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植物育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植物育种
分子植物育种

张启发

双月刊

1672-416X

mpb@sophiapublisher.com

0898-68966415

570206

海南省海口市海秀大道128号双岛公寓13B室

分子植物育种/Journal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的刊物。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种标记技术的榴莲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吴金凤李陈贵杨雨鑫陈海涛...
    113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榴莲蜜为桑科木菠萝属热带稀有水果,原产马来半岛,近年在海南引种栽培成功.为了区分25份材料以及鉴定它们的亲缘关系的远近.本研究利用形态学,DNA条形码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3份榴莲蜜和2份菠萝蜜种质进行种类鉴别以及亲缘关系分析,以探讨海南榴莲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通过对叶片刚毛性状的鉴定,可将25份种质资源分成3类.以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分别将25份种质资源分成5大类和3大类,2种序列都无法将25份材料完全进行区分,但都可将榴莲蜜LLM-10与其他榴莲蜜种质区分开来,其中,LLM-10与菠萝蜜的亲缘关系最近.从ITS2序列和psbA-trnH序列差异位点图来分析,psbA-trnH序列变异位点多,遗传变异信息丰富.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 25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菠萝蜜和榴莲蜜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7~0.80,榴莲蜜样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90,说明菠萝蜜种质与榴莲蜜种质之间,榴莲蜜与榴莲蜜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幅度都较大;UPGMA聚类图将25份材料分成5大类,其中榴莲蜜LLM-10独自聚成1类,这与形态学和DNA条形码鉴定分类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本研究依据2种分子标记技术和形态学分类实现了 25份木菠萝属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为榴莲蜜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判别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榴莲蜜ITS2序列psbA-trnH序列ISSR分子标记

    木荷SNP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吕欣欣冯志恒林艳许金文...
    1143-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木荷(Schima superba)基因组的SNP位点,并基于SNP分子标记技术,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木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规律.本研究选取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的15个群体(种源)、共179个木荷单株为研究材料,采用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RAD-seq)技术,最终获得SNP多态性位点1 6383个,并利用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对179个木荷单株进行分析,观察杂合度(Ho)平均值为0.074 1;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293.对15个木荷群体进行分析,观察杂合度(Ho)平均值为0.074;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247;群体间遗传距离(d)分布在0.298~0.396,平均值为0.350;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57.93%;各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布范围在0.301~0.364,平均值为0.335,15个木荷群体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通过对15个木荷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5个木荷种源大致分为四类.木荷基因组中SNP位点丰富,多态性呈中等偏上,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NP分子标记在木荷的良种选育、增加遗传增益和缩短育种周期等各方面有潜在价值.

    木荷SNP分子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

    芳香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唐筱韵高文杰李洁李习栋...
    1151-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芳香植物种类多种多样,资源分布广泛,并具有芳香、美化环境、供人观赏、药用等作用,深入研究芳香植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分子育种技术在改良植物品种中的优势是传统育种技术所不可比拟的,将其用于芳香植物的育种研究是提高效率的有效解决策略.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芳香植物香气物质的合成代谢途径、芳香植物的多个组学研究方面探讨了分子育种在芳香植物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总结了芳香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中,香气物质合成通路的相关调控基因.最后对未来研究出更多参与花香调控的基因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芳香植物的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芳香植物分子育种香气物质

    知识产权法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保护研究

    赵娟李鑫
    1158-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知识产权法对生物育种产业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生物育种产业在全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其发展的基石.专利法、商标和著作权在新品种、标志和研究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鼓励创新和投资.实际案例突显了专利保护在培育新作物品种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关键性,商标保护支持了市场透明度和企业竞争力,而著作权确保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分享其成果,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进步.然而,知识产权法也面临挑战,如法规不确定性和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更多的改进和讨论.知识产权法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需要确保其能够促进生物育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法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商标创新

    不同国家转基因生物法律法规对生物育种产业的影响比较分析

    唐勇
    1164-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欧洲联盟三个代表性地区的转基因生物法律法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些法规在审批、标识、种植和销售等方面的异同.中国的法规强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美国注重市场自由度,欧洲联盟重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这些法规不仅影响了各国的转基因生物管理和监管方式,也对生物育种产业产生了激励和限制.未来,技术创新将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但仍需面对法规不确定性、公众认知、环境风险和国际贸易问题等挑战.通过国际协作和科技创新,生物育种产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农业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转基因生物法律法规生物育种产业食品安全国际贸易

