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邓立虎

双月刊

1009-0312

xuebao@dgut.edu.cn

0769-22861633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言"与"行"的分途——海德格尔与白璧德对东方"道路"思想的借鉴

    杨劼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与白璧德不约而同地借鉴了东方"道路"思想,但有着"言"与"行"的不同向度,"言""行"之分途所导致的宗教意蕴和最终旨归也有所不同.海德格尔的"道路道说"乃"大道道说",天地神人四方世界在大道道说中互相通达,人是存在的守护者,以神性度测自身;而白璧德的道路是其二元人性论,"通达"人性始源处的"更高意志"起到上帝恩典的对等物之精神效用,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人是自我超越的.海德格尔的"道-道路-道说"体现了道路阴柔的一面,而白璧德的"道路-内在行动"则体现了道路阳刚的另一面.他们对东方道路思想的借鉴,是西方后-上帝时代的"道成肉身"不同方面的现代显现,具有思想史的意义,还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不同的生命伦理走向.

    海德格尔白璧德道路道说内在行动

    自然神论、泛神论与道德神论之比较——试论一种广义的自然宗教

    双修海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宗教与自然科学非但不冲突,反而是密切相关的,自然宗教是在自然神论和泛神论的基石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神论把上帝置于世界之外或之上,认为它创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之后便撒手不管.这种观点虽然缓和了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对立,却也一度使人的幸福和自由如何实现的道德问题变得颇为棘手.为此,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对自然神论进行改造:一方面将上帝等同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本身;另一方面凸出上帝在道德引导或伦理规范方面的作用.然而,康德却反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自然神论,主张用道德神论取而代之.康德并未彻底推翻自然神论,他反对自然神论的理由值得商榷,并且其道德神论与自然神论是并行不悖的,二者可纳入广义的自然宗教,而广义自然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回归.

    斯宾诺莎康德自然神论泛神论道德神论

    习近平关于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甘梦舒华章琳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历史自信进行系统性论述,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为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历史主动、强化历史自觉、把握历史规律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哲学的三段论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自信的重要论述,并从"历史事实"和"四个自信"的维度阐述历史自信"是什么"的问题,进而指明"怎么办",即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知,构筑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主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元固本,同时坚持守正创新,走好"赶考"之路,更好地实现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四个自信路径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对象性"思维方式的探索

    杨玉靖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从对象性哲学思想出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事物间的相应关系,得出对象性思维的主体、客体和人的现实性的判断,是其唯物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将对象性思维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发展,从革命对象、宣传对象、调查研究对象等方面做出分析,为新时代用对象性思维指导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析清党的革命对象的转变,以新视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实践,厘清调查研究的对象,尊重人民主体性以新对策推动全党开展大兴调查研究;把握宣传文化工作面向人民群众这一对象,以新理念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创新局面.

    毛泽东对象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

    上海圣约翰大学时期林语堂英语短篇小说研究——以《南方小村生活》和《善波》为例

    陈智淦
    28-3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时期发表的《南方小村生活》(1914年)和《善波》(1915年)等两篇英语原创性短篇小说是其小说创作学徒时期的主要代表,也是其一生致力于向西方"讲好中国故事"的起点.这两篇短篇小说体现了林语堂早期英语小说创作在叙事视角、内容、结构、修辞和用语等方面的叙事特征和写作特色,是其后期长篇英语小说创作的雏形.

    林语堂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短篇小说

    《间谍》中的"伦敦想象"与现代性困境

    惠赛伊德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谍》对"伦敦"的刻画独具特色.作为英国文坛的外来者,约瑟夫·康拉德的独特身世经历与创作意图,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语境,使他拥有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伦敦想象".在陌生的伦敦中,作家把作为虚构文本形象的伦敦塑造成一座具有幽灵特质的都市"魅像",使真实与虚构的伦敦超越了直截了当的实证关系,成为用虚构为现实"赋形"的想象性关系,其反映了都市生活中的康拉德在面对现代性困境时所产生的焦虑和思索:第一,小说借助流动的空间表征"闲逛者"和"煤气灯",表达了流亡者在伦敦所遭遇的身份"去本质化"的困境;第二,小说通过对现代都市人的孤寂生存境遇的描绘,展现了作家对"理想价值"的思考,并进一步深入对"英格兰性"的探究.最终,康拉德既否认无政府主义式的破坏与重建,又质疑英国式的温和与折中,揭示了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焚毁之后的虚无思想.

    约瑟夫·康拉德《间谍》伦敦想象现代性

    跨越边界与理论旅行的潜能——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张丽瑶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名比较文学学者,米勒在文化多元语境下思考并重新定义多元,并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生发出自己的文学翻译观.他认为文本是可译的,但受"不可减约的他者性"的影响,原文在跨越不同文化、国家、语言的边界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形.在米勒的翻译理念中,译者作为"叛逆者",要在承认原文没有可确定的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携带一个文本跨越边界.读者则要在尊重文化"他者性"的前提下,朝向两个方面阅读.一方面是尽可能回到作品的原始语言,照顾好关于作品的内在的异质性、矛盾性、奇异性和非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建立一种作品翻译后必然变形的意识,从而在己方文化中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改造,使两方文化在他者性的碰撞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J.希利斯·米勒翻译解构主义

    近代汉语时期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用法研究

    田永苹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唐五代时期大多数"V得(不得)"依赖未然语境表达能性语义,少数"V得(不得)"可以用于具有现实性特征的惯常句中.宋、金、元时期"V不得"开始用于已然的事态句中,标志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彻底摆脱对未然语境的依赖,发展成熟.近代汉语时期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表达能力、条件可能、道义许可、认识可能四种语义.V可以是自主性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性动词,宾语可以是简单的名词、代词,也可以是复杂的主谓、动宾、状中结构.宋、金、元时期出现"程度副词+V得"结构,程度副词为主观大量程度副词,表示人具有某种"强能力",明清时期该结构增多,程度副词仍以主观大量程度副词为主,但极少数非主观大量程度副词也可以用于该结构,除表示人具有某种"强能力"义外,还可以表示经济状况.清后期,"V得(不得)"使用数量锐减,现在普通话中已很少使用,但保留在南方方言中.

    近代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

    中古"牵拉"概念场词义的演变分析

    谢亚迪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中古时期"牵拉"义词"引""牵""曳""拽""拖""挽"六词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梳理使用情况并得出"牵""引"为主导词,"挽""曳"为主要词汇,"拖""拽"为边缘词汇.进而分析概念要素并辨析词义差别:"引"指不限方向的广义牵拉;"牵"指拉着向前走;"曳""拽""拖"指横牵不能或不愿移动之物;"挽"指牵动无法移动的重物.并从认知角度揭示出"引""牵""拽"通过隐喻方式衍生出"牵拉"义.

    "牵拉"义共时分布词义辨析概念要素分析

    基于及物性理论的童话故事与小说对比研究

    卢雨姣张明慧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话与小说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有着不同的读者——童话针对儿童,而小说针对成年人.这一不同使得二者有着不尽相同的文体特征.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的及物性系统作为理论框架,应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二者文体特征的不同特点在及物性方面的体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及物性系统的不同过程在童话和小说两类不同体裁中的使用频率有所差别,并且同一类型的过程中的动词选择以及过程子类也不尽相同.

    童话小说及物性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