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科学
大学教育科学

章兢

双月刊

1672-0717

dxjy8821123@yahoo.com.cn

0731-88821123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

大学教育科学/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向全国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征稿。欢迎具有创见性、学术性、指导性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欢迎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论文。办刊宗旨为: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介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推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特性与实现路径

    别敦荣邵剑耀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经济与教育的同频共振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教"由分离发展走向协同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累积发展和教育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国家教育体系升级扩能、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要求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要,其目标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三教"协同创新,需要加强"立交桥"教育制度立法,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构筑跨界办学体系,推进"三教"从合作到交叉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条件;消除刻板印象,建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认知和舆论环境.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以人才红利推进教育强国:老龄社会下的大学育人系统革新

    邓磊葛信勇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影响人口再生产,二者相互制约、循环向前.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近年来继续上升.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占比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结构老龄化不期而遇.随着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新生儿跌至高校招生人数以下规模,高等教育不仅会全面普及,而且将面对生源骤减、资源失配、结构失衡等严峻挑战.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教育强国两大国家战略为导向,中国大学须反思当下育人系统的优绩主义陷阱,澄清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发展逻辑,明确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而构建多元立体的协同育人体制,创设科学长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构建动态融合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发展的银龄人才学习平台,最终实现以人才红利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教育强国人口老龄化人才红利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育人系统

    教育强国视域下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体系构建:指标要素及着力点

    杨文杰张珏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检验教育现代化程度、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完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功能、健全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制度、丰富大国教育现代化治理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的实践问题、监测技术的创新等对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提出了内涵升级、体系创新、工具与方法技术革新等诸多新挑战.为了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需求,促进教育现代化监测功能的完善,提高监测评估实效,未来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重点关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发展、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贡献度、国际影响力等指标,着力建立全国及区域性教育现代化动态监测评估系统、开发监测评估模型、重点支持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中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预警预报与成果应用机制.

    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新型研究型大学:优势·挑战·前景

    王洪才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美战略博弈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命题由此而生.我国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也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下,主动借鉴国际上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积极吸收国内研究型大学改革成果,勇于改革创新,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独特优势,并且展现出起点新、理念新、体制新、视野新、模式新和机制新等六大特点.与此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也面临着五大挑战,如政策依赖、财源单一、原创不足、依靠排名和特色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巨大考验.在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从创新创业型文化构建入手,着力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在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上实现突破.

    新型研究型大学六大优势五大挑战未来前景

    系统论、现象学与交叉学科研究——与剑桥大学史蒂文·沃特森的对话

    张丹史蒂文·沃特森洪其绿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学术界日益关注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逐步超越传统学科限制.通过整合社会系统理论和现象学,聚焦交叉学科与跨学科在认知、社会系统和学科关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为多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提供有力方法.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重新定义学科,将其视为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为多学科交叉与跨学科提供框架;现象学专注主观性,为研究者理解复杂系统提供了开放的研究路径,与系统论相互契合,为交叉学科研究提供全面理解.然而,交叉学科发展面临学术环境转变的挑战,包括培养知识生成的共同精神、创造创新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及处理学科边界和学术奖励体系的制度问题.尽管面临挑战,整合社会系统理论和现象学方法在应对21世纪的挑战方面具有潜力,能为理解复杂现实问题提供新途径,为学术界和研究者在未知领域探索提供机遇,值得深入研究和发展.

    系统论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现象学

    教育定量研究范式:价值、困境与创新路径

    王攀峰王亚荣翟静丽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定量研究范式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运用数学工具或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测量,依据数据资料检验理论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中各种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范式.它是提升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关键,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具,也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教育定量研究在推动教育学走向科学化与实证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表现为方法的"内生性"问题、量化的"前提性"问题和研究的"规范性"问题.我国教育研究向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共享与公开机制的形成,为定量研究范式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未来,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应在多种维度上进行变革和创新,推行复制性研究,发展计算教育学,加强教育预测研究.

    定量研究范式复制性研究计算教育学教育预测研究

    教育数字乌托邦的风险及其防范

    陈薪旭叶飞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在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教育主体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想象和崇拜,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教育数字乌托邦"现象的出现.教育数字乌托邦不单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思维下的教育遐想,还是教育主体缺乏理性批判精神的一种教育数字冲动,它本质上隐含着教育与数字的关系失衡问题.教育数字乌托邦现象的发生,将给教育带来诸多潜在风险:教育主体地位异置的数字崇拜风险;数据隐私泄露与滥用的数字安全风险;数字资本煽动与鼓吹的数字消费风险;智能技术内生的数字算法风险.据此,我们需要重构数字与教育的关系,建立教育数据隐私安全机制,加强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培育,基于数字人文优化教育算法设计,以此来防范教育数字乌托邦的产生及其风险,科学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乌托邦数字风险数字素养数字人文

    "双一流"建设: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

    刘昊盛文杰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两轮"双一流"建设在政策表述、遴选或认定规则、建设学科认定等方面的对比发现,相对首轮"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表现出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更加强调服务国家急需.也就是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在保持首轮学科建设导向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新增学科以需求为导向和前提.政策导向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基础和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学科建设的影响,也是服务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顺应学科建设新形势的举措.在需求导向下,"双一流"建设需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紧缺和"饱和"、基础和应用、单一和交叉、供给和需求、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政策层面上,建议以需求为导向对"双一流"建设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加强紧缺的战略新兴学科建设;在高校层面上,建议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力支持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优化调整机制,并加强学科与市场以及外部社会的连接.

    "双一流"建设供给导向需求导向国家战略需求创新驱动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卢卓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采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促进文化资本积累三个路径,间接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协调发展,还能够提升相邻地区协调发展水平,且地区间的作用强于地区内.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东中部地区.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驱动效应,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传导效果,注重高等教育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影响机制空间溢出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间的价值意蕴、主要障碍与路径优化

    罗仲尤田宇星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空间转换的切入点.有效融入生活空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有效融合是应然的合理状态,但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由于异质性冲突导致的空间疏离、受传统路径制约和对个体需求关注不足引发的空间脱域、受网络圈层化影响形成的空间壁垒等障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生活空间,需要基于现实生活空间加强沟通互动与情感融入,搭建好融入生活空间的桥梁中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从而实现从疏离到融合、从脱域到互嵌、从壁垒到通达,使其在生活空间有效融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空间价值意蕴路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