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习之

双月刊

1004-4310

fyxbwk@163.com

0558-2595278

236041

安徽阜阳市清河东路741号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实行开放式办刊,倡导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以质取舍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清时期芍陂治理中的官·绅·民心态

    李松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的芍陂,是我国古代陂塘兴治的典范.明清时期,随着阻源与占垦问题的频发,芍陂水利环境日益陷入负向变化的趋势中.地方官员、士绅与民众在应对芍陂水利困境时呈现出不同的心态.地方官在芍陂治理中是选择默然置之、有限应对还是主动作为,往往取决于其所承受的压力和为政一方的施政重点.地方士绅由于自身牵连着芍陂水利的诸多利益,在芍陂治理中时常走在前列,成为推动芍陂治理的骨干力量.环塘民众在芍陂水事活动中既有争水溉田的私心,也有携手治陂的共同愿望.这些不同利益群体基于各自的考量,逐渐形成合力,成为推动芍陂水利持续发展的动力.

    明清时期芍陂治理社会心态

    从水师到水警:安徽长淮水上警察的源起与演变

    张礼娅黄文治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长淮水警是在清末时期淮河水师基础上改组所建,并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形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一步发展.从淮河水师到长淮水警经历了较大演变,具体体现为组织建制的系统化,工作职能的专业化,以及制度创设的规范化.纵观其演变,可窥见地方机构因政治局势动荡而瞬息万变,是政局变动之表现与产物.其演变过程亦反映出地方与中央、官兵民之间因利益纠葛和权力归属等问题存在严重的矛盾与冲突.囿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政局动荡和多重矛盾等因素的交织,长淮水警虽呈现警政的近代化建设,但终未彻底实现转变.

    淮河水师长淮水警水上治安央地关系官兵民关系近代化

    文化传播视域下治淮精神对外传播的多维路径探究

    吴启祥薛文欣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治淮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本文旨在探究文化传播视域下治淮精神对外传播的多维路径:首先对治淮精神的概念进行深入解析,明确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然后,分析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治淮精神传播路径,从传播媒体的角度探讨影响传播效果的深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维路径的运用和整合,以提升治淮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播治淮精神传播路径多维路径

    艺术设计赋能皖北农旅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杨风先孙钰非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地区作为平原地带,适宜农业种植,也一直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新时期急需发展特色农旅产业,促进区域形象、经济、文化发展.艺术设计赋能皖北地区的农旅发展路径表现为多元性、创新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特色,是将乡愁和乡村美学置于乡村振兴和农旅实践发展的一个实践过程,也是复兴传统文化和促进皖北区域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同时,艺术设计赋能皖北农旅发展也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高了消费者感知旅游体验需求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创新,能提升皖北乡村旅游品牌内涵和价值.

    皖北地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有效路径

    清代颍州山水画兼宗南北的艺术地理学考察

    刘海明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颍州地跨淮河两岸,拥有过渡性的自然地理面貌和交融性的人文地理景观.独特的地理形势既为清代颍州的山水画家提供了描写对象,也时刻与他们进行对话与互动,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意识,使其画作呈现出兼具南北的艺术风格.基于兼容南北的艺术理念,南方画家的激烈情感与北方画家的伦理诉求,在颍州画坛山水画家那里彼此消解,并在他们内心生成一种平衡性和力量感,最终使其作品呈现出精神与物质同在的审美形态.

    艺术地理学淮河流域颍州画坛山水画南北宗

    《语海》收录源自《庄子》的成语考论

    马启俊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海》收录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各类汉语语汇共 86 000 余条,是一部综合性大型语文工具书,截然不同于以往分类收录汉语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专科词典.《庄子》是先秦道家哲学和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非常富有哲理性,其语言生动精彩,非常富有表现力,因此后世有1259条成语源自《庄子》,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可谓首屈一指.《语海》收录了 619条源自《庄子》的成语,在主条、副条设置,原文引用、注音、训释,书证列举等方面有其优点和特色,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对《语海》收录源自《庄子》的成语进行统计、分类和考论,可以由小及大,由点到面,探讨语文综合类工具书编纂需要关注和解决的训诂学、语汇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语海》收录《庄子》成语考论

    《新青年》小说语体的语言形式及修辞特色

    郑娜高群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青年》早期刊登的多篇小说为语料来源,从中抽取出文言、白话和欧化三种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现象描写的基础上,分析这三套话语体系在《新青年》小说语体中形成的文白夹杂和欧化两个修辞特色,发现《新青年》早期刊登的小说影响现代汉语白话小说的叙述策略,在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特色上有深远影响.

    《新青年》小说语体欧化语言修辞特色

    论转喻的邻近性:从空间到概念

    王怿旦包心怡葛蕊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近性作为转喻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转喻表达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理解转喻内涵的关键.邻近性经历了从空间邻近性到语义邻近性再到概念邻近性的发展.传统上,邻近性被理解为现实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语义邻近性视角指出转喻表现为两个词之间存在的一种邻近意义关系,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则将其扩展到概念层面,认为转喻涉及概念域内实体之间的邻近关系.文章阐述了基于概念邻近性的三种转喻观即域映射、域突出和活跃区转喻观,这些理论均强调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或框架内通过概念邻近性实现的心理激活过程.通过梳理转喻邻近性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转喻作为一种普遍认知活动的本质特征,为转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支持.

    转喻邻近性空间概念认知域

    中国外交幽默话语的生成、理解与英译——以新认知语用学为视角

    颜琪琳李勇忠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外交正展现独有的大国风范,中式幽默不仅能巧妙实现其政治功能,而且平添亲和力.为助推构建一个融通中西幽默的外交话语体系,基于新认知语用学视角,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幽默话语为语料,主要从凸显、概念整合与映射三方面来阐释认知客体的幽默深层加工机制,认知主体则分别采用了视角转换、指示语与模因、隐转喻的语用策略.填补幽默认知主、客体的动态连接环,并将该生成、理解机制运用于中国外交幽默话语英译,以验证其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新认知语用学,探讨受话人的认知加工与发话人的语用间互动,可以更直接、更本质地把握幽默生成、理解机制,尤其是中国外交学员,可重点学习其语用策略,以高效地产出幽默;(2)由于中外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式外交幽默常常被忽略、被漏译,可采取临时创设模因和指示等英译模式,使源语和目标语视听者间有相似的体认.

    新认知语用学中国外交幽默话语英译

    徽州文书语词释读

    赵永明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文书中有诸多特色词语,这些特色词语有的是普通语词变化的产物,有的具有独特的方言色彩.本文拣选"坐""佃皮""硬租""房步""分晰""分扒""浮仓"等词语进行考释,为徽州文书的研究扫清文字障碍,同时也为大型语文辞书的建设,方言词典的编纂、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

    徽州文书语词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