通于四时与中州.本文通过对四时思想起源的探讨,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较,认为四时思想在医学中的关切首先在于疾病,这种四时疾病系统在《脉书·上经》中与五藏相结合,旨在说明四时五脏疾病的部位与诊治原则.

    脉书·上经四时疾病系统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

    《天回医简》诊损至脉相关词义新证

    杨恺柳长华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回医简》《脉书·上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二书是现存最早的涉及损至脉理论的文献,此与后世《脉经》《难经》中诊损至脉理论一脉相承,为扁鹊医学脉学体系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考释《天回医简》中与损至脉相关字词并与传世文献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推求损至脉的理论源头.然后对《脉书·上经》:朝于气、天府、脉口三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诊损至脉的原理及依据.

    天回医简损至脉呼吸脉动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之"脉句"与带钩浅议

    毕洋柳长华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钩脉脉势特征的描述与记载以及相关中医脉学理论中对钩脉脉态特征的理解与释义,结合考古出土的带钩质地、形制来看,对于《天回医简<脉书·上经>》之"脉勾"(即钩脉)的脈势特征所类比的带钩形制,本文更倾向于其所指的是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的琵琶形铜带钩.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脉钩带钩

    《脉书·上经》重要语句三题

    赖雪瑜柳长华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于《脉书·上经》中三处重要语句:"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的解读,以求管窥早期经脉在独立循行,不相连贯之时,诊脉口的原理.该三句为全篇纲领性的语句,对于我们理解早期经脉医学的内涵,探索其理论的源流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脉书·上经天府脉口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动物药应用特色探析

    石可金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传自扁鹊、仓公,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用药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动物类用药入手,梳理了动物药的使用概况、动物药的炮制方法、剂型及用法、功用,讨论了研究动物类药物价值,为研究动物药的应用源流、临床价值及先秦两汉医药史提供了参考材料.

    和齐汤法动物药特色应用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程施瑞邱科孙睿睿张乙小...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三阴脉经脉学说

    探析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杂病治肝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聂云娇朱莹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行宽教授是全国名中医,其临证50 余载,"杂病治肝、疏通督脉、微观辩证、多脏调燮"十六真言乃其治学特色,对于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古籍对肝脏理论的阐述,总结及探析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辨治杂病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以求后学者能得到一丝启示.王教授认为肝主生发可长养万物,肝脏致病繁杂,杂病多生于或累及于肝,善调肝者,善治百病,故提出杂病治肝的学术思想.

    名医经验王行宽杂病生发

    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王香张月陈炫宜杨怡然...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T2DM的潜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4 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 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均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 周后结合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电针干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采用连续波,频率为 10 Hz,强度 1.5 mA-2 mA,留针 30 min,6 次/周,总疗程为4 周.每周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及血糖变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空腹胰岛素含量(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IR)及胰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使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HOMA-IR均明显增加(P<0.01),HE可见胰岛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胰岛内β细胞减少、排列紊乱,血清促炎因子MCP-1、TNF-α、IL-1β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FBG、HOMA-IR含量有所下降(P<0.05,P<0.01),电针组大鼠HE染色胰岛边界清晰,结构较完整,胰岛面积及β细胞形态结构有所恢复,且β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增多,血清MCP-1、TNF-α、IL-6、IL-1β等促炎因子含量表达均有效减少(P<0.05);TGF-β1、IL-10 等抗炎症因子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善T2DM大鼠的一般症状,降低血糖,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及炎症因子水平的表达.

    2型糖尿病电针炎症因子血糖胰岛素抵抗

    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化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

    蒋孟莲徐俊颜雨豪杨转珍...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了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俄色叶(变叶海棠)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上述7 种成分含量、总黄酮、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俄色叶饮片加水煎煮 2 次,第一次加15 倍量水,浸泡30 min,煎煮45 min;第二次加13 倍量水,煎煮45 min,滤过,合并煎液,即得.经过3 次实验验证,所得平均综合评分为0.91(RSD =0%,n =3),与预测综合评分(0.938)的相对误差较小(3.08%)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可用于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提取工艺优化,且所得最佳提取工艺稳定、简单、重现性好,可为俄色叶(变叶海棠)配方颗粒的制备及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基础.

    俄色叶配方颗粒Box-Behnken响应面法综合评分提取工艺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