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下半年展望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伏霖厉克奥博...
    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出现了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现象,集中表现为物价低迷、消费者信心和企业景气度不足、失业率回落仍不明显.出现这些现象,除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需求不振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化债压力下地方政府支出过快缩减,这不仅导致政府部门去除对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后的实际需求显著下降,更是挤压了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为实现2035年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忧患意识,全力避免因经济长期处于潜在增速之下运行而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同时,需要重新认识国债的性质以及国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大规模增发国债置换地方债,以此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并引导地方政府从重视投资与生产转向重视消费与居民收入,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地方经济活力宏观经济潜在增速财政支出国债

    系统集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法论

    高帆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强调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而系统集成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法论.从逻辑和实践来看,系统集成方法论集中体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载体、主体、机制之间存在着嵌套关系,且这四者内部也存在不同组成部分的紧密关联,可以从目标—载体—主体—机制"四位一体"视角来把握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的生产力跃迁过程,依据系统集成方法论,可以逻辑一致地引申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政策取向.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系统集成方法论

    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科研机构改革进路

    陈劲吴丰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科研机构的持续深入改革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战略需求,国家科研机构须立足"四个面向",坚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功能定位.当前国家科研机构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定位不清晰,创新活力难以释放,改革过程中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在创新网络中与其他创新参与者协同性较差.应基于"有为政府"的"一主多元"非均衡网络化治理场域,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实施分类发展策略、发挥"两院"组织作用、加快制度建设和立法等举措推动国家科研机构改革,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科研机构改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体制改革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下中期预算改革的思考

    白彦锋侯微怡王策勋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通过构建中期预算改革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核心目标的理论联系,分析中期预算框架提高财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中期预算框架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是增强财政稳定性、助力财政提质增效、实现最优财力均衡的理想"支点".目前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中期预算改革的深化面临诸多阻力,难以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进一步深化中期预算改革,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推进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规划统筹和可操作性,大力提质增效,让财政更好地支撑国家发展战略.

    中期预算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财政规划政府治理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黄朝椿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发挥驱动作用、重构治理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更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在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成、乡村治理联动融通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所包含的技术要素、技术原理、技术规范与 乡村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乡村各领域呈现新的特征与内涵.数字技术在催生乡村变革新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数字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数字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生态建设技术运用不到位、治理冲突导致共治失效等难题.摆脱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实现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真正由简单的生产生活便利向"颠覆性"全面革新的转变,需聚焦兴产业、育人才、塑乡风、净生态、强治理,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人才培育、重塑乡风特色、优化生态管理、强化治理方式等进行纾困引导,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数字技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因组态、模式选择与推进策略

    陈蕾马慧洁周艳秋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化转型成功的部分大型企业与处于"数字+企业"机械组合阶段的多数中小微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数字化转型"马太效应".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冲击与组织响应两类关键影响因素,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并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式、生态共建式和资源整合式三种基础模式及其应用思路.以政府顶层设计为指引,以行业规划推动为支撑,以企业组织响应能力提升为核心,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策略:完善多维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字化规划体系,拓宽行业数字化合作渠道;推动组织战略变革,加快组织结构创新,强化数据资源整合.

    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模式前因组态

    工业智能化的产业链韧性提升效应: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李金城
    8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补链""延链""强链"是产业链韧性提升与产业链安全构建的关键,而这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广泛参与和规模化应用.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典型代表,势必会对产业链韧性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多维度构建并测算工业智能化指数,利用样本数据定量检验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且这一作用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要素高效配置及知识溢出是工业智能化作用于产业链韧性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工业化阶段、小市场规模、沿海及北方地区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工业智能化效果的发挥依赖于外部环境,人力资本积累与市场化改革均会增强工业智能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

    工业智能化产业链韧性要素高效配置知识溢出

    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测度与机制

    潘雅茹龙理敏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良好态势提升,而外循环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缓慢,抑制了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双循环协调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是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应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但在东北地区不显著.

    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双循环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顾芳睿李清
    1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微观层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阐述利率市场化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逻辑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随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显著增加,且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提升;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体现为降低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提升企业生产率.同时,企业研发创新、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系统引进强化了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非国有企业和非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样本中尤为明显.

    利率市场化改革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研发创新企业生产率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向——来自知识产权法院设立的证据

    刘华孙光国马腾飞
    12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外生冲击,利用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其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未受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影响的企业,受影响企业的债券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并且这种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供应链集中度高、研发强度大、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机制分析发现,知识产权法院设立主要通过减少低质量创新和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两个渠道对债券融资成本产生影响.研究表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能激励企业减少低质量创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还有助于优化直接融资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债券融资成本创新质量违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