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颂杰

双月刊

0257-0289

fdwkxb@fudan.edu.cn

021-65642669

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学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思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形成过程——以政治经济学说史批判为视角

    户晓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文献批判部分,马克思以考察剩余价值范畴的发现过程与认识程度为枢轴,从古典经济学发展为庸俗经济学的内在矛盾以及劳动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表面对立中,科学地抽象出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通过对剩余价值起源、本质与转化形式的具体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实现方式及其历史限度,阐明阶级对抗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为了充分说明以"历史的形式"叙述经济学说史与《资本论》结构体系的内在关联,正确理解在理论上阐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历史地说明其观念形态作为有机整体的必要性,我们需要深刻地把握历史文献研究作为转折点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理论性质.

    剩余价值历史批判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方法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任帅军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与思辨唯心主义论战时提出群众史观.它作为世界观,通过指出群众与意识、群众与物质、群众与实现人的解放的关系,揭示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作为方法论,通过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人的具体路径、斗争方法和相应手段,揭示了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性,以及群众需要被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起来的必要性.群众史观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英雄史观展开系统批判的强大理论武器.主要因为它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与"活的行动指南"的统一来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因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先声和理论支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源泉,不仅有助于批判把党性、阶级性、人民主体性对立起来的观点;使党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理论自觉;还防止了西方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有利于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群众史观世界观方法论唯物史观人民立场

    什么是古典自由?——以亚里士多德为视角

    李涛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什么是古典自由的问题,有贡斯当的政治自由、伯林的积极自由、施特劳斯的美德自由与黑格尔的客观自由等解释模式.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看,古典自由可以被一般性地界定为"追求美好而脱离必然性",且包含政治自由、伦理自由与哲学自由三个层次.公民政治自由,是脱离了身体劳动的必然性,具有个别的伦理美德,从而是既统治又被统治的自由;贤人伦理自由,完全脱离了非理性的必然性欲求而追求完善的实践美德,贤人统治普通公民让整个城邦具有美德;哲学沉思自由,脱离了政治实践的必然性和忙碌性,为了知识自身而追求知识.古典自由就是在这三层美好阶梯上的逐渐上升.

    古典自由美好政治自由伦理自由哲学自由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十种范式及其关系探讨

    张庆熊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需要全面了解和批判地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形态.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其中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理性选择方法、冲突理论、诠释学、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较大,并呈现各自典型特征,因而堪称十种主要的形态或范式.它们互相间的争辩涉及说明与诠释、事实与价值、规律与规范、必然与自由、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一元与多元、整体论与个体论、定量与定性等众多问题域.在这十种范式中可大致分为两大系列,前五种形成一大系列,后五种形成另一大系列.前五种主要在英美世界流行,强调社会科学的"说明"和"预测"的科学性质;后五种主要在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流行,主要强调意义理解和社会批判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关键作用.本文力求对纷繁多样的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形态做一个精简的概述,以便集中呈现它们的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这些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式创造性转化研究铺路.

    社会科学方法论新形态范式

    论北朝墓志的性质与制作

    窪添慶文王典典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墓志是近年推动中国中古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史料.本文在充分吸收近年中古碑志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要制作墓志"这一朴素的设问进行了相当全面的省思与探索.北朝时期墓葬的营建基于时人的冥界观,置于其中的墓志却缺乏宗教色彩,主要反映了丧家之愿,期望志主的功德能在冥界永存.墓志以行状为素材撰成,可视为被死者带入冥界的具有"公"之意义的文书.丧家提供行状给墓志撰者,收到墓志文稿后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若干调整,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刻"现象.夫妇合葬却不制作妻子墓志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不是单独聚焦于墓志,需要在墓葬整体中对墓志进行考察.

    北朝墓志冥界观行状异刻

    石刻与汉文行政:以好太王碑为例

    甘怀真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4、5 世纪之交立于今吉林省集安县的好太王碑,是研究高句丽史的重要材料.不同于将此碑视为好太王之纪功碑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此碑的主要性质是汉文行政中的籍帐文书.碑文重点是第三部分的守墓人制度,第一部分的高句丽建国神话和第二部分的好太王对外军功均为其前言.第三部分详细叙述了高句丽王如何从被征服集团中征收劳动人口"烟户",并作为守墓人合法占有.碑文作为具有宗教性的契约,以当时的东亚"天下文"汉文书写且刻于石碑之上,展示的对象是高句丽国内的部族政权首长,与作为外国的新罗、百济与倭等.好太王碑的汉文具有相当水平,推测是汉人系官员所制作,并不能反映当时高句丽统治阶级的汉文水平.

    好太王碑汉文行政守墓人烟户天下文

    张在新与清末民初的译书及辞书热

    张济顺
    5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清末民初的译书、辞书出版热潮中,《迈尔通史》《世界名人传略》是两部精品译作,至今仍为研究者所关注.商务版《汉英辞典》则是首部由国人自编并在国内出版的汉译英辞典,并持续热销二十余年.张在新作为这两部译作的主要译述者以及辞典的编纂者,其生平与文化活动却鲜为后人所知.本文试图将张在新的编译生涯置于其成长的家庭、教育背景以及清末民初的历史巨变中去考察,以揭示上海本土知识人在西学传播热潮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贡献.

    张在新《迈尔通史》《世界名人传略》《汉英辞典》

    姚名达和胡适关于章学诚研究的互动

    张仲民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学者姚名达初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即师从梁启超研究章学诚,短时间内便成果丰富,但他一直对先行者胡适的章学诚研究批评有加,认为自己的章学诚研究可以超越胡适.之后为出版自己的章学诚研究成果,并希望能够入职与胡适关系密切的商务印书馆,迫切的姚名达不得不改变态度,主动迎合胡适,进而帮助其修订《章实斋先生年谱》.在修订中姚名达完全忘记了自己昔日对胡适的批评,几乎全部尊重胡适的论断,对其疏漏也一笔带过.姚名达围绕章学诚研究与胡适的互动,包括他对胡适态度的转变情况,非常形象地显示了其为人为学情况,以及其学术取向同外缘环境的关系,由此也可管窥章学诚研究热潮在民初兴起的学术史脉络与取得的进展情形.

    章学诚内史姚名达胡适

    汉武帝歌诗与汉乐府制乐

    杨赛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武帝热衷于歌诗创作,其代表作《秋风辞》采用楚辞体、楚乐、"兮"字句,旋律性很强.相和歌体,表现了一代雄主踌躇满志、多愁善感的形象,奠定了汉乐府向死而生、雄浑悲壮的审美取向.汉武帝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重兴汉乐府,大大扩充了汉乐府的职能.汉乐府大量采集俗乐和胡乐,完善了宗庙歌《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横吹曲》二十八章.汉乐府实现了从周、秦雅乐到汉乐的转变,对后代清商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汉乐府秋风词胡乐俗乐

    略论汉魏六朝对"古诗"的认识和争议

    傅刚傅斯原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对古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当时对何为"古诗"有不同认识,对古诗的时代和作者,也有不同意见.本文以翔实的材料,对古诗称呼的出现、汉末保存和流布的区域、古诗拟写,以及古诗作者不同认识等问题,一一梳理,详为讨论.有关建安诗人诗歌中引用和化用古诗、古诗是经汉乐府机关搜集,所以汉末乱后能够保存并流布于洛阳的看法,都是本文的新观点.

    古诗名称作者时代流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