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教育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教育论坛
复旦教育论坛

林尚立

双月刊

1672-0059

jylt@fudan.edu.cn

021-55664241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教育论坛/Journal Fudan Education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扶植创新,鼓励争鸣,开拓视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制度建设。读者对象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及广大教育研究者、学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使高天赋者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陆一
    1页

    数字时代的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数字化赋能及其有限性

    张应强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为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既有必然性,也有有限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关键点是治理理念变革,必须破除对数字化赋能的技术主义迷思,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数字化赋能可能产生的治理新问题.

    数字化赋能技术主义迷思高等教育治理治理理念

    数据中心化知识生产:数字时代大学知识生产的新范式

    杜岩岩牛军明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是知识生产的场域,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一直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数字技术拓展了大学知识生产的复杂性,已经形成了以"数据中心化知识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第四范式".数字时代的大学知识生产总体呈现出数据密集、虚实交互、人机协同、"超学科"等特征,但由于数字技术的快捷性、渗透性、非人格化、不透明性等原因,也使得大学知识生产存在主体创造性弱化、无力解决复杂价值问题以及数据安全和技术失控风险等多种问题.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知识生产,对于打破传统知识生产要素的质态,提升大学知识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大学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大学需要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形成大学知识生产的"数字生产力";需要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大学知识生产的动能;需要以人类主流价值观为引领,确保对大学知识生产的批判性思考.

    数据中心化知识生产知识生产范式数字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数字时代的"学习支持"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

    张艳丽杨颉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媒介阶段,知识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差异化,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关注呼唤新的学习理论."学习支持"理论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回溯历史发现,问题情境、技术工具与事实经验是"学习支持"理论的三重内涵.因此,在数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应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技术勾勒的学习场景,它改变了大学的知识生产与教育教学;第二层为提供学习支持的主体角色,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分别从制度建设与教育教学两方面提供学习支持实践;第三层为学习支持对象的个体结构,要重视对学习者学习需求与个体学习特征的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场景—角色—结构"三层次的"学习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和人的关系,实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人的培养".

    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支持"理论问题情境技术工具事实经验三层次分析框架

    衡量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成才品质:理论框架与调查工具

    孙迟瑶陆一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什么是大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表征,需要将国家政策描述的目标愿景转化为可以被学术化操作的理论问题,也要回应教育工作的实践需要.本文提出由"拔尖""创新"并重的成就素质评价和以"志趣"为中心的发展驱动力评价构成的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成才品质理论框架.鉴于大学阶段的可识别性,"拔尖"包括制度化竞争中的优异表现和自我评价的优势效能感,"创新"包括创新成果和创造意志."志趣"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自驱力,其内涵可解析为科学志向、竞胜意气、学习乐趣和专业兴趣.据此框架编制了"拔尖创新人才成才品质评估量表",对8所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项目3066名学生的调查数据展开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初步比较了不同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育人成效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成才品质人才自主培养学生调查

    我国人文学科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

    文雯韩丰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文学科知识属性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阶段的理论框架,运用传记史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人文学科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成长规律.研究发现人文学科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素质结构分为知识-能力和价值两个维度,包括复合型语言文字能力、文本阐释能力、广博且专精的文史哲知识结构、洞察力、整合能力、"中和"的品性、虔诚的学术志趣、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等.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周期、渐进式、高密度、强社会嵌入的知识浸润过程,主要受到家庭氛围、导师指导、多元学术环境和评价机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建议应优化评价制度、加强家校社协同、注重人才培养连续性与学段衔接、建立新型育人组织形态.

    人文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素质结构成长规律

    识别成功与贡献潜能:美国精英大学STEM博士招生选拔理念与标准解析

    万圆黄雅玲
    49-5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为案例,研究发现美国精英大学STEM博士项目致力于培养科技领袖,为此设置了严格的学位授予条件,注重训练原创性研究所需的科技素养与发展可迁移的专业技能.基于选育一体化导向及组织发展需求,精英大学在粗筛中以有望获得博士学位的成功潜能为基准,在细筛中重点关注通过不同形式使国家、社会、组织或学术共同体受益的贡献潜能,体现了优绩主义立场与投资立场的并存.用于对候选者成功与贡献潜能进行整体评估的四个标准中,学术准备度是淘汰标准,学术创新潜力是主要决胜标准,积极个性品质有助做出区分,志趣匹配度是竞争基础和加分项.我国应重视体系化选育多元类型的领军科学家,加强可迁移专业技能的培养,优化品性识别,细化志趣匹配度考察.

    美国精英大学STEM博士招生选拔成功潜能贡献潜能

    从专业社会化走向职业社会化:促进博士生教育与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衔接

    韩双淼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职业是联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其主要输送渠道为博士生教育.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大学教师存在的角色转化困难等问题指向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过程中的不适切现象,并实质上反映了当前博士生教育—学术职业管道中专业社会化与组织社会化之间的断裂.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16名青年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以社会化的视角勾勒出从博士生教育过渡至学术职业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与现实冲击,指出其内在矛盾实质上是以知识为核心逻辑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过程,与认知逻辑和社会逻辑交织下学术职业的发展需求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因此,研究呼吁在博士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融入职业发展维度,促进其从专业社会化走向职业社会化,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博士生教育与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衔接,推动两者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专业社会化职业社会化博士生教育学术职业早期

    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权控制研究

    马晶杨天红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裁量几乎伴随所有行政行为的运作全过程.授予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权有利于实现个案正义,但缺少控制的裁量易产生失序风险.当前我国在对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权的控制上存在着象征性立法授权不明、管制型"执法"具有内生缺陷、谦抑性司法纠偏不足等问题.应根据裁量权的控制机理,从规则控制、程序控制和结果控制出发,构建以适度精细化师德失范惩处规则、"可视化"师德失范惩处程序、内外部合力纠偏救济机制为核心的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权控制体系,确保高校师德失范惩处裁量权的行使可预期、可监督、可追责、可信赖,从而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长效治理.

    师德失范行政裁量《教师法》裁量控制

    人民法院家庭教育指导令的实践困境与程序因应

    王常阳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教育指导令是司法机关为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第49条而创设的程序制度,法院目前发令意愿较高,但制度的长效落实不能依赖法院的司法政策导向,还需明确程序的性质和构造,为家庭教育指导令提供具备安定性的程序外观.根据教育实体法的规定,应将家庭教育指导令的适用范围限制在行为失当型和权益侵害型案件中.家庭教育指导令程序是非讼程序,文书性质属于给付性民事决定.司法实践中以强职权主义运行家庭教育指导令程序,需要注意划定职权主义的适用边界,为家长提供基本的程序保障.家庭教育指导令程序应依申请启动;证据调查和给付内容的具体化可以依职权进行干预,但不宜由法院包揽;发令审查须遵循比例原则,审查内容应包括家长是否已经尽责教育等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令给付性民事决定《家庭教育促进法》非讼程序家事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