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巩宇王小龙韩兴状张贝贝...
    7275-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80日龄左右体重相近的育成期雄性水貂9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5、1.0、1.5、2.0和2.5 g/kg的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1~4周为试验Ⅰ期,5~8周为试验Ⅱ期.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1.0 g/kg水平组的平均干物质日采食量(ADDM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5、2.0、2.5 g/kg水平组(P<0.05),1.0 g/kg水平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o 2)试验Ⅰ期,1.0 g/kg水平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1.0 g/kg水平组的粗灰分和钙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2.5 g/kg水平组(P<0.05).试验Ⅱ期,1.5 g/kg水平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 g/kg水平组(P<0.05).3)1.0 g/kg水平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 g/kg水平组(P<0.05).4)1.0 g/kg水平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2.0、2.5 g/kg水平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1.0 g/kg的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可改善水貂的生长性能,提高饲粮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乳酸链球菌素后生元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免疫抗氧化

    噬菌体制剂对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王小龙巩宇胡立杰韩兴状...
    7284-7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噬菌体制剂对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96只75日龄育成期公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75、350、525、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大肠杆菌噬菌体和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复合制剂,二者比例为1:1,总效价为109PFU/g).试验期共8周,分为Ⅰ期(第1~4周)和Ⅱ期(第5~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25、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Ⅰ期、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料重比(F/G)和腹泻率(P<0.05或P<0.01),极显著提高试验Ⅱ期和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ADG)(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700和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700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875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提高脾脏指数和肠体比(I/B)(P<0.05),饲粮中添加525和700 mg/kg的噬菌体制剂可显著提高肾脏指数(P<0.05).5)通过饲粮中噬菌体制剂添加水平与试验全期F/G、试验全期腹泻率、血清IgG含量、血清MDA含量拟合二次曲线,得出育成期公貂饲粮中噬菌体制剂的适宜添加水平为777.90-942.21 mg/kg.综合考虑,建议育成期公貂饲粮中噬菌体制剂添加水平为847.20 mg/kg.

    噬菌体育成期公貂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

    犬源嗜酸乳杆菌GLA09对成年比格犬肠道菌群及代谢组的影响

    赵梦迪张媛媛李悦垚李鑫康...
    7294-7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犬源嗜酸乳杆菌GLA09对成年比格犬肠道菌群及代谢组的影响.试验选取12只体重为(17.93±2.03)kg成年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组(LA组)饲喂基础饲粮+2X1010 CFU/d.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CK组和LA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可观测物种及Chaol、PD whole tre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K组相比,LA组的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Parasutterell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与CK组相比,LA组的肠道有21个下调差异代谢物,40个上调差异代谢物.4)与CK组相比,LA组的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注释到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通路、ABC转运蛋白、嘧啶代谢.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犬源嗜酸乳杆菌GLA09可提高比格犬的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上调N-乙酰氨基葡萄糖、L-阿拉伯糖和谷氨酸等功能性代谢产物,从而改善犬的肠道健康.

    比格犬嗜酸乳杆菌肠道菌群代谢组代谢产物

    菊粉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冯焱蒙爱魏思昂李旭旭...
    7305-7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利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构建Ⅱ型糖尿病(T2D)模型,旨在探究菊粉对T2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单笼饲养.正常组(Con组)饲喂普通饲粮,模型组(T2D组)饲喂高脂饲粮,菊粉干预组(DI组)饲喂添加10%菊粉的高脂饲粮,适应性饲喂1周后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菊粉可显著缓解T2D小鼠体重损失(从第4周开始)(P<0.05),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空腹血糖(从第4周开始)(P<0.05或P<0.01);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P<0.05),并显著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此外,菊粉可改善T2D小鼠认知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损伤;显著或极显著上调海马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或P<0.01),极显著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1);显著降低血清与海马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海马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P<0.05);显著降低海马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极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1).T2D小鼠结肠中乳球菌属(Lac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杜氏杆菌属(Dubosiella)、库特氏菌属(Kurthia)和丹毒丝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f_Erysipe-lotrichaceae)等富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和总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菊粉的添加使T2D小鼠结肠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和回肠杆菌属(Ileobacterium)等富集,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己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综上可知,菊粉可调节结肠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SCFAs的产生,改善T2D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调节血脂水平、血清与海马中炎症因子含量,调控海马中Nrf2、HO-1和HMGB1表达,同时改善海马中氧化应激指标,对T2D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认知行为起到改善作用.

