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

周航

月刊

1002-2031

bjb2003@vip.163.com

010-64870894 64874817

100101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城市问题/Journal Urban Probl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毛艳华张超李松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是制造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2011-2021年数据,从城市层面探讨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其合理化的影响作用,大湾区城市群的情况则相反。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劳动技能结构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影响机制。数字经济对三大城市群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应用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维度存在差异。各地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群内部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调联动,健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影响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碳平衡的政策效应与机制研究

    韩沅刚李振涛油建盛董会忠...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碳减排与碳增汇双重效应,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7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区域碳排放与植被碳汇的角度构造城市碳平衡指数,并借助多期DID模型实证考察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城市碳平衡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政策与碳平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新型城镇化政策通过减碳效应、节能效应、止损效应和增汇效应四条路径促进了城市碳平衡。异质性结果表明,在资源禀赋、行政等级、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下,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城市碳平衡的影响存在差异。

    碳中和碳平衡新型城镇化政策多期DID

    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安勇
    27-3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政治治理制度和土地制度,从理论上系统剖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借助Super-SBM模型对中国273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综合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且这种负向作用在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扭曲财政支出结构、阻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是四条重要的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和财政压力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而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则弱化了土地资源错配的负向影响。

    土地资源错配碳排放效率面板Tobit模型作用机制

    中国住房租赁政策变迁及其逻辑——基于"间断—均衡"理论与注意力理论整合的视角

    滕蕾吴宾
    35-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我国住房租赁政策的变迁规律和作用机理,对1998-2023年的63份中央层面住房租赁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住房租赁政策变迁存在三个均衡期和两个间断点,呈现出政策目标不断扩面、政策主体逐渐多元、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合理的趋势。政策目标由注重住房租赁保障转向市场与保障并重,住房供给主体从政府包揽转变为多方参与。在前两个政策均衡期内,政府为实现管控效果偏重于使用强制型政策工具,在第三个政策均衡期则更多运用混合型政策工具。注意力作为中介变量,受内外情境结构因素影响推动了政策变迁。政府系统回应和冲突扩大机制对两次政策间断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解决夹心层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过程中赋予住房租赁政策以新的意义。未来应注重住房租赁政策目标接续,发挥政策工具的叠加效应,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确保租赁住房供需均衡。

    住房租赁政策政策变迁"间断—均衡"理论注意力政策工具

    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都市圈为例

    李思洁李稷刘科伟赵丹...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陕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区位熵、人口集聚度、空间自相关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人户分离群体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向都市圈核心圈层集聚的特征,经济和交通是主要影响因素,住房、公共服务和制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中心外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人户分离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西安都市圈

    乡城流动视域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增收

    石郑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省域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与CFPS数据相结合,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低收入、年轻、女性、高技能和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增收效应更明显。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农村劳动力应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互联网意识,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弥合城乡信息鸿沟,同时,针对不同禀赋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差异化信息技术培训政策。

    信息通信技术农村劳动力收入技能水平互联网意识

    撤县设区对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发新李雪伟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苏省2006-2020年的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撤县设区改革对县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等经济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则带来了负面影响。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政策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重经济而轻民生"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中低发展水平地区更为明显。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撤县设区改革促进了中低发展水平地区的人口增长,但公共服务供给的增长不及人口规模的增长,从而导致了"拥挤效应"。因此,是否实行撤县设区改革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量。而已经实行改革的地区则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确保经济与民生同步发展。

    撤县设区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县域发展双重差分法

    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视角的分析

    王志刚李小梦胡宁宁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数字经济经济增长收敛城市创新能力资源要素配置全国统一大市场

    智慧养老建设的潜在风险及其规避策略

    袁文全王志鑫
    84-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养老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潜在风险的间接性影响。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并运用阶段分析法,对智慧养老建设在各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样态进行了系统、动态且全面的探讨。研究发现:智慧养老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的风险包含价值技术化导向、目标定位同质化、管理决策偏差及制度规则滞后等;建设实施阶段风险包含主体利益分化、社会参与虚化、资源要素极化及标准规范缺失等;运行维护阶段风险包含责任分配空转、智能技术异化及社会伦理失范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风险防范原则、构建多元共治模式、完善规则体系和监管体系、建立信息交互与风险决策机制、确立治理责任体系及明确建设标准与评价体系的风险规避策略,进而有效推进智慧养老建设进程。

    智慧养老建设阶段风险风险分析多元共治制度建构

    企业环保投资对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的效应研究——兼论企业环保投资的"双赢"效果

    孙乐朱金鹤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2021年披露环保数据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匹配城市层面空气质量指数,考察企业环保投资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虑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后,企业环保投资能够释放"环境红利",有效治污减霾降碳,显著提升城市空气优良率。企业环保投资的空气质量提升效果主要通过源头污染预防而非末端污染治理效应实现。对于国有企业、具有环保背景董事占比更高的企业、制造业和环境规制力度较强的地区,企业环保投资的空气质量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环保投资能够实现经济红利和环境红利的互赢共生,达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研究结论可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有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城市空气质量企业环保投资前端预防末端治理减污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