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医学院学报
成都医学院学报

余小平

双月刊

1674-2257

cdyxyxb2005@sina.com

028-68289082

610083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蓉都大道天回路601号

成都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广医学科研成果,交流医学教学经验,为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医学人才服务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化道早期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俊旭张小梦张宗霞陈恋...
    50-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的疼痛干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促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31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疼痛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33。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后有无胃管、手术范围、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术后有出血对ESD术后患者发生疼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部位和华西心情指数(HEI)是ESD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同手术部位疼痛分布不同,食管ESD术后疼痛好发于胸部,胃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上腹部,肠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下腹部。结论 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HEI评分越高、手术部位位于食管、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有胃管、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及出血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ESD术后更易发生疼痛。

    消化道早期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疼痛影响因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氧气疗法应用的再评估

    吴世元陈高艳张景怡潘睿...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进行早期筛查和随访研究结果,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氧浓度与ROP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条件的早产儿共74例,按照ROP的发生与否,58例未发生ROP的患儿纳入对照组,16例发生ROP的患儿纳入试验组。结果 在74例早产儿中,ROP发生率为21。6%。试验组中,男性占68。8%,胎龄(212。3±13。5)d,体重(1。5±0。3)kg,吸氧时间 13。5(4。3,28。0)d,吸氧浓度 30。0%(26。3%,35。0%)。对照组中,男性占 60。3%,胎龄(225。4±21。9)d,体重(1。7±0。4)kg,吸氧时间7。5(0。0,16。3)d,吸氧浓度为24。0%(21。0%,2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OR=0。931,95%CI:0。871~0。976,P=0。020)、吸氧浓度(OR=1。142,95%CI:1。021~1。228,P=0。032)和吸氧时间(OR=1。046,95%CI:1。013~1。092,P=0。041)与ROP发生明显相关。平滑拟合曲线分析发现,吸氧浓度与ROP发生呈剂量效应关系,当氧浓度低于30%时,ROP风险随氧浓度增加而升高,超过30%后风险趋于稳定。结论 胎龄、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间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ROP风险的患儿应谨慎提高吸氧浓度,以避免增加ROP的发生风险。

    眼底筛查吸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VEGF、CRP、IL-6、PCT变化的研究

    周舟周纪亮
    58-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患者胸部CT表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变化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24例COPD合并PF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24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胸部CT表现、临床资料及VEGF、CRP、IL-6、PC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COPD合并PF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联合检测对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COPD合并P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COPD病程长、有吸烟史、COPD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分级为3~4级、烟雾/粉尘工作环境、急性加重发作频率高以及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高(P<0。05);血清VEGF、CRP、IL-6、PCT水平及联合检测诊断COPD合并PF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0。689、0。667、0。702、0。913,敏感度分别为 63。71%、64。52%、62。10%、71。77%、88。71%,特异度分别为 62。90%、69。35%、71。77%、64。52%、81。45%,其中联合检测的AUC高于单一检测(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网格状影、毛玻璃状影、点状及蜂窝状影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结论 胸部CT检查在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COPD合并P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COPD病程长、年龄大、COPD急性加重期、有吸烟史、烟雾/粉尘工作环境、肺功能分级为3~4级、急性加重发作频率高;血清VEGF、CRP、IL-6、PCT在COPD合并PF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中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评价

    黄珊珊韩群超佘睿杨帆...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收治的100例后牙牙体缺损(PT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对照组(采用传统印模全瓷冠修复)和试验组(采用CAD/CAM高嵌体修复),每组50例(50颗)。比较两组单颗牙备牙时间、调胎时间、修复效果、牙龈状况、咀嚼功能和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单颗牙备牙时间、调胎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少(或低)于对照组(P<0。05),边缘适合性、固位、牙龈健康、颜色匹配、外形、继发龋、修复体折裂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较修复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较修复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D/CAM高嵌体修复PTD,可缩短单颗牙备牙时间、调(牙合)时间,改善牙龈状况,提升修复效果、咀嚼功能,且并发症少。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高嵌体修复牙体缺损修复效果咀嚼功能

    左西孟旦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齐素霞王子月袁莹沈青青...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左西孟旦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 选取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NT-proBNP、CK-MB、Cys-C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水平、6 min步行距离(WT)均增加,且联合组LLVEF、SV水平、6 min WT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CK-MB及Cys-C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NT-proBNP、CK-MB及Cys-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TNF-a、hs-CRP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培哚普利叔丁胺治疗CHF相比,培哚普利叔丁胺联合左西孟旦在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方面改善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西孟旦培哚普利叔丁胺

