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车用发动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车用发动机
车用发动机

段金栋

双月刊

1001-2222

cyfdj@163.com

022-58707822

300000

天津市北辰区永进道96号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车用发动机》编辑部 

车用发动机/Journal Vehicle Eng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车用发动机》(双月刊),1978年创刊,是由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主办的技术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车用发动机》辟有综合评述、设计计算、性能研究、测试与诊断、制造技术和信息等栏目。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等。《车用发动机》为国际标准16K, 96页,期定价10.00元,年定价60元。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4-1141/TH,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2222,邮发代号22-53。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高压多次喷射条件下柴油喷雾发展特性研究

    徐丹杨贵春刘继林徐春龙...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超高压条件下多次喷射燃油喷雾发展特性,利用高速摄影直拍技术,对高背景密度条件下超高压多次喷射喷雾发展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背景温度 303 K,喷孔直径 0。148 mm,背景密度 60~140 kg/m3,喷射压力 200~250 MPa条件下,随背景密度增加,燃油喷雾纵向发展受阻,燃油堆积后向径向发展,导致喷雾贯穿距减小(最大减小 26%),喷雾锥角增加(最大增加 17%);提高喷射压力可以同时提高燃油喷雾纵向及径向的扩散能力;在预喷比例 10%~30%,预主喷间隔 0。4~1。6 ms 范围内,由于主喷燃油与预喷燃油之间的追击效应,使得多次喷射主喷喷雾贯穿距离大于单次喷射,随着预喷油量的增加、预主喷间隔时间的缩短,追击效应加强,主喷喷雾贯穿距增加(最大增加 18%);由于主喷燃油对预喷燃油的推动作用,预喷燃油喷雾相对单次喷射燃油喷雾贯穿距离增加,且间隔时间越大,主喷燃油对预喷燃油的推动作用越弱,当间隔时间为 1。2ms 时,单次喷射和预喷射喷雾贯穿距离基本相同,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柴油机超高压燃料喷射追击效应喷雾特性

    发动机二冲程减压制动性能分析及优化

    田峰倪计民欧成欧阳裕茹...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一台 14。8 L六缸增压柴油机,分析了分别采用 CRB1。5 和 CRB2。0 二冲程制动气门型线的制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RB2。0 气门型线且不带排气回流(BGR)相位时的制动功率最大。基于 DoE 方法,分别对CRB1。5 和CRB2。0 气门型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动机转速下存在最优气门型线,使得制动功率达到最大值。在高转速下,CRB1。5 气门型线优化后的制动功率更大,在 1 600,1 800,2 100 r/min 工况下的制动功率分别达到378,476,581 kW,优化率分别为 48。9%,61。0%和 65。3%。CRB2。0 气门型线优化后在 3 个转速下的制动功率分别达到 402,469,528 kW,优化率分别为 34。7%,30。6%和 23。2%。

    二冲程制动气门型线性能优化试验设计发动机缓速器

    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关键指标分析及试验研究

    芦宇航马明辉郝冬郭志军...
    17-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压机作为燃料电池空气供应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响应时间、油蒸气含量和耐振性对燃料电池系统的动态变载、使用寿命以及运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某款气浮轴承离心式空压机为研究对象,制定了详细的试验方法,旨在深入研究这三个关键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响应时间方面,随着节气门开度的减小,压比增大,排气阻力增加,导致空压机启动响应和动态变载响应时间相应增加,不同背压条件对空压机的响应时间具有较大影响。在油蒸气含量方面,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操作性强、高效便捷的测试方法,试验表明:不同的气体介质导致含油量测试结果存在差异,因此在考虑空压机"无油指标"时需慎重考虑大气介质中的含油量。在机械负荷方面,致力于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有效的振动冲击试验方法,结合空压机实际应用工况,开展了非运行、怠速和额定工况下的随机振动试验和非带载机械冲击试验,并对机械完整性、绝缘电阻性和输出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振动冲击试验未对空压机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燃料电池离心式空压机性能试验

    可变截面增压器扭曲导叶对涡轮叶片激振的影响研究

    李延昭于效顺刘臻李国胜...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涡轮叶片高周疲劳(HCF)限制了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在可变截面增压器中尤为明显。针对某 0。6L二冲程汽油机用增压器的可调导叶径流涡轮在运行中容易出现高周疲劳失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扭曲结构的导叶叶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扭曲导叶对涡轮流场和叶片激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顺时针扭曲导叶可以减弱喷嘴导叶出口与涡轮叶片前缘之间的干涉效应,逆时针导叶会增强二者的干涉效应;相较于原对称叶型导叶,进入涡轮增压器的高温、高压气流在通过顺时针扭曲叶型导叶后,尾迹呈倾斜状,气流激振力被分散,对下游涡轮叶片前缘的影响减弱;同时,由于涡轮叶片间隙的压力梯度减小,间隙泄漏流强度降低,叶片高激励区的激励幅值也随之减小。研究综合考虑了涡轮机效率和叶片激振力的变化趋势,确定导叶扭曲角度为 4°时最为合理,最优方案在不影响涡轮性能的前提下,叶片最大振动应力降低 64%。

