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科学
大学教育科学

章兢

双月刊

1672-0717

dxjy8821123@yahoo.com.cn

0731-88821123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

大学教育科学/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向全国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征稿。欢迎具有创见性、学术性、指导性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欢迎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论文。办刊宗旨为: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介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推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诉求与实现

    李洪修蒋维西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其在目的论上蕴含"至善"的伦理归旨,过程论上体现"从善"的德性实践.它的提出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伦理遵循.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三重伦理诉求:学术研究向度体现为从克己他律的被动约束到多种语境下的修身自为;教学育人向度体现为从单向的知识传输到师生人伦关系的情感重构;社会服务向度体现为从自我中心的身份取向到融入共同体的家国情怀.这需要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实践的价值理性,达成"主体责任"与"自由意志"的契合;秉持学生主体立场的道德倾向,发挥公正的育人效力;挖掘教师身份的"社会价值",实现公共与个体间的意义澄明.

    教育家精神教师专业发展伦理诉求学术研究向度教学育人向度社会服务向度

    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罗生全吴开兵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在价值目标、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上相互契合,以教育家精神作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可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内在于大学教师的心灵世界进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点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样态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外在于大学教师的行为责任进而弘扬教师教育家精神品质,以教育家精神基因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这也即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充分厘清教育家精神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之基础上,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澄明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诠解其中蕴含的理论认知逻辑、情感共鸣逻辑、意志保障逻辑和实践养成逻辑,并通过强化理性认知、把好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方向,培植情感内化、提升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锤炼意志品质、确保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长效,注重实践养成、夯实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支持,从而促使大学教师成长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家精神知情意行融入机理实践进路

    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的技术逻辑、潜在风险与优化策略

    陈林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方面嵌入、多主体赋能、多维度黏合与全方位融通,有利于大学内部治理形成"利益共享"的矩阵式结构、"多元协同"的主体性复归、"上下互通"的扁平化体系与"价值理性"的制度性保障.然而,囿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过载、盲目崇拜、伦理风险与价值局限,也容易造成大学内部治理的价值危机、削弱主体地位、淡化过程体现乃至异化目标与手段.为进一步推动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加强基础设计,细化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的规章制度、系统规划与操作方案;强化动力支撑,夯实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的数字基建、技术环境与配套机制;创新内在驱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素养、组织协同及项目合作;强化保障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嵌入大学内部治理的资源共享、长效变革与整体建构.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治理价值逻辑功能偏差

    人工智能助力学情分析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蒲清平王雪婷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情分析是以学定教、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依据.但在教学实践中,囿于教师精力、能力与技术发展等限制,学情分析面临数据难以全面获取、分析客观性不足、学情反馈滞后、结果缺乏应用等诸多现实困境.人工智能以大数据、强算法、强算力为基础,有助于全面采集学情数据、科学高效分析学情、及时反馈学情、合理应用学情分析结果,提升学情数据的采集广度、分析效度、反馈速度与应用准度.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应从数据层、分析层、反馈层、应用层建构人工智能助力学情分析的理论框架,并从实践上以人工智能建立全过程学情数据采集系统、多模态学情数据分析系统、及时化学情反馈系统、多场景教学综合服务系统助力学情分析.

    人工智能学情分析现实困境理论框架实践路径

    整体论视域下的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评价逻辑、特征与生成

    李枭鹰郭新伟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课程教学评价目前存在若干典型的还原论导向,即目标导向、内容导向、过程导向、收获导向、工具导向和形式导向等.整体论观照下的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实乃目标、内容、过程、收获、工具和形式诸因素共塑的产物.从具体特征上看,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以知识性、育人性和方法性为固本基石,以艺术性、风格性和张力性为高位引擎,以类层性、多样性和时变性为行动方略,以关联性、谱系性和整合性为思维总则.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是在系统关联中生成的整体,包括空间维度的构成要素的整体生成和时间维度的过程单元的整体生成.

    高质量大学课程教学评价逻辑特征整体生成

    超越机械思维: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高校"大思政课"

    张阳徐业坤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其即时交互、快速迭代和人机互动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致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目标导向、强化技术赋能、聚焦核心要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思政课建设教育数字化媒介素养

    "大思政课"运行的现实样态、价值旨归与路径优化

    聂迎娉傅安洲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运行,是指"大思政课"由理念走向行动的动态过程,在课程与社会融合贯通的视角下呈现出贯通运行、协同运行和全景运行三重样态.从大中小学学段间的思政课程贯通,延伸到思政课与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景联动,"大思政课"运行不断突破课程界限,逐步澄清其与传统思政课的理念"大""小"之论争,纾解"课""社"联动之困境,解决制度"破""立"之难题.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运行,应以促进师资队伍协同力、叙事力、转化力和"数智力"提升为运行赋能,锻造一支"认识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高素质队伍;以强化问题意识和突出实践导向为运行纾困,为课程向社会有序延展提供抓手;以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力激发机制、资源转化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为运行解题,从而更好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大思政课""大思政课"运行运行样态运行路径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态势、问题及对策——基于"势道法术器"的视角

    欧阳鹏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其外在环境之多重"势"的影响.除了深度认知和充分把握外在的"势",各方还应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内在的"失道""无法""乏术""近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进而着力创新督导工作的运行体系,有效推进督导工作"弘道""合法""驭术""成器":以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央文件精神为理念指引和行动依据;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念赤字,丰富督导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督导工作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定位督导工作的职能;根据教育规律和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善督导工作的目标与方式;有效把握时代机遇,全面剖析督导工作的科技需求点,充分依托科技赋能;采用"立体环绕"的督教督学和看课听课评课方式,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深入考察;优化督导工作队伍的年龄与素质结构,在督导员选聘时注重对申请人综合素养尤其是德性修养的严格把关;强化针对督导员的督导评价和教育培训.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理念督导制度督导方式督导队伍

    家庭背景、社会化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郭璐梅玉明胡保利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业意愿是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客观因素.然而,在控制了家庭背景之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观因素仍有待深入探究.基于魏德曼本科生社会化理论,本研究提出社会化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假设,并以省域高校大学生发展调查的大样本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毕业规划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发展水平高于其他群体;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家庭因素中各维度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提升社会化发展水平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有效补偿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发挥院校影响力,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推动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变革.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化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虚拟流动: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屈廖健祝茵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虚拟流动作为身体流动的补充和延伸,被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学生流动形式面临着现实困境、学生虚拟流动模式价值凸显以及新冠疫情等外部局势的催化下,全球学生虚拟流动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学生虚拟流动的国际经验可归纳为:将学生虚拟流动纳入国际化战略;加入虚拟交流联盟;将学生虚拟流动项目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统计和监测学生虚拟流动数据.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我国不断改善虚拟学习环境、提高虚拟课程质量,积累了虚拟交流实践经验,为学生虚拟流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全球高等教育系统可从构建质量监测指标、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发展学生的混合流动模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全球学生虚拟流动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虚拟流动国际经验中国实践教育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