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车辆质点系交通流参数描述及仿真分析

    储江伟韩媛媛李红刘梓敬...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车辆质点系表征交通流状态,并以瞬时特定路段区域内车辆质点系质心参数为基础表达交通流参数.设定3种交通流量变化趋势和2种路段车辆类型构成,应用仿真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车辆质点系质心参数表达的交通流参数与传统参数在时空状态上的异同.结果表明:基于质心参数所表征的交通流速度vc与区间平均速度(v)s趋势相同,且质心速度vc更能实时反映交通流速度的时空同步变化特征,同时能反映车辆质量特征(即惯性特征)及分布特征对交通流态势的影响,而区间平均速度(v)s有时间滞后性;对比2种方法表征的交通流密度参数,其空间分布状态基本一致;传统的交通流流量参数的时变过程,相对于质心参数所表征的交通流流量具有时间滞后性.

    车辆质点系交通流态势质心参数交通流参数仿真分析

    融合FCM-RBF的短时交通拥堵状态预测模型

    张生瑞连江南焦帅阳周备...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速公路常发性拥堵路段,提出一种融合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拥堵状态预测模型.模型基于FCM聚类算法获取历史交通流的拥堵状态标签以及不同交通状态的聚类中心;基于RBF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短时交通流参数预测.将RBF神经网络预测得到的短时交通流参数代入FCM聚类结果中,得到短时交通拥堵状态标签.通过交通流参数与交通状态的隐含关系,搭建出融合模型的基本计算架构.结果表明:FCM聚类算法训练后的分类结果更加稳定有效;RBF神经网络比对照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相对误差基本低于1.2%;建立的FCM-RBF模型对短时交通拥堵状态预测的分类正确率达到95%,预测结果准确可靠.

    交通工程短时交通拥堵状态预测模糊C均值聚类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智能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对交叉口骑行者视觉行为影响

    王心悦潘义勇陆妍琳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对交叉口骑行者视觉行为的影响,应用眼动仪实地开展不同交通流量条件下的视觉追踪试验,获取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交叉口的眼动时间、注视次数、瞳孔变化、注视点位置等数据,对比分析骑行者的眼动特性、视觉负荷、注视转移概率及注视平稳概率.结果表明:骑行者在交叉口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扫视次数随着非机动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多;将骑行者按非机动车流量分为2组,高峰组骑行者视负荷程度和注视行为指标明显高于平峰组骑行者,高峰交通流条件骑行者危险感知能力提升;在注视平稳概率上,高峰组骑行者注视转移行为集中而稳定,平峰组骑行者的注视转移模式更加灵活,能够兼顾左右两侧的交通信息.相关结果可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电动自行车视觉行为眼动仪注视转移

    考虑车辆无右转控制交叉口的低碳控制策略

    李一博杨俊毅姚红云曹志富...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无右转控制的交叉口在右转车辆自由通行情况下的碳排放量,提出一种低碳目标下考虑右转车辆的交叉口配时优化方案,构建左转直行车辆在经过交叉口时碳排放模型,在行人通过交叉口消散时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随机方法模拟真实的行人消散时间,同时应用间隙通行理论提出右转无控制情况下的碳排放模型.提出一种多策略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在实例验证中,采用多策略改进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求解,在高峰时段相比粒子群算法和麻雀搜索算法,碳排放每小时分别降低16.649 4、8.359 4 kg,同时该模型相比Webster算法碳排放降低6.805 5 kg;平峰时段相比粒子群和麻雀搜索寻优的碳排放每小时分别降低9.430 1、0.916 9 kg,同时该模型相比Webster算法碳排放降低5.481 kg.

    低碳交叉口配时间隙通行理论麻雀搜索算法

    灾后ATIS对城市道路交通网络韧性的影响

    庞远兵张玺石超峰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后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ATIS)能及时为使用者提供交通信息,而非ATIS使用者只能根据自身历史经验调整路径.为了探究两类用户混合情景下的路网韧性,在韧性评价中引入了动态时间维度,构建了两类用户混合日变动态配流模型,提出了基于历史流量的ATIS信息预测方法,并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算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ATIS信息预测方法与经典的ATIS信息预测方法相比,在研究时域内,前者支持下的平均路网韧性值相比后者提升了 2.48%;针对路网韧性最优,最佳的ATIS市场占有率约为30%;当ATIS市场占有率为50%、75%、100%时,增大ATIS信息误差可提升路网韧性值,但当市场占有率为25%时,ATIS信息误差增大将导致路网韧性值降低.

