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双月刊

1006-1789

qnyj@sass.org.cn

021-53060606-2560,53062239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50室

当代青年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You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主办的有重要影响的青年理论刊物,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6年又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在全国政治类入选期刊中排名第十五名。全国政协常委,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为学术顾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锋形象之变与学雷锋活动演变——基于近六十年《人民日报》的雷锋报道

    王丽娜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学雷锋活动实践历程,雷锋身上的群众属性是"不变"的核心,具体体现为"平凡性""效仿性"与"先进性".群众属性促使群众对雷锋产生共情与认可,推动雷锋从沈阳走向全国,也使"雷锋"成为各时期普通优秀群众的代名词,形成变化的雷锋形象.梳理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民日报》对雷锋的报道发现,雷锋形象历经了从政治典型到奉献楷模再到奋斗榜样的三次演变,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雷锋形象的"变"是雷锋群众属性"不变"的表征,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随着精神内涵的确立、学雷锋激励保障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学雷锋活动日趋常态化.

    学雷锋活动《人民日报》群众属性雷锋形象

    信誉与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同情理论逻辑与治理路径

    贾飞祥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志愿者从事着多元、复杂、冲突的情感工作,同情水平是克服工作倦怠、保持志愿服务热情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同情理论分析青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在情感维度上陷入的困境,探索两者内隐的规则和逻辑.同情是志愿服务的基础情感,志愿服务是有"组织"的同情行为,也是"同情信誉"的实践,志愿服务遵循同情"忠实、有限、开放、互惠"的基本礼节.青年志愿服务的情感治理可以在微观层面唤醒志愿者的同情之心,消解志愿者的负面情绪;在中观层面储存志愿者的正向经历,优化志愿队伍的结构;在宏观层面制定志愿服务的"礼节"清单,加强社会互惠激励,给予青年志愿者足够的情感支持.

    青年志愿服务同情信誉同情礼节情感治理

    流动青年白领的身心困境与自我认同构建——基于对上海两个学佛小组的考察

    罗丹李向平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压缩现代性带来的社会断裂、风险与不确定冲击着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自我认同.通过对上海两个学佛小组成员身心实践的考察发现,大城市的流动青年白领缺乏家庭支持,孤独行进在自我抉择的生命历程中,面临着主体形象模糊、个体意义危机以及日渐"萎缩"的身体困境下自我认同的断裂、分化与冲突.为抵抗这一系列的身心困境,他们转向多元信仰实践,并从中寻求自我审视与调适.学佛小组及其活动为他们重组人格身份、意义参考和自主身体提供了平台,让他们在阅读、修身等练习中修补建构自我的一致性、连贯性与独特性;同时,学佛小组中的"纯粹"关系为反思性主体实践提供了安全信任的环境以及个体认知承认,促进了流动青年白领的自我认同构建.

    现代性学佛小组身心实践自我认同

    失范者还是循规者:"佛系教师"的意义生产与话语实践

    程晓莉齐学红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系教师"是"佛系"这一流行语借用到教育领域的产物,是一种关于新型教师形象的隐喻.文章将关于"佛系教师"的媒体报道和论坛发帖作为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同时对学校管理者、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研究发现,不同于"园丁"等传统隐喻,"佛系教师"所隐喻的教师形象具有分裂性,外部话语以"失范者"为言说内核,教师群体自身则以合规与理性的"循规者"进行解读.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亚文化景观,"佛系教师"被建构为一种被主流"好教师观"收编的文化符号,其生成与阐释实际上发挥着调节教育冲突的"安全阀"功能,也呈现出不同社会主体在意义生产和话语实践中的权力博弈关系.审视流行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倾听教师自己的声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成为网络时代教师生存环境的重要外部支持.

    "佛系"教师形象隐喻亚文化话语实践

    后亚文化视域下的青年"摆烂"研究

    邱紫阳丁百仁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摆烂"因消极与积极并存的矛盾内核引起热议.文章以后亚文化为理论支撑和研究出发点,通过网络民族志揭示青年"摆烂"的文化特点及生成机理.研究发现,青年"摆烂"呈现注重自我矮化的情感风格、弱化群体归属的个体叙事以及基于情境导向的柔性决策等后亚文化特质,可区分为压力释放型、日常体验型、自弃止损型和悬浮择优型四种"摆烂".社会转型期丰厚优渥的物质条件和多元嬗变的思想潮流是该文化形成的双重结构基础,身处其中的青年在个体与社会两个维度解构传统价值观念,并基于此在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上合理化其多样的"摆烂",而媒介与用户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使"摆烂"文化迅速跨圈传播且内涵得到泛化."摆烂"不是完全悲观意义上的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对情境定义与目标可达的持续性反思,并成为一种专注于其他更有意义事物的自我调适.

