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苏长和

半年刊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文科楼618室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Journal Fud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前语

    张楚楚贺嘉洁
    1-2页

    推动政治科学与区域国别学共同进步的方法论路径:"混合田野调查路径"初探

    周亦奇
    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区域国别研究与政治科学研究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一级学科的当下,政治科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实现共同进步重要契机,而两学科研究方法的对话联通将起到重要作用.田野调查作为区域国别中的常用方法,可成为连接区域国别与政治科学的重要方法路径.但是传统田野研究方法由于案例数量少、信息类型单一、侧重内部效度等问题,其科学论证程度受到政治科学研究的质疑,甚至导致两个学科隔阂的产生.因此,本文尝试提出"混合田野调查路径"概念,试图将区域国别中常用的田野调查方法与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假设检验、过程追踪、多重定位等思路相融合."混合田野调查法"可有效提高田野调查的论证效力,同时有助于区域国别研究与政治科学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发挥.通过两个具体田野调查案例,本文阐释了"混合田野调查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科发展研究方法创新田野调查混合方法

    "澜湄区域国别研究"的概念创新、历史流变与发展路径'

    张励
    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议题"与"后来者"正引起国内外学界乃至全球战略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探讨"澜湄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理特殊性和战略重要性.其次,重点分析"澜湄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流变、转向动因以及各阶段的研究特点.最后,本文对"澜湄区域国别研究"地理边界、国家概念等关键性内容进行剖析,并指出未来"澜湄区域国别研究"的四重发展路径.

    区域国别研究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别研究概念创新历史流变发展路径

    文学透视中的区域研究新视野——从恩古吉的"全球辩证法"看非洲国际关系思想

    刘诗成
    6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既有学科的传统视角出发,一些区域研究的对象可能会落在各学科边缘的盲区,非洲本土国际关系思想是长期受到忽视的议题之一.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自身的反思性、批判性发展逐渐为非洲自主知识和文学透视方法的成立打开了空间,非洲的现实境况更与这一跨学科新视野新方法高度契合.追求平等交往、文明互鉴的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更可接纳与自身研究目的和对象相适配的多元方法,在尊重发掘非洲等非西方地区的本土思想方面作出独特贡献,在新视野下填补曾处于盲区的研究空白.通过阐发非洲马克思主义文学大家恩古吉"全球辩证法"思想中的"去中心"原则、全球互联性以及辩证运动带来的革命想象等要旨,我们可以了解其观点的价值,从而在文学透视中增进对当代非洲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解.这不仅是运用区域研究新视野新方法进行实际开拓的尝试,还指向中非国际关系构想融通对话,共同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可能.

    区域国别研究方法文学透视非洲国际关系思想恩古吉·瓦·提安哥全球辩证法

    国家发展意愿问题初探——以非洲四国为例

    姜璐
    9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政策和国家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决定国家干预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承认两者的作用,但认为仅有政策和能力是不够的,被忽视的国家发展意愿在这一过程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有研究中有关发展意愿的专门讨论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尝试从学理层面就如何理解、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间的发展意愿作出初步探索.在对这一抽象概念予以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对发展意愿进行定性分析与比较的理论框架.文章将发展意愿定义为国家机构特别是权力核心对于推进经济发展的愿望或动力,并将其分为切实程度与贯彻程度两个层面.文章进一步提出发展意愿的双重决定因素——发展的权力意义与权力的分配格局,两者分别建构了发展意愿的切实程度与贯彻程度.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尼日利亚和南非四个非洲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与转型为例,应用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四国权力核心在上述过程中所表现出发展意愿的差异性作出解释.