    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增压器涡轮叶片振动非定常流动压力波

    国六重型柴油机附件优化对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的影响

    冯爽安玉光李浩王姣...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3L国六重型柴油机,通过台架试验探究了机油泵、水泵以及空压机三种附件的优化对柴油机经济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并得出各附件的贡献度占比,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结果表明:在原机的基础上,通过更换小流量机油泵、小流量水泵以及采用空压机节能模式或者拆除空压机,无论是在外特性工况点还是在最佳热效率工况点,燃油消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热效率得以提升。对于附件优化前后的排放,在外特性工况点和最佳热效率工况点,机油泵的优化使排温升高、NOx 增加、Soot降低,而水泵和空压机的优化使排温降低、NOx 降低、Soot升高。最佳热效率工况点下,三个优化附件中,水泵的优化对热效率提升贡献度最大,占比高达 43。56%,而机油泵和空压机的优化贡献度相近,约为 28%。

    重型柴油机附件优化燃油经济性排放特性

    地面无人平台用柴电混合动力装置噪声源识别与降噪研究

    孔祥鑫刘峰春冯海波黄旭...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柴电混合动力装置作为高机动地面无人平台动力的低噪声目标特征需求,开展了柴电混合动力装置噪声源识别与降噪研究。通过传声器直采测试,获取了原始状态噪声水平与各辐射面基本对比;进一步通过基于声波波束成形原理的非规则声阵列测试,完成了主要辐射面的噪声源识别与高贡献位置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声源包覆遮挡、复合涂层喷涂等降噪措施,最终实现了柴电混合动力装置表面声压级下降 2。8~3。0 dB、声压下降27%~29%、声功率下降 48%~50%的实际效果,证明了所述的噪声源识别方法与降噪措施的有效性。

    混合动力声源噪声测量噪声控制

    基于PEMS的重型柴油车低负荷和冷起动工况排放特性研究

    柳东威徐小雯朱庆功张凯...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对 3 辆重型柴油车进行道路排放测试,以发动机负荷率及CO2 排放率作为发动机低负荷或高负荷工况划分依据,结合比排放、瞬态排放等对低负荷工况 CO,CO2,NOx 和 PN23 及冷起动过程排放特性进行分析,并探究低负荷工况下 PN10 比排放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O2 排放率作为划分依据的低负荷工况更具代表性,低负荷工况下 CO,CO2,NOx 和 PN23 比排放值较高,CO,NOx 和PN23 易超出标准限值,冷起动过程存在大量高CO 和 NOx 比排放的低负荷工况点,且将PN计数粒径范围下限由 23nm降低至 10nm后低负荷工况下PN10 比排放将会翻倍。

    重型柴油车低负荷冷起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排放测量颗粒

    高原环境下轻型汽油车NH3和PN排放特性研究

    王计广顾王文李加强彭鹄...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10 辆国六 b阶段排放标准的不同动力类型轻型汽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和传统单一汽油发动机),在昆明海拔 1 914m的高原轻型整车环境模拟排放实验室开展常温和低温环境下WLTC循环排放测试,研究分析高原环境下轻型汽油车 NH3 和PN(PN10 和PN23)排放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尾气经 TWC 后 NH3 排放大幅增加,高原环境下国六 b 阶段不同类型轻型汽油车排放因子达到 21。80~485。10 mg/km,显著高于《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中轻型汽油车氨排放因子 26 mg/km。插电式混合动力和传统汽油发动机的轻型汽油车NH3 排放主要集中在低速段和中速段,低温环境下 NH3 排放更高。与 PN23 排放相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传统动力轻型汽油车PN10 排放分别增加 21。11%~50。21%和 12。00%~38。47%。低温环境下 PN10 和 PN23 排放速率峰值分别为 6。12×1011 个/s和 5。28×1011 个/s,高出常温环境下相应PN排放速率约 2 个数量级。

    高原环境轻型汽油车颗粒排放特性

    某六缸柴油机TCD燃烧系统优化匹配研究

    路博阳李向荣常江赵伟华...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款六缸发电机组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 AVL Fire软件建立该六缸机 TCD燃烧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仿真模型,进行 TCD 燃烧室结构优化及油束夹角匹配。利用灵敏度分析法,以指示功率为评价指标,得出了燃烧室直径、下室出口直径等主要结构参数对 TCD燃烧系统燃烧性能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优化各参数,并在改变结构参数的同时进行油束夹角匹配。燃烧系统优化匹配后,单缸指示功率提高了 0。79 kW,该六缸柴油机发电工况的燃烧性能得到提升。通过分析不同燃烧室结构参数下的缸内油气当量比分布,发现匹配最佳参数后,缸内空气利用率较高,当量比分布较均匀,油气混合较好,故TCD燃烧系统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

    柴油机燃烧室参数优化匹配燃烧性能

    流阻率计算在后处理系统消声能力预测中的应用

    赵雪飞丁保安张安安王景新...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商用车后处理系统消声能力的准确评估,满足对整车噪声日益严格的控制,基于流阻率这一重要参数,总结并推导了后处理系统中载体和颗粒捕集器的声学等效模型。其中载体使用复声速、复密度的方法模拟,颗粒捕集器使用等效流阻率下的Delany-Bazley-Miki模型模拟,相比于纯空气属性,载体可大幅提高 150 Hz 以上的消声能力。利用Simcenter 3D仿真传递损失曲线与通过阻抗管设备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数据在 1 200 Hz内基本吻合,说明了等效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对缩短整车开发周期,提升顾客感受有重要意义。

    后处理系统传递损失流阻率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