    菊粉T2D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炎症SCFAs结肠微生物

    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发酵工艺及其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耿彦超原雪峰王馨包鑫禹...
    7320-7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仔猪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菌酶协同发酵工艺,同时对其蛋白质二级结构特性进行研究,为发酵技术在畜禽饲粮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影响因素,而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最后将玉米-豆粕型饲粮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即基础饲粮组(CK组)、乳酸菌组(B组)、酶组(E组)、菌酶协同组(BE组),并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发酵前后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蛋白质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发酵工艺为菌液接种量6.0%,酶添加量0.036%,发酵温度33.0 ℃,发酵时间45.0 h,料水比1∶1,蔗糖添加量2.0%.2)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B组、E组和B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相较于发酵前分别提高了 12.91%、13.42%和17.28%,酸溶蛋白含量从发酵前的1.97%分别提升到3.28%、3.39%和3.83%.3)玉米-豆粕型饲粮经过菌酶协同发酵后分子结构与发酵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酰胺Ⅰ区峰面积/酰胺Ⅱ区峰面积以及酰胺Ⅰ区峰高/酰胺Ⅱ区峰高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BE组a-螺旋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β-折叠峰面积/a-螺旋峰面积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综上所述,菌酶协同发酵提高了玉米-豆粕型饲粮的营养价值,且使其蛋白质更容易被畜禽消化利用;菌酶协同发酵的效果优于单独菌株发酵或单独酶制剂酶解.本试验为从分子结构评价菌酶协同发酵饲料营养价值丰富了理论依据.

    响应面法玉米-豆粕型饲粮发酵工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蛋白质二级结构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

    李欣荣李飞翁秀秀刘保仓...
    7335-7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的预测模型.采集101份葵花籽皮样品,测定水分、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钾(K)、钙(Ca)、磷(P)、镁(Mg)、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剔除异常值后,利用KS算法将剩余样品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利用NIRS技术结合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分别建立葵花籽皮营养成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葵花籽皮中水分、NDF、ADF、Ash、Mg、Fe和Mn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RSQ)为0.88~0.99,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82~8.36,利用MPLS和BPNN模型定标结果较好,且预测准确性较好,能够用于实际测量.2)葵花籽皮中K和Zn含量的MPLS模型的PRD分别为2.75和2.44,而BPNN模型的PRD分别为1.76和1.69,K和Zn含量可利用MPLS模型进行实际预测.3)葵花籽皮中CP、Ca和P含量的BPNN模型的RSQ分别为0.9、0.89和0.83,而MPLS模型的RSQ分别为0.75、0.62和0.71,CP、Ca和P含量可通过BPNN模型进行实际预测.4)葵花籽皮中ADL和Cu含量的MPLS和BPNN模型的RSQ为0.30~0.68,RPD为1.03~1.79,预测结果不可用于实际预测.综上所述,利用NIRS技术结合MPLS和BPNN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葵花籽皮中水分、CP、NDF、ADF、Ash、K、Ca、P、Mg、Fe、Mn和Zn含量.

    葵花籽皮近红外光谱技术改良偏最小二乘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南方地区健康与腹泻林麝肠道菌群特征

    陆元安李晓冰曾雅婷王雅婷...
    7346-7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腹泻对林麝肠道菌群组成和耐药基因的影响.选取36月龄健康林麝(SZ)和腹泻林麝(SF)各3头,采集所有个体粪便并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SF组Shannon指数降低,有益菌梭菌属(Clostridium)和Lactonifactor longoviformis的丰度显著低于SZ组(P<0.05),而致病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丰度显著高于SZ组(P<0.05).进一步分析肠道菌群功能,在CAZy功能分析中,差异显著基因来自糖苷水解酶类、糖基转移酶类、多糖裂解酶类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横块;在CARD抗性基因分析中,林麝主要抗性基因由9大类组成,占比较多的是利福霉素类(45.65%)、林可酰胺类(10.29%)和多肽类(7.11%);抗性基因来源较多的菌门主要有3个,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LEfSe分析显示,SF组显著抗性基因多于SZ组,主要由变形菌门贡献.综上所述,腹泻会导致林麝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肠道致病菌和抗性基因增加,表明临床上对细菌性腹泻治疗要注重细菌耐药性.

