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时变轮胎侧偏刚度的车辆质心侧偏角鲁棒估计

    陈建锋吴强葛新元汤传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辆质心侧偏角是车辆主动安全控制的重要参考信息,难以直接测量.提出一种含时变轮胎侧偏刚度的车辆质心侧偏角鲁棒估计方法.利用一种车载传感器量测信号可靠性判别方法,滤除横摆率和侧向加速度中的不可靠量测值.设计一种基于侧向加速度信息的轮胎侧偏刚度计算方法,以解决非线性区域的时变轮胎侧偏刚度表征问题.利用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迭代,以获得鲁棒的车辆质心侧偏角.数值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辆质心侧偏角估计方法在精度和鲁棒性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车辆质心侧偏角时变轮胎侧偏刚度容积卡尔曼滤波鲁棒性

    湿式DCT换挡过程离合器转矩精确控制方法研究

    张志刚吴学彦杨辰邹波...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式DCT换挡过程中双离合器传递转矩的精确控制对换挡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目前在换挡控制中存在忽略湿式离合器黏性转矩的缺点,进而影响换挡品质.鉴于此,提出一种基于湿式离合器动态摩擦因数,通过RBF-PID控制算法进行湿式离合器转矩精确控制的方法.运用平均雷诺方程和G-W弹性接触模型,建立考虑离合器传递转矩的强非线性以及温度影响的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动态摩擦因数综合模型;结合某款湿式DCT整车换挡动力学模型和换挡工况请求转矩,将动态摩擦因数模型引入湿式离合器期望结合压力计算中,以RBF-PID压力自适应控制器控制离合器压力控制阀的输出压力的方式,实现离合器传递转矩精确控制.结果表明,与忽略黏性转矩的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控制方法减小了双离合器传递转矩的误差,当油液温度为40、80、120℃时,换挡过程最大冲击度分别下降了 14.4%、15.7%、13.4%,湿式DCT换挡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湿式DCT转矩传递特性换挡模型换挡策略换挡品质RBF-PID

    等强度梁理论下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研究

    徐峰祥王得伟邹震梁锐...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等强度梁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汽车轻量化和性能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发等强度梁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对底盘零部件的高效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baqus软件二次开发平台,将理论模型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开发了新型等强度梁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理论上对梁各个截面进行满应力优化设计,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理论力学模型进行连续迭代修正构建等强度梁结构.将开发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应用于车桥桥壳的轻量化设计中,结果显示:桥壳降重 10.41%,最大应力降低 10.64%.随后借助该算法对含多变量的截面形状进行了优化研究,证明了所建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任意截面形状的等强度梁优化研究.

    等强度梁轻量化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二次开发

    道路坡度识别的混合动力客车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杨杰高爱云范卫峰付主木...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式切换是混合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决定了车辆的平顺性和乘客的舒适性.针对目前混合动力客车的模式切换没有考虑实际道路坡度的问题,基于洛阳市某旅游路线的混合动力客车实际的道路行驶工况,采用纵向动力学算法进行道路坡度识别,再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未来时间内的车速进行预测,根据已知的道路坡度和车辆的未来车速利用汽车动力学公式求得需求转矩,根据需求转矩以及SOC值进行模式状态确定,使汽车在有发动机介入时的模式时提前完成模式切换,避免汽车在上坡过程中动力不足.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使汽车在即将上坡时提前完成模式切换,提高了驾驶性能,避免了上坡动力不足.

    道路坡度识别BP神经网络控制策略模式切换

    轮毂开关磁阻电机偏心下电磁特性分析及优化

    张洒洒邓召学朱孙科陈涛...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轮毂电机在道路激励、驾驶行为等外界扰动下易引发气隙偏心问题,进而导致其径向电磁力失衡,影响电机的输出性能.针对上述问题,对气隙偏心下轮毂电机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来削弱电机的径向电磁力.以某8/6 四相开关磁阻电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气隙偏心量、导通相对电机电感、磁链、转矩及径向电磁力的影响规律;借助不对称半桥主电路进行电机瞬态仿真,得到电机静、动态偏心工况下电机转矩及径向电磁力的响应特征;最后,以抑制开关磁阻电机径向电磁力为目标对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参数进行寻优.结果表明:优化后开关磁阻电机径向电磁力减小了 13.64%,电磁力波动减小了34.37%,转矩下降了0.2%.相比较转矩的微量牺牲,径向电磁力及电磁力波动得到有效抑制,表明了所提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开关磁阻电机气隙偏心电磁特性多目标优化

