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方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

双月刊

地方文化研究/Journal Local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式婚姻与父系亲属体系的关系——山东省蒙山前庙西村的童养媳婚、招赘婚、招夫婚和各种"族内婚"制度及其实践

    杜靖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20 世纪前半期到现在,山东省蒙山前庙西村共有 20 例变式婚姻,具体包括童养媳婚 4 例、招赘婚 9例、招夫婚 1 例和各类"族内婚"6 例.大部分童养媳婚只流行于民国时期,极个别存在于 50 年代初期,50 年代以后绝迹,这主要与婚姻法取缔童养媳婚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童养媳婚的目的一是解决家庭劳力资源不足,二是让女性暨男性的配偶提前到来,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家庭亲属关系之中.招赘婚出现于 1980 年以后至现在,与传统的继嗣制度存在先后相续的关系,即招赘代替了出继或过继模式,由此实现父系的延续.庙西村招赘婚的出现主要是应对缺乏男性子嗣的现象.招夫婚的目的是防止丧夫妇女的外流,最大程度地将其劝留在原有家庭或夫族中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庙西村的族内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嫁入的异姓女子在丈夫的五服内兄弟(共父兄弟、共祖兄弟、共曾祖兄弟和共高祖兄弟)之间的转换与组合;第二类,嫁入或到来的异姓女子在较远房份间即五服团体以外进行转换与组合;第三类,发生在同族两异性个体之间.第一类又分成两个亚类,一种是在某男子死亡或外出不归的前提下,其配偶与该男子的其他兄弟组成新的家庭,完成生育任务,以防止异姓女子外流;而另一种是兄弟间争夺配偶而组建新家庭,导致原有家庭被拆散,破坏了多种亲属关系.大的分类中的第二类不同于第一类中的第二个亚类的地方在于:其发生在房份较远的房支间,不同的男子争夺同一个女子,拆散原有家庭,最终带着妇女远离定居社区,具有拐带妇女性质.第三类"族内婚"易产生嫁给同族男子妇女的娘家觉得丢脸或蒙羞,中断与其新建家庭的联系和来往现象.族内妇女的流动涉及两性需求、情感需求和各种社会冲突与矛盾,非常驳杂.

    变式婚姻童养媳婚招赘婚招夫婚各类"族内婚"

    徐炯的保守与固守——以谢无量《徐子休先生家传》为中心

    彭华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华阳(今成都市)人徐炯,"早年有令誉,晚岁则反之".在进入民国以后,徐炯"思想日益倒退,成了四川顽固守旧的堡垒"(唐振常语).徐炯的守旧与顽固、保守与固守,体现在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并且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政策、学会、学校、学科、修身等).究其原因,是徐炯在古今、中西、新旧观上出现了问题,即"知古不知今""知中不知西""知旧不知新",不能"会通"(融会贯通)古今、中西、新旧之学,而"建设"(建设新文化)更无从谈起.

    徐炯保守教育谢无量《徐子休先生家传》

    论江西堪舆文化对明遗民治生抉择的影响——以清初文学家徐芳为例

    潘浩正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易代,受传统儒家名节意识的影响,明遗民拒绝清廷招揽,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生计抉择的问题.明遗民为风水先生者不在少数.徐芳以地师身份行脚大江南北,以堪舆相地自谋生计,这一人生选择受到江西民间信仰与文化传统等大历史环境的影响.细查徐芳一生行迹,他奔走四方,流连明朝陪都南京,屡屡与众遗民同道交游,或有借"看风水"之名从事抗清活动之可能.

    民间信仰堪舆文化明遗民治生抉择徐芳

    客家研究的学术性与学科化

    周建新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双重特质,文章从学术和学科这两个维度,分析了客家文化经历了从新兴专学到国际显学、从我国现行学科目录体系中的缺位到学科建设中的C位,从偏门热门到冷门绝学,从显学到"险学",以及从客家研究到"客家学"等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进程,揭示了作为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客家研究的属性、性质和特点,认为客家研究有着边缘之学、新兴之学和交叉之学等学科属性和特点.整体而言,客家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可以说是相当突出;同时,其后继乏人、发展乏力等弊端也日渐显露,从以前的"将成而未成"发展至今日的"已成但未大成".在当下,客家研究存在着诸多危机与挑战,又拥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未来可期.