    发展意愿结构转型国家干预权力

    当代右翼民粹主义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偏好与行为逻辑

    张楚楚
    12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项研究试图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右翼民粹主义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偏好.本文基于对右翼民粹主义的概念分析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对外决策模式、对外行为方式、对外决策内容等层面,针对此类行为体提出假设.通过针对美国、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的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右翼民粹主义行为体在集中外交决策、建立多元伙伴关系与强调双边主义等方面存在较为一致的偏好,而在国际建制与移民难民问题上均呈现明显的选择性态度.右翼民粹主义行为体并不必然在执政后实施挑战国际建制或排外主义的政策,其刻意保持灵活性与选择性决策,体现了右翼民粹主义忽视长期战略与价值认同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构成此类行为体通过追求立竿见影的对外交易收益、保持执政后的动员性与获取竞选加分项的重要手段.

    右翼民粹主义政治行为体对外政策偏好交易主义政治动员

    印度军政关系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魏涵
    16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的文官政府通过建立对军队的力量对比优势和官僚控制,并以规范内化的形式构筑起了强文官控制型的军政关系.莫迪执政期间的军政关系延续了印度军政关系基本特征,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力量对比方面,军队精英化程度趋弱,军队规模趋减,族群结构难平衡,军队的政治威胁持续削弱;在官僚控制方面,文官政府的军政统筹能力变强,国防部内的军官官僚权力相对释放;在规范内化方面,军官的党派化趋强,军队成为选举政治的票仓考虑,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化了军政联系,军队政治化趋势进一步强化.莫迪政府军政关系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将给印度的国内和国际政治带来新内涵.

    军政关系文官控制印度军队政治化

    日本对埃及教育体系的精准援助

    汪段泳
    18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援助是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优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已多次指出,教育援助不仅要扭转数量下降的趋势,还要提高援助的成效,关键是选择目标需要更加精准.日本的对外援助一直以金额巨大、重点突出著称,在教育援助领域,日本对埃及教育体系的精准援助可视为样板工程.根据埃及教育发展的主要症结,日本对埃及的教育援助集中在两个教育阶段:一是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二是以工程科技为主要专业内容的援建大学.事实表明,日本对埃及的教育援助成效明显,在当地取得巨大声誉,在此基础上,日本与埃及政府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双边"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埃及官方一度声明将"全面引入日式教育模式".对日本向埃及教育体系的精准援助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从技术层面深化理解对外发展援助取得良好效果的实施路径.

    日本埃及对外援助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国别开发银行与工业化:来自巴西的经验与启示

    侯筱辰王飞
    214-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西是世界体系中的后发国家,在"国家发展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开启了工业化.这种模式强调国家主导,巴西国家开发银行在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成就.随后,巴西进行了以扩大对外开放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仍延续了"国家发展主义",巴西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量在经济改革后仍然显著增加.但是,巴西却开始了"去工业化",强大的开发银行并未成为延续工业化的推动力.本文从开发银行的筹资模式、外资与内资的关系两个视角研究巴西国家开发银行在其工业化进程中的角色.研究认为,经济开放之后外资对内资的"挤出"以及国家是否有能力把控外资的投向是影响开发银行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作用发挥的重要原因.

    后发国家发展融资工业化

    体系结构与议题演变:土耳其与西方关系中的亚美尼亚问题

    邹志强
    233-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系结构性因素一直是推动亚美尼亚问题在土耳其对外关系中发生角色演变的主要力量.西方主导的历史叙事、土亚两国的民族主义叙事冲突、亚美尼亚侨民群体在西方的影响力和西方大国的政治干预共同推动了当代亚美尼亚问题的国际化,并转化为西方国家的内外政策议程,进而演变为影响土耳其与西方关系的重要议题.从体系结构与议题演变的关系来看,亚美尼亚问题对土耳其与西方关系的影响力并不取决于该因素本身,而是受到国际体系结构及其变化的决定性制约.土耳其与国际体系结构特别是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亚美尼亚议题演变的根本动力,不是亚美尼亚问题造成了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而是土耳其与西方关系的结构性变化使亚美尼亚问题日益显性化.

    亚美尼亚问题土耳其西方国家体系结构议题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