    甲醇汽油掺混比对转子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章杨昊邓晰文冯战朱蕊东...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醇有着含氧量高、燃烧性能良好和排放清洁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发动机替代燃料.以一款周边进气转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提出通用的等效方法,在GT-POWER中建立等效往复式三缸四冲程发动机仿真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甲醇替代比对转子发动机燃烧过程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汽油中掺混甲醇可以提高混合气燃烧速率,可使得转子发动机的缸压提高并且燃烧相位提前.在甲醇掺混比低于 50%时,随着掺混比增加,转子发动机性能提升明显,缸压峰值对应的曲轴转角接近上止点,发动机功率和扭矩较纯汽油分别提升 13.6%和 12.8%.在甲醇掺混比高于50%时,随着掺混比的增加,发动机燃烧相位过于提前,压缩负功增加,发动机动力性提升效果降低,在M100 时发动机功率提升仅为5.9%.研究结果可为转子发动机使用甲醇燃料以提升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转子发动机性能GT-POWER甲醇

    大功率甲醇发动机性能多目标优化

    钱创造朱建军胡正兴孟雨航...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发动机空燃比、EGR率、进气早开角和排气早开角为优化变量,研究甲醇发动机在全负荷不同转速下对扭矩、有效燃油消耗率和NOx 排放的影响规律.利用GT-power软件构建了甲醇发动机一维数值模型,通过D-Optimal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构建发动机响应面模型,分析了各优化变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程度;最后以发动机最大扭矩、有效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为优化目标,利用NSGA-Ⅱ遗传算法迭代得到Pareto前沿最优解集.优化后的结果表明:3 个转速下的甲醇发动机的扭矩平均提高了2.09%,NOx平均下降了 18.77%,与此同时,甲醇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也得到了改善.

    甲醇发动机响应面模型多目标优化NSGA-Ⅱ算法

    某敞篷车座舱流场及人耳处噪声特性分析

    赖晨光王玲霞冯帅王思政...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CFD对某敞篷车座舱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敞篷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座舱流场变化特征,并监测人耳处的气动噪声.研究发现,座舱两侧气流会从座椅后方卷入座舱,并以两乘员人体为中心形成涡旋;座舱后背存在逆向回流并与前风挡分离的气流在座舱上方发生碰撞形成涡脱,该涡脱逐渐向座舱内发展.人耳处的噪声监测发现,外耳A计权声压级比内耳A计权声压级大 5 dBA左右;通过声品质参数的客观评价发现,敞篷车气动噪声具有响度较大、尖锐度较小("粗犷")的声源特性.

    敞篷车气动噪声座舱流场声品质客观评价

    车辆线控转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屈翔陈豪张君王伟...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控转向系统(steering-by-wire,SBW)作为线控底盘的关键执行系统,取消了机械连接,转向操作由电信号直接传达,控制方式更灵活,可实现模块化结构,提高了转向系统与底盘其他子系统的耦合性和控制自由度.对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技术与变传动比技术及控制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全面阐述,以及对路感模拟技术中涉及的反馈力矩控制和回正力矩控制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其力传递特性和角传递特性不耦合的特点会造成较差的驾驶体验;常用的变角传动比设计方法主要是恒定横摆角速度的变角传动比和随车速(转角)变化的变角传动比这2 类设计方法,指出单一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也明确了其分别满足不同驾驶员偏好的角传递特性区间优势;对线控转向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线控转向技术发展应趋向路感个性化、安全可靠、精准控制等特点.

    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变传动比设计参数估计

    汽车仿生防撞主梁设计与碰撞性能研究

    李红军李旭李星彰张弛...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前防撞梁作为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防护组件,其主梁的横截面形状是影响缓冲吸能特性的主要因素.针对防撞主梁的碰撞问题,基于仿生原理提出了3 种防撞主梁仿生横截面结构,建立3 点弯曲动态力学模型.通过LS-DYNA软件对防撞主梁进行碰撞模拟仿真,得到各防撞主梁的变形压溃情况,为更深入地研究各防撞梁的碰撞性能差异,进一步对碰撞过程中的冲击力和比吸能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内嵌水滴形防撞主梁撞击性能最优,其最大残余冲击力为3 062 N,最终吸能量为738 kJ,且具有良好的比吸能特性.

    防撞主梁仿生设计残余冲击力吸能量比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