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辨析

    赵鹏军刘正莹陈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调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各国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科学问题.本研究解析了开展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基于对人地关系和国土空间的概念认知,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基于对国土空间规划业务的解析,从资源供需关系、资源资产赋权关系、开发保护关系、用途管制关系4 个维度探讨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内涵.国土空间人地关系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空间体现,又是面向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地关系调控的业务场景,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国土空间人地关系资源供需关系资源资产赋权关系开发保护关系用途管制关系

    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格局:"钻石地区"与"大边疆地区"的分化与融合发展

    修春亮张伟
    9-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这一重大基本问题,根据观察可见的中国内地两类地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强烈反差,提出"钻石地区"与"大边疆地区"的空间划分.引用人口变化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事实,以证实"钻石地区"的崛起、"大边疆地区"的相对衰落及其与"钻石地区"的二元分化,指出这一新的二元格局是当下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结合空间结构和历史过程分析二元格局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应将二元融合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主导话语基础上形成新的区域空间治理概念体系,促进"钻石地区"的进一步完善与双循环发展,扶持"大边疆地区"的次级核心区、边境县市发展,构建(北)京哈(尔滨)、陇海兰(州)新(疆)陆桥、成(都)渝(重庆)-兰(州)西(宁)、成渝-拉(萨)日(喀则)、大西南环线、广(州)昆(明)等融合发展带.

    四大板块钻石地区大边疆地区融合发展带区域政策

    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志伟程云鹤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2011-2020 年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各省份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探究共同富裕的空间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最后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共同富裕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 年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区域差异显著,东部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最高,西部最低;(2)在考虑空间条件下,本省份共同富裕发展受相邻省份共同富裕发展影响而发生转移的概率各不相同,并且共同富裕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时空惯性和路径依赖;(3)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作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其中对外开放、数字金融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起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共同富裕起抑制作用.最后,从区域差异和资源禀赋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共同富裕空间分析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丽波李馨雨李细归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85-2021 年中国茶叶生产面板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茶叶生产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5-2021 年,中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重心持续"西移",空间集聚存在显著正向规模效应,江南、华南和西南茶区聚集特征以"高高"型和"低高"型聚集为主,江北茶区未出现集聚特征,空间极化现象突出.(2)不同时期影响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迁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1995 年以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投入量为主,2010 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受灾面积的影响程度逐步凸显,2020 年后交通运输水平成为显著驱动因素,但是有效灌溉始终是影响茶叶生产格局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茶叶生产格局影响因素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耦合研究

    江泽茹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熵权法测算2011-2022 年黄河流域城市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Moran's I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23-2028 年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中部、东部城市优于西部;(2)黄河流域城市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山东、河南部分城市表现为高-高集聚,甘肃部分城市表现为低-低集聚;(3)2022 年,郑州、济南、西安3 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已达到协调状态,未来3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西部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仍处于失调状态且发展缓慢.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

    周晓栋张鹏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企业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 2009-2022 年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与退出均具有较强的中心城市指向性.(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呈现渐进式稳定发展态势.(3)企业进入空间演化形成"多核心-外围"格局,退出形成"单核心-多核心-外围"演化格局,进而影响重心转移轨迹,进入重心逐渐南移,退出重心逐渐北移.(4)产业、区域和政策关联的共同作用塑造了东北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退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与退出时空格局作用机理东北三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

    王玉娇千庆兰陈清怡
    43-4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究2000-2020 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网络不同阶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多维邻近性对其形成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动经历了萌芽初创期、规模扩张期和高速发展期;创新网络呈现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的演化过程,网络节点由以"佛山+深圳"为主要核心节点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内外部创新网络地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性对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持续积极效应,3 种邻近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合作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远超单一邻近性.

    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工业机器人产业网络结构广东省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的动态机理与障碍因子

    赵菲菲易萍赵旭胡政...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互动协同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基于"两化"协同机理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等模型,测算并剖析"两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识别其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两化"协同发展提供现实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19 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区域"两化"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耦合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逐渐演变为中度协调;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各县域之间逐渐趋于平衡;(3)生态产业化是制约"两化"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动态协同障碍因子长江三峡

    中国城市技术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研究

    王霄琼薛鸿飞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6-2020 年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0 年中国城市技术相关、非相关多样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相关多样化水平上升得较快;技术相关多样化呈分异态势,而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趋同态势.技术相关多样化呈高值集聚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呈不规则分布的空间趋势,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创新投入是技术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市场规模是技术非相关多样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技术多样化创新时空演变地理探测器驱动力

    沿海省份城市发展活力评价及其互动关系研究——以副省级城市为例

    郭建科郑玉董梦如金雪莹...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德鲁克社会创新为理论基础,基于城市内三大行为活动主体构建包含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治理环境系统的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子分层动态激励模型对2006-2020 年我国沿海省份 8 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活力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测度并分析 3 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发展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城市间发展活力综合评价结果两极分化明显,营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活力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人居环境次之,治理环境最小.(2)8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级别不高,整体处于失调类型.(3)3 个系统间相互作用,但其发展水平主要受自身影响.其中,人居环境系统显著受其他两个系统影响;营商环境系统受治理环境系统影响较强;治理环境系统主要依靠自身调节,受其他系统的影响较小.

    社会创新理论城市发展活力营商环境动态激励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沿海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