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档案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研究

付华

双月刊

1002-1620

010-63018706

100050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

档案学研究/Journal Archives Science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档案专业学术性刊物。结合我国档案事业的实际,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档案叙事的底层逻辑、要素层次和发展趋势

    张芳霖曾思雯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档案叙事作为后现代档案学发展已成为新的态势,但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档案叙事概念界定不一,亦未形成体系.厘清档案叙事的底层逻辑、要素层次,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档案叙事并把握其发展趋势.档案类型多样化、档案文本化与数据化的内在驱动力,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国家叙事体系的外在拉力,以及档案叙事的主客体实践连接的内外力中介构成档案叙事的底层逻辑.档案叙事的要素包括叙述者、受叙者、叙事内容、叙事媒介与叙事目的,并且档案从形成、保管到开发的过程也都蕴含着隐性叙事.档案数字叙事成为当前及未来的主流趋势,档案叙事参与主体应协同合作,加强档案全流程管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呈现,以实现保存档案记忆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档案叙事档案文本逻辑与要素发展趋势

    文化记忆理论中的档案思想:理论联结、实践指导与数字时代发展

    王玉珏陈思伶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推动记忆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范畴,对丰富档案记忆观、重塑档案叙事体系,以及推动数字记忆理论与实践发展,裨益良多.剖析理论,从媒介、存储、利用、主体四个视角阐释文化记忆理论中的档案思想.解析实践,在文化记忆理论的指导下,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实践呈现出档案化、社会化、可体验的特点.审视发展,数字媒介带来记忆存储、构建、开发方式的变革,推动档案记忆和文化记忆的边界变得模糊,也为两者带来共同的发展和挑战.

    文化记忆理论档案记忆观数字记忆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理论

    城建档案馆档案开放的法律要求、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

    郭若涵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建档案馆档案开放为研究对象,既有利于突破当前档案开放研究的通用视角,又有利于启发并引领国家专门档案馆档案开放实践.本文以城建档案馆档案开放的法定职责为逻辑起点,系统梳理其在"制度—主体—客体"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强调法规引导,提供科学合理操作指南""引入协同治理,完善机构改革配套措施""区分客体对象,推行分类分级开放方案"等手段予以化解.

    城建档案馆档案开放开放审核

    记忆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一个档案视角的解析框架

    李国政赵楠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族认同的教育资源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档案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合法性获取、公共理念传播和国家认同建构.档案是传递集体记忆和塑造身份认同的有效载体.记忆和认同构成了档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个重要面向,档案构筑的公共想象空间展示了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联.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档案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华各民族因分享共同的历史记忆而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强化.通过构造现代档案体系,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系统剖析档案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既能够科学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档案路径,也有利于从心理层面和精神维度破除竞争性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认同危机.

    档案集体记忆身份认同逻辑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档案"异质/同质—分离/连续"问题研赜——-从马比荣与热尔蒙之争说起

    洪佳惠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生于17世纪末的马比荣与热尔蒙之争实际指涉的是如何通过档案达到历史真实的问题,以"连续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概念观照之,其演化为档案指向的历史真实在连续性和异质性上呈现的不同面貌.在历史主义的视域中,档案指向的历史真实是接近生活世界原貌的"连续异质"的,但在由历史主义导向的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历史真实陷入了"分离异质"的相对主义危险中.基于诠释学方法重构的"连续异质"的历史真实既由档案文本保持了其连续性,又向异质的生活世界开放,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基于档案还原的历史真实与生活世界原貌的对应关系,令档案成为对抗后现代主义虚无感的最后一片绿洲成为可能.

    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来源原则事由原则后保管意向性诠释学循环

    坚持人民至上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研究

    李颖丁卫杰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既有的档案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应凝练与升华这一思想.同时,完善与创新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方法.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可从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三个层面揭示和反映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中国自主档案学知识体系的本土性和原创性;从档案治理、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服务、档案安全四个维度,挖掘和深化人民至上的观点与方法,形成系统化、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并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人民至上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

    档案立法技术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为例

    杜恒琪张群群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密自洽的逻辑,是立法技术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立法技术的核心与精髓.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构建了包括三个层次(形式逻辑层、非形式逻辑层、结合体层)和五个维度(数理逻辑、语义逻辑、学理逻辑、事理逻辑、法理逻辑)的档案立法技术内在逻辑分析框架;并以该框架为指导,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所运用的立法技术之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肯定其进步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档案立法技术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厘清了粗放型立法技术与精细型立法技术的具体内涵,并尝试从档案配套性法规建设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立法技术立法逻辑

    执行转破产程序中档案处置的困境与完善路径

    李梦瑶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执行转破产程序中的档案处置工作尚存在无据可依,档案信息收集受制于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不配合,多方差异化主体间档案移交的难度较大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缓慢等现实困境,使得档案的处置工作滞后于其他的制度推进工作.对此,应当从执行转破产程序本身出发,剖析程序衔接中档案处置工作的特殊属性,以及基于这些特殊属性产生的制度不适配问题.从宏观视角上,提炼出执行转破产程序中档案处置需要遵循的概括性指导原则;从微观视角上,按照"三化一消"的策略,即以标准化、法制化、参与主体多样化三个维度具体诠释档案处置工作的完善规则,以消解档案处置的信息区隔问题为导向,将打通执行与破产间的数据库与构建全国统一的执行转破产案件档案数据库作为破除信息壁垒的合力,最终以高质量的档案处置工作回应执行转破产程序对档案资料的现实需求.

    执行转破产程序衔接档案处置档案移交

    民营经济档案监管原则、理念与方法

    王婉萍郑志敏王茂焕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档案工作也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主管部门在对民营经济档案进行监管时,要遵循合法、适用、效益三项原则,树立生态发展、自主管理、规范引领、适度监管理念,从实际出发,做好档案宣传、指导服务、协作联动、典型培育、资源建设五方面工作,推动民营经济档案工作与民营经济组织协同发展.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档案自主管理档案监管

    面向数字中国建设的工程档案数字创新管理:内涵、要素与机制建构

    陈慧陈文景陈晖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文将数字创新管理思维引入工程档案管理,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性的工程档案数字创新管理要素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助力我国档案创新机制整体效能提升,开拓与数字中国建设相适应的工程档案创新管理路径.以数字创新管理理念为基础,选取昆柳龙直流工程项目为典型性案例研究的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获得19份质性数据文本,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与分析.最后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支撑,从系统角度出发,探讨数字技术、制度、战略、文化、组织和知识创新六个维度要素间的整合与相互作用关系,并基于此构建工程档案数字创新管理要素机制,突破了现有理论提出的创新要素维度,为工程档案管理领域实现全方位数字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有效克服工程档案管理领域"割裂式创新"引发的资源错配和无效创新问题.

    数字中国建设工程档案数字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