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张新时

季刊

1673-7105

jsre@fjnu.edu.cn

0591-83465189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32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2006年3月3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福建地理》更名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35-1291/N,ISSN 1673-7105,季刊,大16开,96码。主管单位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办刊宗旨是: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术争鸣,推崇前瞻性探索,注重反映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亚热带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区域: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热带—温带气团的交替作用与巨大的地形差异、海陆差异相结合,使该区域成为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和自然之迷最多的区域;亚热带区域是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丰富、最重要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上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关注的中心。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因而亚热带区域的资源环境和地理的综合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为从事资源、环境、地理和区域生态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员,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发表研究成果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流平台,促进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刊物以刊登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技术、综合考察和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重点,兼顾发表与亚热带相关联、相邻地域的资源环境及地理学有关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级学术刊物,首期将于2006年9月出版。刊物以地球上自然对比度最高、环境敏感性最强、自然之迷最多的亚热带区域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亚热带及其相关区域的资源(土地、水、气、生物、矿物岩石资源,以及海洋、旅游等综合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和人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其相关的地理基础、地理背景和重要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等)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地理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重大理论、方法、技术、应用实践,资源环境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问题。重点报道这些领域的研究前沿理论、最新技术方法、最新科考和实验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以及与国际问题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聘请在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两院院士和学术思想活跃、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编委,办刊思想着力体现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力求反映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新成果和新进展,为亚热带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是资源—环境与地理交叉领域的一个新刊物,热切希望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学术机构和期刊同仁的的关注、支持和呵护,热忱期待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稿,衷心欢迎来自作者、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声音。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扶持下,在广大同仁朋友的共同关心和培育下,《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将会不断走向成熟和发展,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面向国内外组稿,热忱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投稿,亟需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施肥措施对宁化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孟抒杰王熠熊伟王海燕...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料对油茶的生长与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油茶园为研究对象,在大田实验中设置施复合肥与施保水性微生物有机肥的对比实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油茶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保水性微生物有机肥与传统复合肥在短期内都能增加土壤养分、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2)与传统复合肥对比,保水性微生物有机肥在短期内能更高效地增加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提升了12.4%,全氮与全碳分别提升了160.8%与231.63%.3)保水型微生物有机肥与传统复合肥相比,具有更好的保水效果,且对土壤pH也具有缓冲作用,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区的土壤保水问题.合理利用当地鸡粪作为保水型微生物有机肥为基底,可以有效解决禽类粪便的土壤污染问题,对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均具有重要意义.

    紫色土油茶保水型微生物有机肥生长性状土壤理化性质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

    许祯安陈志彪郜鹏畅王海燕...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可直接影响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且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之间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历史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田镇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植物群落调查法和实验测定法,研究不同恢复措施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特征,评价其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从植物的群体生长情况来看,植物种类有明显增加,马尾松和芒萁占据优势地位.经过两个措施治理的样地的植物群落生长状况相差不大.在乔木层中,与裸地和风水林相比,不同治理样地植物群落的胸径差异较大,是裸地与风水林的 1.72、0.54 倍.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不同治理样地植物群落的冠幅和草层高与裸地和风水林的相比有显著差异.灌木层的冠幅分别是裸地和风水林的3.4、8.7 倍.草层高分别为裸地和风水林的 3.0 倍.2)经过不同措施的植被恢复,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风水林、裸地分别为 22.79±19.32 g·kg-1、3.33±0.25 g·kg-1,表明人工恢复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但仍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土壤自我生态平衡.另外土壤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氮(MBN)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措施1 中的氮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显著正相关(P<0.05),可以看出蔗糖酶对植被群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措施2 治理样地中土壤磷和钾含量与Simps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也呈显著相关作用(P<0.05),表明该措施显著提升了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优势性.

    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

    杉木人工林杉木绿叶与凋落叶分解速率对比

    韩雨承宋豪威林成芳
    102-10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绿叶和杉木凋落叶为对象,研究其理化性质和分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绿叶和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特征相似,但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均快于绿叶.2 年分解期内,两种叶含水率显著降低,分解速率也都有降低,且杉木凋落叶处理间差异显著,2 年分解期结束,两种叶的质量残留率在23%~38%之间.2 年分解期内,两种叶分解速率呈现快-慢的变化.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快于绿叶.相关分析表明C ∶ N和木质素 ∶ N与凋落叶分解速率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凋落叶分解速率主要受C ∶ N和木质素∶ N的影响.

