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长江师范学院

张明富

双月刊

1674-3652

xbyznu@vip.163.com

023-72791333

408100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龙大道98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85年,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从1999年起,学报坚持“学术个性、地缘优势、前卫姿态”的办刊方针,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精心策划,开门办刊,全力打造精品学报。学报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重庆市内外学报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栏目进行了锐意的改革,相继开办了“重庆文学史”、“女性文学研究”、“重庆少数民族研究”、“西南民族文化研究”、“重庆区域经济”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常设栏目,还设置了“21世纪文论”、“文革文学研究”等面向全学术界的精品栏目。此外,本刊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教育等领域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王涛曹均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生成逻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还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路径探索、重整体概述轻部分深入论证、重国内宣传轻世界传播等不足。对此应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性贯彻;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基础,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指导;以用好"良渚论坛""一带一路"为依托,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性传播。

    习近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探微

    王敏李军林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由"党—社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范式发现,统筹国家整体利益和乡村局部利益,协调国家公权力和乡村自主权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主线。在这一逻辑主导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宏观战略主题经历了从"革命"向"整合""改革""振兴"的转变,微观治理方式也相应地从运动型向管控型、回应型、协同型演变。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尊重乡村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现代化

    法治中国建设的演化逻辑及时代价值

    谢俊谢东峰秦建琪张雪婷...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中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擘画的宏观法治图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目标之一。从理论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国家层面在于建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社会层面在于建设法治社会;个人层面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从实践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需求导向性立法向规范科学性立法转变;从管理型执法向控权型执法转变;从经验性司法向程序性司法转变;实现从被动型守法向主动型守法转变。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探索,对于推动我国法治文明进程及法治意识社会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法治中国科学性立法控权型执法程序性司法主动型守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辛冲冲赵勇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获得大幅度提升,但国际话语权与中国综合国力尚不匹配,总体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有效发挥其对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服务功能。因而,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并摆脱话语"失声"状态,成为中国影响力国际传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明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实质和重要性;其次,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后发劣势、反映中国社会实践情况、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和话语权提升的滞后性等方面剖析了现阶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的关键原因;最后,从立足中国实践、提炼普适理论、致力话语原创、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培养学者研究叙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优化路径。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后发劣势中国实践

    红色旅游体验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社会记忆为中介

    周文丽张海玲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依恋是游客对目的地形成忠诚度的关键因素,红色旅游地作为承载大量红色记忆符号的记忆场,如何通过红色旅游体验唤醒旅游者的社会记忆,进而对目的地产生地方依恋是红色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385位红色旅游者的调查数据,以社会记忆为中介变量,探讨红色旅游体验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红色旅游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社会记忆,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皆对社会记忆产生积极影响;游客社会记忆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部分红色旅游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地方依恋,其中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对游客地方依恋具有正向影响,文化体验对游客地方依恋不具有直接影响;社会记忆在红色旅游体验与游客地方依恋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且其中的文化体验在二者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由此,应重视对文化氛围的营造,增强景区的不可替代性;注重互动和文本重述,提升游客认知与情感体验;多路径活化旅游地记忆,推动构建社会记忆内容体系。

    红色旅游旅游体验社会记忆地方依恋

    产学研主体创新效率及其对旅游业绩效的影响:省域分析

    刘法建杨梦威何晴陈冬冬...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以省域为空间单元,测算并比较产学研三大主体的旅游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及空间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创新效率对旅游产业绩效的影响。选择旅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为旅游创新主体的代表,采用DEA模型和灰色关联方法对3个不同时段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三大主体的旅游创新效率值总体偏低,并呈现出"一带一路"沿线,"东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等省份创新效率值较高的空间格局;三大主体旅游创新效率的协调度不高,部分省份达到高平衡状态;三大主体的旅游创新效率均与省域旅游产业绩效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结果有助于理解区域旅游创新的结构和过程,为我国旅游创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参考。

    创新主体产学研创新效率绩效旅游业

    高质量发展视阈下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

    方永恒芦梦荻朱敏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藏羌彝走廊七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2014-2019年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着力推动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建设。结果显示:(1)藏羌彝走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地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绝对差距仍然较大,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藏羌彝走廊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3)藏羌彝走廊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障碍因子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但差异较小。针对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差距较大问题以及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及整合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等相关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熵权-TOPSIS藏羌彝走廊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空间差异与优化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吴旭辉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2015-2020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与西北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位置。应用Moran's I分析发现,甘肃省各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通过LISA图分析发现,甘肃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间有正向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之间有负向影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甘肃省要尽快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模式,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甘肃省文化创新能力发展,加强甘肃省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沟通,提高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甘肃省文化产业空间差异发展水平评价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叙事艺术与共同体美学

    王婷刘世文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国潮"动画短片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耦合的产物,也是动画短片中的一种新类型。通过对动画短片主流播放平台B站热门"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分析,探究新媒介环境下"国潮"动画短片在叙事上的革新和对古典美学的承续。"新国潮"动画短片多元的叙事结构和"虚"与"实""动"与"静"交织的意境美,蕴含着从形式与结构层面抵达哲学层面的意味,其内蕴的东方哲学思想强化了动画短片的意义建构,为微时代的动画短片生产提供了深度的哲学省思和多重的审美表现。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新国潮"动画短片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软文化力量并构建了民族与国家的"情感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凸显了建构一种动画共同体美学的潜在可能性。

    新国潮动画短片叙事艺术文化认同共同体美学

    数字公共外交的群际接触途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以"洋网红"的视频传播实践为例

    罗艺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国际化社交视频平台成为"洋网红"向全球受众分享在中国的经历与感悟的重要渠道。基于群际接触理论,以bilibili和YouTube两大社交平台上洋网红发布的有关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洋网红"视频中呈现的群际接触行为外在表征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洋网红"群体在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多元性不足的特征,亲密感和相似性是触发"洋网红"与中国人群体进行接触的主要因素;此外,"洋网红"视频在连接中外群体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建议鼓励"洋网红"创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其创作内容,将"洋网红"的视频实践作为数字公共外交的有效途径,推动中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媒介群际接触洋网红YouTube视频数字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