    青年"摆烂"后亚文化行为适应模式解构与重构跨圈传播

    "夹缝生存":"博士妈妈"学术时间的自主性阙如与生成

    马小婷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别平等和生育政策支持为女性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通道,女博士带娃上学成为高校普遍现象.文章以五所高校的13位"博士妈妈"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从时间社会学视角探讨这一群体在求学过程中的学术生活和时间困境.研究发现,"博士妈妈"在既定社会时钟倒拨下,重返校园是主体时间嵌入与身份重叠的时间结构表征;在学校制度文化下,"读博时钟"和"社会时钟"共同强化了时间结构分层,并对自身进行合理规训;在文化情境参照下,为突破母职惩罚和性别分工对学术行动的结构规制,"博士妈妈"以道德约束寻求时间结构的平衡并建构自主性时间.与此同时,研究始于"博士妈妈"的时间困境,却也指向更为关切的女性时间议题,即在性别平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如何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

    博士妈妈学术时间时间自主性

    "医美热"何以持续?——医美实践中的逻辑依赖与社会学反思

    郑叶昕李婷杨阳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有研究关注"医美热"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但难以回答"医美热"何以持续的理论问题.为此,文章采用希林"肉身实在论"的理论框架,关注身体生成性特征与社会约束性特征之间的联系,并基于某中高档医疗美容机构的田野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文章认为,借由身体实现的医美与社会结构的互构使得"医美热"不断持续.在这一过程中,散见于不同生活领域中同美貌相关的歧视性社会规则,如亲密关系领域中"郎才女貌"的婚姻标准,劳动力市场领域里的"美容溢价",以及日常生活领域中外貌同个人发展机会的关联,使得美貌不断累积优势,并抬高个体寻求医美的意愿.而新自由主义文化下的医美实践,则借"赋权"与"自由"之名,以个体主体性的身体改造为代价,更以其他未经身体修饰的大多数人的身体贬值为代价,利用、加深并巩固了前述隐蔽的社会歧视性规则,以最大化身体修饰的效益.这或许是理解当前"医美热"争议的核心.

    "医美热"身体社会学社会不平等

    在动员与赋权之间:中国青年政策哲学演进脉络中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谭毅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青年政策体现出赋权与动员这两种取向的有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是这种结合得以成立的方法论基础.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动员取向在党全面执政条件下的转型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分别体现了从动员到赋权和从赋权到动员的相反运动方向,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中国青年政策取向中动员与赋权之间的辩证关系逻辑,最终使得中国青年政策实现动员取向与赋权取向的融合与平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通过探索形成了赋权式动员这一相对稳定的青年政策新取向,延续和发展了以赋权和动员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国青年政策哲学,这在青年政策取向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定型中具有普遍意义,也体现了共青团如何通过政策倡导功能将青年工作上升为中心工作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开展青年工作.

    动员与赋权赋权式动员群众路线青年政策青年发展型城市

    观念与时机的错配:农村"无缘型"光棍的生成机制——基于黔中L村的实地调查

    张富富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黔中L村的实地调查发现,个人及其家庭条件皆不差的"无缘型"光棍已成为当地光棍的一个重要类型."无缘型"光棍是社会结构和个体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农村社会的"个体化"转向与"离村进城"的生命事件形塑了"无缘型"光棍早期"个人本位"倾向的婚姻观念,因为处于适宜婚配的社会性时间,所以他们大多拥有过婚配机会,却因为"不想结"而没有选择走入婚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在外部的婚配压力和自我的内在反思推动下,普遍发生了婚姻观念的"家本位"转向,对婚配态度转变为"想结婚",但因为已经偏离了适宜婚配的社会性时间,不得不面对"结不了"的婚配后果.

    "无缘型"光棍个体化婚姻观念生命历程婚配机会

    家庭代际关系变迁与农村女儿养老的生成

    甘颖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儿养老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选择.基于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已经出现外嫁女参与养老的现象,经济交换的密集性、情感沟通的密切性与代际互动的情境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实践逻辑.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转型,从传统的伦理型代际关系转变为现代的实践型代际关系,而实践型代际关系也为女儿养老提供了契机,重塑了农村家庭对女儿的角色期待,形塑了女儿与娘家互动的新样态.由此,中国农村家庭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儿女共同参与养老的"双系养老"新秩序,而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秩序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女儿养老代际关系变迁农村家庭转型养老秩序家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