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算及其扩大策略

    马晓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国家要想成功迈向发达经济体,除经济因素外,还需要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是增加社会消费和扩大市场需求的主要群体,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作为理性群体,他们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阶层.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在贫富两大社会阶层之间形成一个安全屏障和缓冲地带,对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两大群体的社会关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用多种方法测算发现,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对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还缺乏足够支持.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发挥不够.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转型过早过快出现资本技术替代、城镇化进程过早过快放缓、生活成本支出压力过大都对中低收入者成长形成制约.另外,制度供给不足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发育和成长.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中等收入群体稳定成长,为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创造基础条件.

    中等收入群体橄榄型社会结构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的战略选择

    任保平许瀚阳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将从技术、资源禀赋、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增长带来全新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保障融合的有效性.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数据产权界定、数据交易、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方面的制度需求不断增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需要加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相关立法,完善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治理体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健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实数融合制度安排

    "十五五"时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

    曾铮刘方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十五五"时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围绕社会经济活动、要素配置层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个维度,以及竞争性效率和帕累托效率两个效率视角,来理解其理论逻辑.要从"十五五"我国处于加快推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加速期以及全面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窗口期几个层面,来把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应通过重大改革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重点,加快优化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以破除传统要素自由流动堵点和建立新型要素市场规则为重点,全面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破除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明显短板为重点,积极健全重点领域的市场机制;以全面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持续完善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边境后"规则适应性调整为重点,强化与制度型开放联动推进市场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市场资源配置政府作用

    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张林山陈怀锦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既要发挥好产业创新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引领作用,又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显著提升、全面凸显.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仍面临技术供给不足、融合生态不完善、关键主体地位不突出、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其原因是我国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上层建筑中仍有一些不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中梗阻".为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体制改革

    数据价值释放:现状、问题和建议

    李三希黄靖旻马梦阳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兴生产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当前面临数据价值释放不充分的问题,有必要从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视角拓展至促进数据价值释放的更一般的理论体系.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总是经历供给、需求、供需匹配三个基本环节,并依赖政策法律形成全面健康的价值释放生态.提高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效率,需正视并解决当前我国数据价值释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如数据供给成本高且开发激励不足、数据利用能力不够、供需匹配机制与相关制度法规尚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所反映出的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应把握数据要素在价值创造与释放过程中的核心规律,兼顾交易交互两大主线,保障市场有效运行,健全定价与收益分配体系,推动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

    数据价值释放数据要素数据流通数据交互新质生产力

    数字贸易开放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及应对

    刘洪愧李欣波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贸易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发展新引擎.世界主要国家为抢占数字贸易国际竞争优势,不断推动数字贸易开放程度从广度和深度拓展,形成数字贸易开放的"美式模板""欧式模板""亚太模板".但是,数字贸易开放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挑战.推动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在开放的同时兼顾安全至关重要.关于数字贸易开放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可以从产业发展、数字霸权主义和内部数字治理能力视角展开研究.数字贸易开放可能带来产业发展风险、大数据泄露风险、不能快速融入数字贸易国际新规则的风险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风险.中国应探索统筹数字贸易开放与安全发展路径、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加强数字贸易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企业数字管理能力建设、强化数字贸易开放与安全的理论研究.

    数字贸易开放开放与安全潜在风险数字治理贸易规则

    中国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提升方略:以京津冀城市群为重点的分析

    刘秉镰高子茗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市群要素资源配置为研究切入点,利用中国城市2007-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生产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各要素贡献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以2014年为分界线,2014年后京津冀、成渝、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生产技术效率上升,其变动来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同向变动效果,且资本投入的改善效应最大.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不及珠三角城市群,2014年前后的优化程度亦不如成渝、长三角城市群,但均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北京的生产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处于高位;2014年后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的资源配置效率由负转正,其他京津冀城市未明显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显著增加了资本要素配置贡献,但劳动和能源配置效率提升相对有限.在新发展格局下,各地要健全区域要素流通市场机制并着重发展新质生产力,即通过促进劳动力向人才转变、提升资本利用效率、推广绿色集约生产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拓展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空间.

    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京津冀城市群

    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展与动力

    王颂吉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意义重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特别是中央部署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五年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要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在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需要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离不开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外力支持,需要从完善东西部协作、深化对口支援、优化区际补偿、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增强协同发展的外部动力.

    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金融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黄倩刘泽慧熊德平
    9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这一过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数字金融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主要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增强信息关注度、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且对风险偏好型、高收入、高生计水平、高生计多样性及高劳动力质量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数字金融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数字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地区间数字金融合作联动发展,差异化促进不同类型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可持续生计.

    数字金融农户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连宏萍熊学振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工程,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全新机遇.新质生产力通过更新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农村治理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当前,尚不健全的赋能体制机制以及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专业人才供给、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赋能成效的充分释放.因此,需要从深化赋能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系统谋划战略推进优先序等途径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赋能.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