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重要农产品供需变化趋势与供给保障能力提升策略

    叶兴庆程郁张诩张玉梅...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口历史变化情况的分析,以及对2035年前变化趋势的预测,认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面临国内增产边际效应递减和利用国际市场风险增大的双重挑战,应从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出发,谋划好现代化新征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思路.一方面,应从供需两侧入手扩产能、控消费,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增长机制,针对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逻辑采取差异化扶持政策,推进节粮减损、倡导节约消费;另一方面,应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提高海外供应链稳定性可靠性;此外,还应推动建立统一、联动的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完善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

    重要农产品供需变化供给保障粮食安全

    论农业新质生产力

    罗必良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

    颠覆性创新、场景驱动与新质生产 力发展

    方晓霞李晓华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颠覆性技术的演化、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支撑.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多样性、规模性、演进性、协同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工程化—商业化—产业化"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技术验证、需求验证和生态构建的作用.实践中,促进一些突破既有法律和政策边界的创新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需要提升政策适配性.为此,应坚持统筹设计,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增加场景供给,加大场景示范推广力度;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夯实场景创新基础;培育融合创新生态,优化服务保障.最终,通过创新、构建和发展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颠覆性创新应用场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

    徐政郑霖豪丁守海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理论层面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现实意义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从长远实践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经济赋能、就业筑基、区域联动、精神铸魂和环境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着数字鸿沟、劳动保障、平台垄断和产业短板四重困境.为使新质生产力更好促进共同富裕,应缩小区域和群体间数字鸿沟,完善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刘奕王文凯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但当前房地产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已然有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逐年走低.与此同时,我国消费水平总体较低但倾向不低,服务消费占比日益接近商品消费,小众消费提升仍有较大潜力,消费市场下沉的倾向较为明显.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既是新发展阶段的巨大挑战,也是历史性机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投资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统一体;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和投资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基于当前我国投资和消费的特征事实及投资消费互促的理论逻辑,投资和消费互促的良性循环应具有如下特征:有效率的投资具有关键性作用;消费具有基础性作用;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形成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的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的基石.故此,应辩证看待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以消费转化为出发点扩大投资,重点从促进增收、推动集聚、建设载体、优化供给、改善民生等角度入手,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投资消费服务消费

    中国农民生活富裕的时空分异、宏观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郭君平曲颂吴硕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富裕涉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落脚点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兼顾物质与精神、绝对与相对、静态与动态、货币与非货币形式等不同层面的农民生活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农民生活富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宏观影响因素及调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农民生活富裕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维度差异和省际差异.发展省域经济、推动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引导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均能提高农民生活富裕水平,但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农民生活富裕水平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且金融集聚水平的提升会削弱省域经济发展对农民生活富裕的促进作用.

    生活富裕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时空分异

    自愿碳交易市场:产权量化标准与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蓝虹杜彦霖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自愿碳交易市场通过多样化标准,对众多类型的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的产权进行量化,拓展了产权理论的界定内容,为各种减碳固碳项目的生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效路径.产权量化是碳环境容量实现其价值的基础,自愿碳交易标准包括方法学和认证程序,方法学提供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度量衡,使之转化为可监测、可度量的碳交易产品;认证程序确立了碳环境容量产权量化的流程和必要的监督机制,保障了产权量化的真实可靠性.碳环境容量的增益形式是多样的,需要不同的标准对其产权进行量化.国际国内自愿碳交易实践中多样性的自愿碳交易标准使各种类型的减碳固碳项目找到了实现其生态价值的市场化路径.因此,我国应当制定多层次自愿碳交易产权量化标准,并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激励前沿方法学创新,加强国内国际标准之间的互补和融合,进一步拓展并量化碳环境容量增益形式.

    自愿碳交易市场产权量化标准生态价值实现

    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驱动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基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视角

    李璐张怀英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讨环境、资源、主体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联动效应以及互动匹配模式所蕴含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创新主体是促进区域高水平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区域高绿色创新能力的背后逻辑是由多重因素并发且协同匹配形成的多种不同路径,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下的主体双轮驱动型、金融环境缺失下的技术主体弥补型、环境规制下的产学研促进型三种驱动模式.促进区域绿色创新均衡化稳步发展,应持续推进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的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以绿色技术、绿色项目、绿色产业为 目标的政产研学战略联盟,加大绿色创新体制机制的精准化创设和协同化推进力度.

    绿色创新绿色创新生态系统驱动模式联动效应

    数字化转型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管理层在职消费视角

    祁怀锦李若琳刘斯琴
    10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在职消费为切入点,选取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数字化转型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和在职消费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其作用路径.当样本为非国有、聘请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所属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非制造业、非高科技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位于互联网发展较快城市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时,两者的倒U型关系更显著.

    数字化转型在职消费信息不对称过度自信

    高管贫困经历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缩小:自我约束效应和移情效应的共同作用

    魏建李世杰
    12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探究高管贫困经历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的贫困经历能够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总经理的贫困经历可以通过"自我约束效应"降低在职消费水平,减少管理层薪酬;董事长贫困经历具有"移情效应",能够提高企业职工薪酬占比,但同时董事长贫困经历也会削弱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降低企业收入绩效,导致其对普通员工薪酬发挥的作用有限.对企业异质性特征的分析发现,总体而言,管理层贫困经历在非国有企业、员工议价能力较低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样本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作用.

    高管贫困经历内部薪酬差距管理层特征双重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