    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凋落叶杉木绿叶分解速率

    增温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旎喆杨智杰钟羡芳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外生菌根(EM)真菌可与 2%的维管植物互惠共生,协助植物吸收养分,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增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EM真菌的分布、侵染率、探索类型及群落组成等,EM真菌的改变则可能对寄主植物及土壤碳库产生反馈.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增温对EM真菌影响的研究因区域、树种、增温时长及方式等的不同而出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今后应加强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相关因子的交互实验,同时注重低纬度地区EM真菌以及EM真菌种内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增温外生菌根真菌菌根侵染探索类型群落组成全球变化

    中国森林防灭火的风险挑战与思考展望

    闫鹏赵彦飞马玉春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森林火灾的风险显著增加,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省份的气象因子与森林火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细致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及其对火灾风险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速、最高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以及平均温度等因子在各省的相关性系数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各地区森林火灾发生与气候条件存在密切关联,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气象因子相关性的深入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不同地区实施有效的森林防火策略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优化防灭火资源配置,增强森林火灾的应急响应能力.

    林火风险挑战防控对策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以福州市城门镇为例

    王少飞陈娟张永峰戴云晓...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城市近郊区乡村聚落生存面临城市化的剧烈冲击,其空间格局演变往往是一个地区乡村聚落快速演变的缩影.研究以福州市近郊区的城门镇为例,基于 1990、2000、2010 和 2020 年 4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1990-2020 年间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0 a间城门镇乡村聚落规模演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研究前期文化特色型和混合发展型村落规模扩张较快,而后期文化特色型和传统农耕型村落规模减少较多.2)在研究前、中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由条带状分布转向多核心状分布,集聚规模增加;但研究后期乡村聚落密度明显降低,核心数量减少,集聚规模下降.3)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演变表现为斑块形状由复杂化向规则化转变,以及斑块连通性的先降后增;在聚落空间演变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交通趋向造成混合发展型和传统农耕型村落的蔓延度指数差异不断增加,而文化特色型村落变化相对较小.4)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是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主因;特别在研究后期,福州实施城市"东扩"发展战略直接导致了城门镇乡村聚落空间的快速萎缩.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城门镇

    福建省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空间非均衡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齐永杰叶士琳徐玲琳陈奕鑫...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县域尺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差距较大,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9 个地市的地区内差距波动较大.地区间差距及超变密度是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核密度曲线由尖峰、多峰形态向宽峰、单峰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右拖尾现象.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以经济发展水平较强超前型和较强滞后型为主,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

    职业教育教育经费空间非均衡协调关系福建省

    公路客流视角下福建省县级单元间联系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影响因素

    王焱柯文前林李月肖宝玉...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路客流视角,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和地理探测器对福建省县级单元间联系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公路客流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在此规则支配下其宏观格局呈现沿海连绵成带的同时发育了地市内或地市间连接紧密的网络结构,而内陆则以地市为界的网络特征明显.2)基于walk trap的社区发现算法挖掘出福莆宁、厦泉、漳州、南平、三明和龙岩社区等6 个网络社区,社区内县级单元的组合并不完全受拘于行政边界,客流联系强的县级单元往往会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进入到吸引力更强的社区中,而客流联系较弱的仅在地市行政边界内部形成网络,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单核心、双核心、两大一小双组团以及多核心4 种空间组织模式.3)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显示,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福建省县级单元间公路客流空间组织的重要驱动因素.

    公路客流空间组织模式社区发现地理探测器福建省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存在问题及优化建议——以福州市为例

    吴丽航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于 2019 年重新修订,明确为公共利益需要组织的成片开发建设用地可依法实施征收.结合福州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实践,对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公益性比例、用地规模设定、方案调整、规划实施、编制质量等五大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分类设定公益性比例、灵活确定开发面积、细化规则管控、规划先行确保可实施性和合理引导方案编制等优化建议,以更好地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项目落地提供用地要素保障.

    成片开发土地征收编制流程建议福州市

    面向山区村落的暴雨山洪临灾风险预评估方法研究

    卢逖中潘航黄潇苏同华...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暴雨山洪灾害评估方法时效性不足,承灾体精细化程度较低以及山区通常缺乏水文资料等问题,以福建省宁德市下党村为例,集成元胞自动机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了暴雨山洪过程模拟软件.在该软件中输入降雨、数字高程模型等易获取的数据,即可计算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淹没水深、淹没流速等动态数据.在此基础上,从暴雨山洪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两个方面构建了下党村暴雨山洪灾害临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建立精细化承灾体数据库,评估得到了高精度的下党村暴雨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临灾风险预评估系列图.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该区 200 年一遇暴雨情景下,下党村9.85%的区域为高风险区,其中包括房屋20 栋,路段26 处,这些都是旅游与居住人口集中的沿河地段.本方法可为山区村落的暴雨山洪灾害临灾风险快速评估与进一步面向承灾体对象的精细化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山区村落暴雨山洪灾害临灾预警风险预评估数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