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新与创业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

徐建军 胡岳华

双月刊

1674-893X

ccj@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

410083

长沙市中南大学校本部出版社内

创新与创业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创新与创业教育》是由中南大学主办的学术理论类期刊。本刊主要面向高校师生,刊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旨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赵玉曹冶张峻滔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抽样得到的2 412份有效问卷和分层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和应对策略.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家庭收入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调节效应来看,专家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同学关系和政策感知负向调节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将样本分别按照性别、专业、学历分类回归后对比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变化,发现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外部支持、自我效能感和政策感知的调节效应会因研究生的性别、专业和学历而异.高校应从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提升研究生自我效能感和优化研究生创新政策等方面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减轻就业压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

    就业压力创新能力调节效应应对策略研究生教育

    基于扎根理论的女性创业型领导多维模型构建

    侯永雄谢琦琦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 12 位女性创业型领导的深度访谈,结合企业年报、宣传册、会议纪要、报表等二手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抽样方法对19.7 万字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女性创业型领导的结构模型,模型包含6 个维度:变革规划、危机应对、维护关系、鼓励创新、身份认同、共同成长.分析结果表明,维护关系、身份认同、共同成长等三个维度凸显了女性创业型领导者的独特性.研究还发现,女性创业型领导擅长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凭借沟通优势整合资源,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并表现出坚韧果敢等特质.尽管在不同身份认同策略下,女性创业型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创业动机.此外,家庭因素是女性在创业过程中普遍需要考虑的因素.

    女性创业型领导扎根理论身份认同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蒋丽任宇梁昌勇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对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全国高校504 份有效问卷的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跨学科学习对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数据素养和科研自我效能感不仅在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且还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即数据素养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经管类研究生的实践志趣显著增强了数据素养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对其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基于这些发现,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投入适当资源以促进经管类研究生的跨学科学习,重视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激发其科研创新的自信心,并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志趣.

    新文科教育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跨学科学习实践志趣链式中介

    创新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意蕴、基本逻辑与实践进路

    邓秋雨周熙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社会生产导向,并以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教育以创新人才为基础,以创新科技为核心,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催生创新科技,构成了创新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逻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创新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树立四位一体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有机联动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教育向适应、协调并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转变,从而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创新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意蕴基本逻辑实践进路

    基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索

    谢日安戴吾蛟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交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研究生教育具有创新要素高度聚合的优势,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推进的重要载体,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开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研究生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学科交叉课程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路径,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出发,辨析了"交叉学科""学科交叉""跨学科"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学科交叉课程前沿交叉性、知识交叉性、应用交叉性三个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南大学"122"研究生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总结其实践特色与成效,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学科交叉跨学科课程体系研究生人才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

    袁倩杨腊秦艳艳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而采取的积极行动,要求高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为全面了解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特征,选取6 所优势工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在推动工程学科发展、助力产业升级与丰富新工科内涵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研究发现,工科优势高校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体现出共同特征,即构建多元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平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研究;明确卓越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多学科背景的联合培养;聚焦复杂工程问题,注重项目式教学;推动校企合作,回归真实工程.文章提出工科优势高校要采取积极的改进策略,包括优化学科布局、改革评价方式、加强校企合作等,以期培养大批具有大工程观、实践创新能力的交叉学科人才.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特征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扎根理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冉陆荣罗文宝周峰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与创业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孵化的主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学生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采用深入访谈法收集第一手资料,系统探讨影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多维因素.研究发现:学生自身因素、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以及教育环境是影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提出精准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学习需求、持续优化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积极营造有利的教育环境等建议,以期为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学生视角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深度访谈法扎根理论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丁亮李恬恬王卫国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理论分析,探讨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传统课堂为"主渠道",校园文化环境课堂为"主延伸",线上课堂为"主补充",志愿服务活动、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构成的第四课堂为"主实践","四个课堂"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发挥合力,以实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结构与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

    程海彧张东升张斌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为了了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通过梳理文献,构建了六维度的就业创业能力结构模型,使用编制的就业创业能力问卷对 444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能力维度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存在阶段性、差异性、情境依赖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特点.针对以上发展特点,提出了从职业发展视角出发,结合年级特点,关注学生差异性,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建议.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结构模型发展特点实证研究

    创新教育的时代诉求、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殷文杰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新发展阶段亟需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受精英化教育理念影响和传统教育范式的制约,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与当前经济社会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突破创新教育的困境,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新时代创新教育困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