    林麝腹泻宏基因组测序肠道菌群耐药基因

    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薛沾枚张艳刘雪松孟维珊...
    7358-7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优化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固态发酵工艺条件.采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油莎豆粕和中药复合物进行固态发酵,以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温度、料液比、接种量、发酵时间、碳酸钙(CaCO3)添加量、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进行初步优化,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3个显著(P<0.05)影响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因素,结合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最大响应值,运用Box-Behnken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 ℃、料液比1.0∶2.0 g/mL、接种量2%、发酵时间41 h、CaCO3添加量0.002 g/mL、油莎豆粕与中药添加比1.0∶2.5 g/g;与未发酵前相比,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分别提高了 2.65倍与2.14倍.由此可见,优化后的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可有效提高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中多糖和蛋白质提取率,为油莎豆粕与中药复合物在畜牧业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固态发酵工艺优化油莎豆粕中药

    萎蔫和添加剂处理对燕麦青贮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贾婷婷徐梓萌王铁梅
    7371-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以燕麦为原料,探究萎蔫及添加剂(柠檬酸、L-苹果酸和植物乳杆菌)处理对其青贮品质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分别将蒸馏水(Con)、植物乳杆菌(LP)、柠檬酸(CA)、L-苹果酸(MA)、植物乳杆菌和柠檬酸混合物(LP+CA)以及植物乳杆菌和L-苹果酸混合物(LP+MA)添加至未萎蔫和萎蔫燕麦原料中青贮45 d.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剂都显著降低了燕麦青贮的pH(P<0.05),CA和MA显著降低乳酸含量(P<0.05),CA和LP+MA显著降低燕麦青贮的pH、氨态氮和胺氮含量(P<0.05).所有处理中以CA和MA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添加剂对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和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燕麦青贮中的生物胺以腐胺、尸胺和酪胺为主,约占所测生物胺总量的90%,添加剂处理的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和总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Con(P<0.05).LP+CA和LP+MA的腐胺、尸胺、酪胺和总生物胺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与未萎蔫燕麦青贮相比,萎蔫燕麦青贮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LP+CA和LP+MA可以改善燕麦青贮的发酵品质,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对于提高燕麦青贮品质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添加剂燕麦青贮青贮品质蛋白质组分

    接种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和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梁宇成王文博原现军蔡欣宇...
    7383-7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以前期筛选获得的具有潜在抑菌和脱毒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LS2(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S2)、植物乳杆菌 S6-2(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S6-2)和干酪乳杆菌 GD2-1(Lac-tobacillus casei GD2-1)3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和霉菌毒素的影响.试验将田间遭受霉菌侵染(FI组)和霉菌未侵染(NFI组)全株玉米分别进行以下接种剂处理:1)未接种乳酸菌对照(CON处理);2)接种副干酪乳杆菌LS2(LS2处理);3)接种植物乳杆菌S6-2(S6-2处理);4)接种干酪乳杆菌GD2-1(GD2-1处理).青贮180 d后开窖,将各组青贮饲料暴露于空气中4 d,期间动态取样分析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发酵参数、化学组分、微生物数量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LS2处理有氧暴露4 d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pH最低;NFI组中LS2处理乳酸和乙酸含量最高.2)NFI组S6-2和GD2-1处理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在有氧暴露第2天时快速上升,之后GD2-1处理保持稳定,而S6-2处理略有下降;FI组各处理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在有氧暴露期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3)田间霉菌侵染显著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P<0.05),各乳酸菌接种剂处理显著降低了 AFB1含量(P<0.05),GD2-1处理降低了玉米赤霉烯酮含量(P<0.05),而GD2-1处理显著降低了呕吐毒素含量(P<0.05).4)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LS2处理均维持了最长的有氧稳定时间,有氧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综上所述,青贮饲料有氧暴露后,田间霉菌侵染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进一步下降并导致有氧腐败提前;无论是否遭受霉菌侵染,接种副干酪乳杆菌LS2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在有氧暴露期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并维持了最高的有氧稳定性.

    全株玉米青贮乳酸菌有氧稳定性霉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