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亚东南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亚东南亚研究
南亚东南亚研究

任佳

季刊

1674-6392

dnynybjb@yahoo.com.cn

0871-4165357

650034

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

南亚东南亚研究/Journal South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国际问题学术刊物。反映我国学术界对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东南亚各国的各种基本情况,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学术性为主,兼顾知识性、趣味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结盟运动构建印度洋和平区的过程、困境与内涵(1964-1980)

    高志平吴奕锋
    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后,随着英国影响力在印度洋地区逐渐收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印度洋区域扩大势力范围,对印度洋沿岸及区域内国家造成了安全威胁.万隆会议召开后,印度洋沿岸及区域内国家开始利用不结盟运动这一平台向联合国建议构建印度洋和平区,这一提议在 1971 年被联合国通过.对比二战后两大超级大国主导的对第三世界不公正的世界秩序,印度洋和平区的倡议体现了区域内国家对构建以独立、自主、和平、合作等理念为核心的新世界秩序的向往与尝试.然而,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行径与美苏两国在撤出军事基地与海军等方面并不进行实质性对话,使印度洋和平区决议难以落实.印度洋和平区的主张是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进行全球性对抗时,第三世界国家率先发出的对于和平、稳定等秩序的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了更多可能性和正能量,直至今日全球南方国家对这一进程的奋斗仍在继续.

    不结盟运动印度洋和平区新世界秩序第三世界

    论数字经济与东盟一体化建设

    王佳睿徐万胜
    3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学界有关东盟一体化影响要素的探讨,大体上基于"经济效益""政治安全""域外国家"三个层面展开.当前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正横跨这三个要素,为东盟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在经济效益要素层面,东盟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培养、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建设、数字技术等领域密切合作,推进"数字一体化",促进商品和数据生产要素在地区自由流动,从而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潜能.在政治安全要素层面,东盟国家面临的政治安全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网络安全""数据主权"等问题成为新形势下的"安全威胁",围绕数字经济展开的"数字权力"竞争成为国际权力竞争的焦点.为应对安全威胁、提升国际地位,东盟国家合作应对网络攻击,协调制定数据管理规范,合力推进地区数字能力建设.在域外国家要素层面,中国、美国及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向东南亚地区提供用于数字能力建设的投资和援助,推动自身与东盟"整体"的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从而推动东盟地区一体化建设.然而,西方国家出于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目的,在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中对各成员国"分而治之",重点关照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构建具有排他性的合作机制,强调意识形态分歧,对东盟一体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数字经济东盟一体化数据主权数字一体化数字权力

    柬埔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影响

    郭介末
    6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柬埔寨的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建立、废除、改革到发展的复杂演变.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以"经济效率"为基点进行的制度变迁研究有所不同,政治力量的变化是柬埔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产权制度变迁对柬埔寨政治秩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又会产生深远影响.殖民统治时期(1863-1953 年),法国殖民者在柬埔寨引入了私有产权概念,将土地资源从封建关系中释放出来,重构了权力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独立后的政权更迭时期(1953-1993 年),柬埔寨土地制度频繁变动,不但殖民时期的遗留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相对稳定时期(1993 年至今),柬埔寨开始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渐进式土地改革,旨在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柬埔寨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不健全的制度安排、庇护关系网络和国内外利益的角力等多重挑战.为了应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柬埔寨政府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完善法律制度和优化行政措施,推动土地改革的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柬埔寨长期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缺乏自主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土地在其国家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提升土地制度的设计合理性,确保公平的土地利益分配,缓解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是柬埔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柬埔寨土地土地产权制度制度变迁土地改革

    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历史性"新探

    吕嘉欣
    8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历史理论是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理论,亦因其在论述上的开放性与时代性,值得学界从不同角度借鉴、完善和发展.对历史性权利的研究长期聚焦于国际法中的"权利",而对于历史哲学层面的"历史性"探索不够深入.通过借鉴反思既有的中美博弈视阈、权利内涵类推、权利外延归纳和史料证据转化四类研究,并结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视解放、面向未来、鼓励交往和主张多元这四大精髓,可尝试对历史性水域与历史性权利再定义,进而阐释历史性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有待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权利形态.据此,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历史性"意义,体现为主体性意义、交往性意义、非经济性意义和程序性意义.彰显历史性权利的主体性意义,不仅需要借助军事领域的拒止能力排除霸权国干涉,更要排除霸权逻辑对南海各方商谈与解决争端自主性的干预.完善历史性权利的交往性意义需要创建南海的回应型法治,重视基于共同体逻辑的间性真理.完善历史性权利的非经济性意义,即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功能保全需要非经济性措施,尝试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创设主体间性、事项性和空间性义务.发挥历史性权利的程序性意义,应依循法的未完成态才是法的常态之规律,提出更加细致的共识类型和方案,深化公共外交,探寻国际关系的公共性.

    历史性权利南海维权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海仲裁案"

    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与印度宪法文化

    鲁楠
    11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戈尔将民族界定为全体居民为了机械目的组织起来的政治与经济的结合,认为民族主义具有机械性、自利性、斗争性和毒性四个特征,是一种现代化的歧途,并对此展开批判,期待基于道义论而非功利主义去重建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在印度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泰戈尔的思想在改良与激进、选择与强制、和谐与斗争、团结与统合这四对选项中,分别站在了改良、选择、和谐与团结一边,摒弃了激进、强制、斗争与统合,形成了一种自愿共同体式的政治愿景,在生前身后引发诸多争论.泰戈尔虽未直接参与宪法起草,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为印度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南,他的宪法观吸取了甘地、尼赫鲁及安培德卡尔宪法观的优点并弥补缺失,提供了避免掉入民族主义陷阱的警告.同时,泰戈尔生前努力批判功利主义思想,对以此为方针进行国家建构的政治活动深表担忧,这与西方"二战"后宪法思想的发展不谋而合.幸运的是,印度宪法中的基本权利章集中体现了这种道义论主张,成为这部宪法的"压舱石".泰戈尔的思想仿佛是"无形的宪法",通过他的作品进入世界各国宪法文化,成为对抗民族主义、化解国家间冲突、促成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的宝贵资源,使人类在和平与团结的愿景中携手共进.

    泰戈尔民族主义印度宪法

    跨越百年重新思考:泰戈尔诗句翻译与清华演讲之意义

    王敬慧李敏杨玲
    13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4 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不仅象征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化,还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影响了他们的思维和文化追求.要探讨泰戈尔清华演讲的重要性,首先要通过翻译视角审视《清华周刊》在传播泰戈尔作品与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泰戈尔诗句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20 世纪,《清华周刊》翻译介绍了大量的泰戈尔作品,并详细报道讨论了泰戈尔的20 年代演讲,使更多清华学子能够思考其思想,同时也促进了对其作品的研究.泰戈尔的清华演讲通过强调精神高于物质、重视美学教育和大爱情怀,不仅为中印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行动指南,还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产生高度契合.这种理念上的共鸣,增强了泰戈尔在清华及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根据 2024 年发现的最新史料,结合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及其精神理念,同时结合泰戈尔名言"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的汉译,深究其中引起中国读者广泛讨论和共鸣的诸要素,可以看出:泰戈尔的精神不仅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也在民间文化交流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泰戈尔的清华演讲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事件,更是中印两国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催化剂.通过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中国学者拓展了文化视野和学术研究,促进了中印文化的相互理解,为未来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泰戈尔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周刊》文化翻译厚德人格

    Abstracts

    152-158页

    来稿须知及征订启事

    《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