    路网韧性日变交通配流动态时间维度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混合用户

    实时性改进LTV-MPC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研究

    曾兆枫焦恒超晋静舒红宇...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车辆稳定性控制的实时性问题,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LTV-MPC)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处理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的一种时变权重系数改进算法.将不等式约束作为目标函数的惩罚项,并将该惩罚项的权重系数设计为随系统状态而变化,能够直接求解具有不等式约束的二次型优化问题,避免了迭代寻优过程,在简化计算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稳定性控制实时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算法既能处理不等式约束,又能提高车辆稳定性MPC控制的实时性.

    实时性模型预测不等式约束优化时变权重系数

    具有紧急制动功能的多模式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

    欧健黄栋林嘉玉杨鄂川...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分布式电动车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对复杂多变工况的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种具有紧急制动功能的多模式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针对复杂工况问题,在上层控制器中将ACC系统划分3种主模式和4种子工况;设计基于模糊PID的定速巡航模式以及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多目标优化控制的跟随模式;在下层控制器中基于电机模型选取目标制动轮缸压力作为紧急制动压力.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多模式切换策略有效提高了车辆跟车性与舒适性以及面对紧急工况时的安全性,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自适应巡航控制紧急制动多模式切换模糊PIDMPC算法

    考虑后车不同初始状态的安全距离模型

    李清清简晓春吴胜利高晨莹...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安全距离模型主要依靠车辆间运动学关系建立,且后车接收预警信号时的初始状态常被视为匀速行驶,导致模型精度不高、普适性差,影响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考虑了后车不同初始状态,结合运动学与动力学方法综合分析车辆制动过程,进行纵向动力学建模,根据前车运动状态建立安全距离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得出后车不同初始状态下预警安全距离的差异及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后车初始加/减速状态和初始匀速状态的预警安全距离存在差异,差异大小与后车初始加/减速度值、行驶速度有关,且前车处于制动工况时差异尤为显著,预警安全距离的差值最大可达18.69 m,相对变化率达到49.53%.考虑后车不同初始状态的安全距离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可有效提高预警系统对车辆安全状态判断的准确性.

    前向预警系统安全距离模型初始状态动力学建模

    基于GT-power的五冲程发动机多目标优化

    赖晨光王思政胡博伍朝兵...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冲程发动机独特的二次膨胀冲程提升了发动机的热效率,独特的工作特性使其适合应用于增程式汽车.为探究高/低压缸进排气正时和点火时间对五冲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基于GT-Power建立五冲程发动机一维模型,并在限制扭矩的条件下运用DOE工具开展目标为功率最大、比燃油消耗率和NOx排放最低的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低压缸气门重叠角可以有效降低排气流动损失,提升废气做功的效率;最终,各个目标值分别实现了3.26%、2.50%和0.47%的优化.多目标优化方法在五冲程发动机参数优化上的应用,保证了变量在可行域范围内实现多目标改善.

    五冲程发动机压缩比多目标优化气门正时

    工况及配缸间隙对活塞敲击力影响规律

    李兴济纪少波岳远航尹伟...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及配缸间隙对活塞敲击力的影响规律展开研究.采用EXCITE软件搭建了活塞运动仿真模型与发动机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基于验证后的模型研究了活塞二次运动及活塞敲击力的特点,分析了转速及转矩等运行工况及配缸间隙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压缩上止点附近活塞的二次运动最为明显,主推力面上存在最大活塞敲击力;随着转速的增加,活塞惯性力增大,使活塞敲击力增大;随转矩的增加,活塞所受侧向力增大,使得活塞敲击能量增加;随着配缸间隙的增加,活塞二次运动加剧,活塞敲击力相应增加.

    活塞-缸套摩擦副活塞二次运动活塞敲击力仿真分析影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