    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颗粒在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正萌刘小菊李蓉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颗粒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4年1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结石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42例)采用枸橼酸钾颗粒联合非布司他(80 mg/d)治疗,B组(42例)采用枸橼酸钾颗粒联合非布司他(40 mg/d)治疗,C组(30例)采用枸橼酸钾颗粒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程度、微炎状态及细胞因子、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C组(P<0。05);A组治疗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低于B、C组(P<0。05);治疗后A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细胞-α(TNF-α)、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均低于B、C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痛风发作频率低于B、C组(P<0。05)。结论 非布司他联合枸橼酸钾颗粒有助于改善痛风伴高尿酸血症肾结石疗效,降低炎症水平,改善肾功能,大剂量非布司他疗效及预后更优,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痛风高尿酸血症肾结石非布司他枸橼酸钾肾功能

    基于临床特征、CT形态学分析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龙波陈偶英杨红秀朱娥...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破裂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因素预测模型,探索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IM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结果判断是否发生IMA破裂,并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将所选患者分为破裂组(50例)和未破裂组(52例)。统计所选患者的临床、CT形态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MA破裂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风险因素预测模型对IMA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动脉瘤尺寸比(SR)、纵横比(AR)、入射角(FA)及血清镁(Mg)、钙(C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R大(OR=1。067)、AR大(OR=1。076)、FA大(OR=1。093)、血清Mg水平低(OR=1。084)、血清Ca水平低(OR=1。074)是IM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IMA破裂的AUC值为0。912,敏感度为76。00%,特异度为90。38%。结论 IMA破裂可能与SR、AR、FA大及血清Mg、Ca低有关,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临床特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风险因素预测价值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伴股骨颈缺损的转子间骨折体外力学研究

    刘乐王松张向杨红胜...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伴有股骨颈基底部不同部位缺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生物力学情况。方法 于2024年5-7月制备伴有股骨颈基底部骨缺损的IFF模型12具,根据骨缺损的具体部位进行实验分组:股骨颈基底部无缺损(A组)、伴股骨颈基底部前内侧缺损(B组)、伴股骨颈基底部中内侧缺损(C组)、伴股骨颈基底部后内侧缺损(D组),每组3具模型。4组模型制备成功后,均按标准方式采用PFNA内固定。力学测试方案:在万能试验机上模拟正常人站立姿势,施加适当力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比较不同载荷下4组固定模型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失效载荷;记录不同载荷强度下4组模型的轴向位移情况,并绘制载荷-位移曲线图。结果 A组轴向压缩刚度(48。05±0。83)N/m高于其他3组(P<0。05);B组轴向压缩刚度(35。67±1。03)N/m低于C组和D组(P<0。05)。A组失效载荷(720。67±12。51)N高于其他3组(P<0。05),B组失效载荷(535。00±12。50)N低于C组和D组(P<0。05)。当载荷在500 N时,B组轴向位移14。52 mm高于其余3组(P<0。05);当载荷达到600 N时,B组轴向位移>15 mm判定为内固定失效,而其余3组均在内固定有效范围内。结论 股骨颈区骨质缺损对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IFF体外生物力学强度有明显影响,且伴有股骨颈基底部前内侧缺损对力学强度影响最大。在临床处理伴有股骨颈基底部缺损尤其是前内侧骨缺损的IFF时,采用PFNA内固定需同时重视骨缺损区域的重建和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基底部缺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生物力学

    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研究

    徐真玉路坦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予以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试验组予以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两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随访6个月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术前和随访3、6个月后),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正常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能够提高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的伸膝、屈膝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其手术相关指标,可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交叉克氏针临床疗效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

    龚瑶吴畏何崎张莉...
    8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驱动压(DP)滴定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择期在全麻下行俯卧位脊柱手术的137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EP滴定组(VT=6 mL/kg,DP滴定PEEP,肺复张,n=46)、固定组(VT=6 mL/kg,PEEP=5 cmH2O,肺复张n=45)和常规组(VT=8 mL/kg,无PEEP,无肺复张,n=46)。比较3组入室(T0)、插管后5 min(T1)、俯卧后5 min(T2)、手术1 h(T3)、拔管前(T4)、出室(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3组T1、T2、T3、T4呼吸力学指标;比较3组T0、T3、T4血气分析指标;比较3组T0、术后1 d(T6)、出院前(T7)炎症因子指标;比较3组术后30 d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3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纳入患者共发生PPCs 22例,其中PEEP滴定组6例、固定组5例、常规组11例。3组PPCs发生率、严重程度、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P滴定组T2、T4的PEEP水平低于T1(P<0。05)。与常规组相比,PEEP滴定组和固定组在T1、T2、T3、T4驱动压更低(P<0。01);在T3、T4动脉血CO2分压较高,在T4氧合指数较高(P<0。05)。与常规组相比,PEEP滴定组C-反应蛋白在T6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 驱动压滴定PEEP可降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驱动压,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氧合情况,但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脊柱退行性病变脊柱手术肺保护性通气术后肺部并发症驱动压俯卧位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