    客家研究学术性学科化新兴专学国际显学

    基于文献计量统计的客家文献海外传播研究

    邓晓宇肖青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全球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WorldCat书目数据库提供的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客家文献的海外传播状况予以全面考察和分析.依据该数据库,对 19世纪以来客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概括总结,统计海外收藏客家文献的图书馆数量及其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粗线条地勾画客家文献海外传播图景,并重点考察了以英语为语言的客家文献在海外传播状况,尤其是在美国的传播状况,为客家文献海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文献计量统计客家文献海外传播

    清代赣南山区移民的山林经营——以张家地周氏文书为例

    温春香任欢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山区为明清之际移民的山区开发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此过程中,移民的山林经营方式是山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发现于兴国县张家地的周氏文书种类丰富,涉及山林交易文书繁多,以此为切入点,能够展现兴国张家地周氏山林经营的情况,揭示周氏山林经营具有跨行政区交易,山林、房屋、田地混合交易,利用山林资源进行融资等特点.周氏的山林经营方式是赣南山区开发的一个缩影,其个案对于探讨赣南山区不同的林业财产形态与交易方式,揭示中国传统山区社会与外来移民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清代赣南山区移民山林经营契约文书

    闽南文化多元结构刍议

    谢重光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中华文化及其范围内各种地域文化一样,闽南文化是一种多元结构.其根源在于闽南人的族群来源是多元的,包括土著越人、南迁汉人及来自湖南的"蛮"人(以地域命名则称为"武陵蛮"、"五溪蛮",以信仰命名则称为"槃瓠蛮")、来自海外的"番客"等多种成分;其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及经济类型也是多元的,地形包含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相应地,经济包括山林经济、大田稻作、沿海养殖捕捞渔业及海上商贸等基本类型.族群来源与地理环境及经济类型的多元,决定了闽南人人文性格的多元化,其基本面貌是兼容并包、崇正守礼、开拓进取、坚韧俭朴.其中的精华,需要我们积极弘扬,某些消极因素,则应该予以批判改造.

    闽南文化族群来源环境与经济类型人文性格多元结构

    六朝赣水流域的农业发展与江州地位变动

    鲁浩李珍珍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朝时期,赣水流域、特别是赣水中下游地区的人口数实现了恢复和增长.随着农耕技术的改良和耕地规模的恢复、扩大,该地域的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因此,吴晋以降,江州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豫章城北置有豫章仓、钓圻仓等大型国有粮仓,集中存储和转运粮食,以供应京畿建康和地方军府;另外,地方豪族和商贩也自赣水流域购买粮食,贩运至其他地区.可说,六朝赣水流域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外运,提升了江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并推动了王朝国家地域格局的转变.

    六朝赣水流域农业江州地域格局

    "守望相助"乃千百年积淀的海洋文化品质内核——以舟山渔民勇救英军战俘为例

    胡银平唐洪森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 年 9 月起,在香港被俘的英联邦军队官兵陆续分批被送往日本做工,第二批战俘 1816 人即搭乘"里斯本丸"赴日.10 月 1 日,该船行驶至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击伤,次日拖航至东极岛海面沉没,由此演绎成一幕人间悲剧.正当战俘们陷入绝境时,中国渔民船团突然驶入日本海军舰阵,不顾一切施救落水战俘,由此逆转整个局面,真实演绎了海洋人千古文化品质内核,亦即守望相助.此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个案,却深刻映衬着海洋社会文化的优秀品质,此系历经千百年来,渔民向大海讨生活,而积淀下来的海洋人特有的基因,经受得起任何特定惊涛骇浪的考验.

    守望相助海洋人舟山英军战俘

    回溯与展望:近年来孔府研究述评

    李雨晴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益于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孔府档案》的开放,近年来学术界无论是从孔氏家族、《孔府档案》的开发整理还是从相关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视角出发进行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但探索之路尚未完结,诸多问题尚待解答,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充分认识并积极改进.为此,将孔府置于更宽阔的视域之中,扩展史料来源,在研究中加强使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才能推动孔府研究迈向更高的境界.

    孔府孔府档案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