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植物育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植物育种
分子植物育种

张启发

双月刊

1672-416X

mpb@sophiapublisher.com

0898-68966415

570206

海南省海口市海秀大道128号双岛公寓13B室

分子植物育种/Journal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的刊物。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园艺植物R2R3-MYB转录因子研究现状

    张群华方玉占杜建科陈跃...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R2R3-MYB(2R-MYB)是最大的MYB亚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调控特有的生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成员广泛参与了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初生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逆境响应以及激素信号传导.目前,已有70余种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R2R3-MYB基因家族鉴定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总结了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特点,并探讨了其在园艺植物品种创新和品质提升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重点总结了 R2R3-MYB成员在30余种园艺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合成方面的调控作用.预期结果将有助于阐述R2R3-MYB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多样性机制,同时为解析其在调控植物特殊代谢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R2R3-MYB园艺植物基因调控次生代谢逆境响应

    黄瓜花叶病毒香蕉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克隆及侵染性克隆构建

    瞿青云沈文涛庹德财言普...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蕉(Musa spp.)是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了解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对香蕉的侵染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本研究从染病的香蕉样本中提取得到黄瓜花叶病毒(CMV-Ban),并对其三分体基因组RNA进行全长克隆和序列分析.其中,CMV-BanRNA1全长为3 375 bp,编码1a蛋白;CMV-Ban RNA2全长为3 043 bp,编码2a和2b蛋白;CMV-Ban RNA3全长为2 218 bp,编码3a运动蛋白和外壳(CP)蛋白.通过BLAST对比,CMV-Ban RNA1的核苷酸序列与马来西亚黄瓜分离株CLW2 RNA1的同源性最高(92.1%),CMV-Ban RNA2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辣椒分离株(Vir)的同源性最高(91.8%),CMV-Ban RNA3与国内报道的油菜分离株YNRNA3同源性最高(94.5%).通过VectorNTI Advance 11.5对比,CMV-Ban与台湾香蕉分离株2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可达99.9%.通过进化树分析可知,从感染了黄瓜花叶病毒的海南香蕉上分离出来的分离物CMV-Ban属于亚组IB.采用In-Fushion无缝克隆将CMV-Ban三分体基因组RNA分别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ss4-RZ,成功构建侵染性载体RC-CMV-Ban1、RC-CMV-Ban2、RC-CMV-Ban3,并通过农杆菌渗透注射技术侵染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21 d后叶片呈现明显的花叶斑驳症状,说明侵染性克隆RC-CMV-Ban成功侵染本生烟.研究结果为后续解析CMV-Ban对香蕉的侵染机制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香蕉黄瓜花叶病毒进化树分析侵染性克隆

    一种可降低PCR假阴性的槟榔潜隐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梦雨尹慧祥羊彬彬汪志伟...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可降低PCR假阴性的槟榔隐症病毒(arecapalmvelarivirus 1,APV1)检测方法,参考已报告的槟榔引物保守基因,设计槟榔内标准物引物和APV1引物,槟榔内标准物引物合成3对,APV1引物合成2对,进行PCR扩增筛选槟榔内标准物引物和APV1引物.运用双重PCR扩增方法,优化反应参数.内标准物引物和APV1引物的最适引物浓度比为1∶4,内标准物引物终浓度为0.2 μmol/L,APV1引物终浓度为0.8 μmol/L,最适退火温度为54 ℃,最适循环次数为30次.灵敏度结果表明,槟榔cDNA浓度稀释到10-6时,仍能扩增出目的条带.特异性结果显示,只有槟榔能检测到内标准物和APV1扩增出的目的条带.利用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对海南省万宁市的40份槟榔样品进行了检测,发现有25份样品感染APV1.本研究结果可为降低槟榔潜隐病毒PCR假阴性提供理论依据.

    槟榔PCR假阴性内标准物槟榔隐症病毒

    苦楝黄化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林兆威牛晓庆于少帅王晔楠...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苦楝黄化植原体海南株系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通过克隆苦楝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和rp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一致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及16SrDNA基因的虚拟RFLP分析.结果显示,克隆获得16SrDNA基因片段大小为1 830bp,rp基因片段大小为1 212 bp;苦楝黄化植原体的16SrDNA基因片段与16SrI组的植原体同源性最高达100%,苦楝黄化植原体rp基因片段与rpI组的植原体同源性最高达100%;16SrDNA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苦楝黄化植原体与槟榔黄化植原体(KF728948.1)、见月草植原体(M30790.1)集聚于同一个独立分支;p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苦楝黄化植原体与翠菊黄化植原体(AY183708.1)聚于同一个独立分支;苦楝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的虚拟RFLP图谱与16SrI-B亚组代表的洋葱黄化植原体(AP006628)相同,且相似系数为1.00.综上表明,苦楝黄化植原体海南株系在分类上属于16SrI-B亚组.本研究结果可为采用铲除槟榔黄化病中间寄主的防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苦楝(MeliaazedarachL.)植原体16SrDNA基因rp基因分子鉴定

    生物育种技术的国际法律法规框架与合规性分析

    黄释谊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进展,生物育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如何在多国之间建立一个统一和高效的法律框架,以确保技术的安全和有效应用,成了一个迫切的议题.本研究针对生物育种技术的国际法律法规框架与合规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回顾了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应用现状,详细探讨了国际法律法规的构建与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各国在应用生物育种技术时面临的主要法律和合规挑战,并为企业和研究者提供了一系列策略性建议.本研究认为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高效的国际法律框架对于推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全球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育种技术国际法律框架合规性技术应用法律挑战

    生物育种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李苑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进步,生物育种技术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工具,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作物的高产性.然而,该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育种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为了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同时,生物育种企业也需要加强与政策制定者、研究机构和公众的沟通,确保其研发活动既合法又环保.本研究期望为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生物育种技术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技术与环境关系可持续发展

    生物育种技术进步下的法律调整与响应:应对跨越生物边界

    雷舒雅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物边界挑战.这些技术不仅在科学上突破了生物的传统边界,还对现有的法律框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技术与法律之间的紧密互动,强调了法律在面对技术进步时需要具备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建立一个开放和合作的法律框架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促进技术的全球交流和传播,同时确保技术的安全、合规应用.本研究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旨在为未来技术进步中的法律挑战提供策略性建议.

    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边界法律响应技术与法律互动全球法律框架

    生物育种技术发展中的法律框架与策略探讨: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张春玲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进展,生物育种技术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为农业生产、抵御疾病和害虫、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挑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生物育种技术发展中的法律框架和策略,重点分析如何在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权益与满足公共利益、伦理、安全等社会诉求之间实现平衡.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公正、透明并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框架是确保生物育种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创新.

    生物育种技术法律框架技术策略技术保护技术创新

    生物育种技术面临的法规挑战解析:生物创新与法律碰撞

    谢曼娜
    15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持续进步,该领域与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挑战.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育种技术面临的主要法规难题,并分析了这些技术与现行法律制度之间的碰撞.本研究还讨论了如何在确保技术创新与法律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在未来进一步优化法律框架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和行业从业者了解生物创新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育种技术法律碰撞法规挑战技术创新法律框架

    生物育种技术的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交易分析

    任丽莉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日益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为全球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作为技术产出的核心环节,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交易对技术的商业化和广泛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对生物育种技术的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交易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著名杂交水稻技术转让案例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有效的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交易策略可以为技术提供者带来合理的回报,同时也为技术接受者创造了商业化应用的机会.但同时,不恰当的技术转让或知识产权策略可能会阻碍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和有效的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对于促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期望能为研究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引,从而促进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生物育种技术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交易商业化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