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叶辉玲

双月刊

1671-6922

ndsk99@126.com

0591-83789314;83789512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今远大理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刘书林侯爽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晚年给意大利《新纪元》创刊号题词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追求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标而奋斗的历史.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共产主义天下大同民族复兴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木兰溪生态治理的价值逻辑

    裴文庆罗贤宇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兰溪生态治理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主要集中体现在:为了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待,以治理水患为出发点;着眼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持科学治水为民.依靠人民,始终做到遵循党的群众路线,注重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治水;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充分激发人民治水的创造性.造福人民,提出"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坚持治水是最普惠民生福祉;改善民生福祉,让治水兴水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把握木兰溪生态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大力推动新时代治水兴水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

    以人民为中心木兰溪生态治理治水兴水价值逻辑

    农民数字素养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与提升路径

    王安平陆燕芳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赋能理论,农民数字素养主要从提高农民数字参与能力、塑造农民数字价值观念、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等 3 个层面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农民数字素养培育面临数字资源使用能力和程度有限、数字资源利用率和增益性不高及数字风险防范意识较低等问题.鉴于此,应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强化农民数字资源利用能力,重视数字文化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塑造农民数字价值观念,强化网络风险及防范手段的宣传普及以提高农民数字安全意识.

    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赋能理论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联农带农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头雁"项目的实证分析

    刘飞翔方佳薇林之棋
    18-2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就业效应、增收效应、技术效应、组织效应等 4 个维度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联农带农效应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各指标的权重,对福建"头雁"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OL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联农带农效应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头雁"项目培育更多、更优质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激活乡村经济引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优化相关政策,打造良好的联农带农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等建议,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现实参考和借鉴路径.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联农带农效应分析影响因素

    传统红砖建筑色彩定量化分析及保护的乡村个案研究

    靳凤华罗辉珈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传统红砖建筑色彩区域的历史成因及色彩体系构成.以石狮市宝盖镇坑东村吴宅和台湾金门山后村王家宅的传统红砖建筑为例,对红砖建筑色彩进行定量化分析并进行比较,以期为传统红砖建筑色彩数据库的建立、传统红砖建筑色彩的修复,以及地方性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和规划提供借鉴.

    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数据化管理色彩定量化

    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路径研究

    方忠陈舒悦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2-2021 年我国 210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和数字普惠金融结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中具有正向的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影响不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结构异质性,其中,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覆盖广度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则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推广、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在人力资本培育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结构均衡发展等对策,以不断释放农村地区消费潜力,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水平

    家庭分工对居民商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

    周弘贾笑阳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模型分析家庭分工影响居民商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 2016-2020 年的CFP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家庭分工来看,家务和经济依赖丈夫的程度越深,居民购买商业保险的意愿越强;在异质性分析中,家庭分工对北方家庭和风险规避家庭商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社会信任和投资意识在家庭分工对居民商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促进了居民商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基于此,应进一步提高家庭成员的金融素养、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保险决策;同时,推进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为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险保障.

    家庭分工商业保险社会信任投资意识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福建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莞符海漪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4-2021 年福建省九设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创业活跃度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创业活跃度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对坡度较大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被显著削弱.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繁荣发展、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激发农民群体创业活力等,以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经济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创业活跃度

    我国数字农业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袁世一赵龙华周涵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0-2022 年我国数字农业企业大数据,从"区域间"聚集视角,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从省域层面评估不同地区数字农业企业的分布情况,并采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研究数字农业企业的收敛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农业聚集度整体呈倒U型曲线,东部地区发展领先,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迅猛;我国数字农业呈现出"东南引领,多核心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农业整体呈现出"缓慢上升—剧烈波动—快速下降"的发展趋势,南—北方地区的数字农业整体呈现出"扩大—缩小"的发展趋势;我国数字农业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收敛速度呈现出"中—东—西"和"北—南"递减的特征.据此,提出培育地方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推进数字农业区域均衡发展等对策,以推进数字农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农业企业聚集空间分布空间收敛地区差异

    数字乡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杨丽娟张艳丽
    74-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15-2021 年我国 30 个省份(港澳台地区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乡村建设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本地区的正向影响要小于对邻近地区的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数字乡村建设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东北地区则影响不显著;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呈现出"东北—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发展趋势,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呈现出"东北—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减的发展趋势.据此,提出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区域均衡发展等对策,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