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用可调惯容与阻尼的半主动悬架混棚控制策略研究

    张孝良卢鑫聂佳梅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单独的天棚阻尼或天棚惯容控制策略不能同时适应路况和载荷条件变化的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平衡车辆对于行驶平顺性和轮胎接地性的需求,结合天棚惯容与混合阻尼提出一种新的理想混棚系统,优化确定了系统中的天棚惯容与混合阻尼系数;考虑惯容与阻尼是独立还是关联调节两种情况,分2种不同控制方式、3种不同控制策略半主动地实现了理想混棚系统,并对比分析了独立型、惯容主导型与阻尼主导型3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显示:相比于被动悬架,3种混棚悬架加速度均方根值降幅均达到40%以上;在A、B、C 3种等级的路面上,混棚悬架的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的降幅均达到28%以上;相比于天棚阻尼悬架,混棚悬架的车轮动载荷降低27.5%以上,证明了采用混棚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多种路况与多种载荷条件下均获得良好的行驶平顺性与轮胎接地性,表明在汽车悬架中引入混棚控制很有必要.

    汽车悬架混棚半主动控制行驶平顺性轮胎接地性

    考虑起步意图的P3构型AMT-PHEV双层模糊起步控制策略研究

    罗勇柳明生阚英哲邓云霄...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anual transmission,AMT)在起步和换挡过程中存在动力中断问题,在乘用车中应用较少.以AMT为基础构建P3构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在起步换挡过程中可利用P3电机助力,极大地减小起步换挡过程中的冲击度,缩短起步换挡时间、减小滑摩功.针对AMT起步时间长,滑摩功和冲击度较大等问题,结合P3构型AMT-PHEV结构特点,提出考虑起步意图的双层模糊起步控制策略.首先,对P3构型AMT-PHEV系统起步动力学进行分析;其次,分析道路坡度、驾驶员意图和主、从动盘转速对结合速度的影响规律,建立驾驶员模糊控制器和结合速度模糊控制器;最后,根据不同车况对离合器空行程进行修正,确保在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空行程结合时不发生冲击.建立P3构型AMT-PHEV起步控制仿真模型,将考虑起步意图的双层模糊起步控制策略与传统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结果显示:60%踏板起步时,滑摩功由4.25 kJ减小到3.75 kJ,同步时间由1.2 s减小到1.1 s;踏板开度为100%时,同步时间由1.1 s减小到0.4 s.

    离合器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起步

    分布式驱动差动转向汽车的纵横向力协调控制研究

    田杰张纯涛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分布式驱动前轮差动转向电动汽车提出了轮胎纵横向力协调控制方法,旨在保证汽车转向纵向车速恒定的同时,提高汽车的横向稳定性.建立了差动转向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分层控制器,上层控制器通过滑模控制求得差动转向车辆跟踪参考模型所需要的力与力矩,下层控制器选用轮胎负荷率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利用二次规划方法将上层控制器求出的力与力矩进行分配.与无协调控制的车辆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无协调控制的车辆质心侧偏角与横摆角速度与参考值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007 rad和0.1 rad/s,在低附着路面下分别达到0.03 rad和0.517 rad/s.而有协调控制的车辆无论是在高附着系数路面还是在低附着系数路面,其纵向车速、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都能很好地跟踪参考值,轮胎负荷率也得到有效控制.可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分布式驱动差动转向协调控制目标函数二次规划

    基于博弈论的车辆转向与驱动稳定性协同控制

    陈亚伟甘桦福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四轮转向(FWS)和主动驱动控制(ADC)2种并存底盘控制系统的潜在冲突问题,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基于博弈论,提出了一种开环信息模式下转向与行驶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协同控制策略.在博弈论架构内,将四轮转向(FWS)和主动驱动控制(ADC)2个相关控制系统视为2个博弈者,采用微分博弈模型对2个子系统的动态交互进行建模和求解.为了实现协同控制策略,采用了一种权值可调节的车轮转矩分配方法.为了验证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测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博弈论的协同控制策略可以合理协调四轮转向(FWS)和主动驱动控制(ADC)2个相关控制系统的控制权限,有效提高车辆的横向稳定性.