    "水城小黄姜"芽茎尖组培脱毒与快繁体系的建立

    吕金丽吕树鸣张冬莲罗凯...
    1170-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水城小黄姜"牙茎尖组培脱毒快繁体系,本试验以"水城小黄姜"牙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时间、不同诱导分化培养基、不同增殖培养基及不同生根培养基对茎尖消毒、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增殖、生根的影响,并对组培苗进行脱毒效果的检测.结果表明:"水城小黄姜"芽茎尖采用75%医用酒精消毒60 s+10%次氯酸钠(NaClO)消毒20 min处理效果最好,污染率7.7%,成活率达87.2%;不同培养基配比对茎尖诱导分化效果有差异,以MS+6-BA 3.5 mg/L+NAA 0.1 mg/L效果最佳,愈伤诱导率达75.0%;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3 mg/L,增殖系数大,长势旺盛、茎粗芽壮、叶绿,组培苗生长好,且可与生根协同接续;适宜生根的培养基为MS+NAA 0.10 mg/L,生根数多,平均根长适中.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组培苗中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获得了"水城小黄姜"脱毒核心苗,且脱毒率达93.75%.因此,本研究认为通过"水城小黄姜"芽茎尖脱毒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可为"水城小黄姜"种苗的脱毒快繁及工厂化育苗提供参考.

    小黄姜组织培养茎尖脱毒病毒检测

    连香树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建立

    樊小宁白天宇邬洁丽杨敬元...
    1179-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是连香树属的落叶乔木,为中国二级保护植物.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稳定、高效的连香树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的方法.以未成熟种子中的幼胚为外植体,在附加1.0mg/L 2,4-D和0.5mg/L6-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5周,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59.33%,在后续的增殖培养中100%转化为胚性愈伤组织.最适的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附加0.1 mg/L的NAA、0.1 mg/L的6-BA、0.5 g/L活性炭和5%香蕉泥的MS培养基,增殖量达到1.579 7 g.在增殖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实现了体细胞胚的分化发生,胚性愈伤组织最初都产生球形体细胞胚,在培养后期转化为心形期、鱼雷期和子叶期的体细胞胚.子叶期体细胞胚最终在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萌发出苗,在附加1.0 mg/L IBA的MS培养基培养30 d后生根且植株健壮.

    连香树体细胞胚胎发生植物生长调节剂再生

    产量与吊干杏花芽矿质营养的关联分析

    李萧婷包建平
    1186-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产量与矿质营养的关系,本研究以6个不同产量的吊干杏花芽为试材,采用凯氏定N蒸馏法、离子光谱仪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N、P、K、Ca、Mg、Zn、Fe元素的含量,分析产量和矿质营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N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45,P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07,K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62,Ca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09,Mg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49,Zn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29,Fe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33o K元素含量与N、P、Ca、Mg、Zn、Fe元素含量变化均呈正相关的相关性,Ca元素含量与N、P、K元素含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N、P、K元素含量变化之间均为正相关.结果表明,吊干杏产量高时,P、K、Ca、Mg、Fe元素在吊干杏花芽内含量较高,N、Zn元素为2016年含量大于2015年的含量,说明产量高时,N、Zn元素含量较少,推测产量的大小可以决定矿质营养的含量.

    花芽矿质营养产量

    贵州低热河谷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黄政李芳尹杰牛素贞...
    1193-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在种质创新和品种保护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贵州低热河谷地带采集而来的1 754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树型、树姿、生长势、叶片大小、叶形、叶色、叶光泽度、叶面隆起性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754份茶树种质资源的树型覆盖灌木、小乔木和乔木3种树型,其中灌木占比最高(85.6%),小乔木为12.54%,占比最少的是乔木(1.88%);18个表型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7.6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身(47.7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片厚度(8.92%);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6~1.10之间,平均值为0.71,其中叶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1.10),叶片厚度遗传多样性最低(0.16);基于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聚类分析:1 754份茶树资源在欧氏距离为16时聚为5类.本研究在调查这些地方茶树表型性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系统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索贵州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贵州境内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地方茶树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

    艾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许兰杰余永亮梁慧珍杨青...
    1205-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艾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旨在为艾草新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对70个艾草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3~2.01,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1.50的农艺性状有12个,占供试种质的92.31%;变异系数为16.97%~78.04%,变异系数大于30.00%的农艺性状有8个,占61.54%;大部分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 13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31%.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2.0处可将70个艾草种质资源聚为2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5个种质,呈现出第一分枝叶片数多、叶片长、叶片宽、单株鲜重高等4个有益性状;第Ⅱ类群包含25个种质,呈现出叶柄短、两叶鲜重高、五叶间距短等3个有益性状;根据综合得分值(F),筛选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的5份艾草种质资源.本研究中70个艾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为艾草遗传改良、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艾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