    博弈论转向控制驱动控制协同控制

    考虑道路条件和车速的横纵向控制驾驶员模型

    叶明全洪乾刘景升张利杰...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智能汽车在复杂路径下跟踪效果不佳的问题,考虑车辆横纵向动力学耦合作用,提出一种横纵向控制驾驶员建模方法.根据道路条件对车辆转向和速度控制的影响,建立一种考虑路径曲率和横向坡度的多约束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推导车辆侧翻和侧滑的临界速度,预测参考路径的安全车速;采用横向模型预测控制获得最优的前轮转角控制序列,纵向PID控制实现纵向速度跟随;搭建Simulink-CarSim和硬件在环联合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横纵向控制驾驶员模型能够预测安全车速,提高路径跟踪精度和行驶稳定性,同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道路条件横纵向控制安全车速模型预测控制驾驶员模型

    随机激励下油气悬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

    王靖岳付彦植王浩天王军年...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油气悬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以某种采用油气悬架的重型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1/4车体2自由度油气悬架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施加通过高斯白噪声模拟出的随机路面激励,应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采用Poincaré映射图、时间历程图、功率谱图、相图和李雅普诺夫指数作为依据研究油气悬架系统的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当路面激励幅值在0.152~0.192 m时悬架系统发生混沌运动;当激励圆频率在2.4~12.8 rad/s时发生分岔现象;随着阻尼孔等效面积的增大,系统的稳定性逐渐降低,甚至发生混沌运动;当气室的初始压力在3.067×106~3.562×106 Pa时悬架系统发生混沌运动;当气室的初始体积在2.179×10-3~2.543×10-3 m3时悬架系统发生混沌运动.通过合理地选取汽车结构参数会有效地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油气悬架随机路面激励非线性振动混沌分岔

    变道过程非线性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

    卢静金智林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变道过程中由于路面附着系数变化引起的模型非线性问题以及滚动优化算法对于实时性的要求,提出了变道过程非线性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策略,分析了低路面附着系数引起的模型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变道过程轨迹跟踪模型及其前轮转角滚动时域优化求解方法.仿真分析及硬件在环测试可得,相比现有的线性轨迹跟踪方法,所提出的算法在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路面上的轨迹跟踪精度平均可提高14.35%,车辆横摆角速度跟踪误差平均可降低24.35%,侧向加速度误差平均可降低19.67%,有效实现了车辆在不同附着系数条件下的避障轨迹跟踪控制.

    无人驾驶汽车轨迹跟踪主动变道路面附着系数

    基于仿人逻辑预测控制的自平衡摩托车系统研究

    徐鹏曾俊杰但远宏胡斌...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两轮自平衡摩托车的平衡性,建立了自平衡摩托车动力学模型和使用了一种基于仿人逻辑预测控制器,该控制器结合了逻辑控制器和预测控制器的优点,并对陀螺框架进动角速度控制以及同步响应的车体初始侧倾角度的平衡控制,同时加入横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仿人逻辑预控制器优于PD控制器和MPC控制器,加快了车体侧倾角度的平衡响应速度,陀螺框架进动角度明显降低,提高了系统整体抗干扰能力.

    自平衡摩托车控制陀螺力矩仿人逻辑预测控制

    汽车异响噪声源定位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卫东徐鑫蔚宋睿杨明亮...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汽车异响噪声源难以定位的问题,对传统噪声源识别定位方法、工程信号处理方法、阵列定位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指出适用于汽车异响噪声源定位的方法,对比了这些定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最后对汽车异响噪声源定位方法的未来发展作了几点展望.

    异响声源定位时间反转法波束形成声全息

    轿车车窗上升过程振动响应及噪声仿真

    李文平何川林张帅陈朝...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轿车左前门车窗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窗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声学仿真模型.通过密封条拉伸试验和CLD测试结合密封条CLD仿真的方法,对密封条有限元模型进行标定,得到了密封条的本构模型和准确的密封条有限元模型.对车窗升降系统实体模型进行处理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将采集到的升降电机本体振动加速度在电机安装点处输入仿真模型作为外界激励,从仿真计算结果中提取车门内板对标点处的振动加速度,与试验测出的该点振动加速度对标,校正了模型并得到准确的动力学仿真结果.在声学软件中建立声腔模型,将动力学仿真结果导入声腔模型中作为边界条件,试验测出升降电机的单体噪声导入声腔模型中作为声源,在声腔模型中主驾左耳位置处设置声学响应提取点,建立车窗上升过程的声振耦合仿真模型,仿真计算得出主驾驶左耳处的声压响应,与该处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声学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车窗上升密封条本构模型动力学仿真声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